共享经济,“弊”大?“利”大?

文/金矢 徐勤贤 编辑/朱弢  

2019年01月18日 17:56  

本文5500字,约8分钟

解决城市治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不能只停留在大兴土木的传统套路上,要用智慧的方式来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城市管理者要有更开放性的思维,增加对共享经济这一新事物的包容性。

中国城镇化正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3亿,与此同时,中国有8.02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7.88亿,城镇网民5.91亿。 亿万人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智慧。

从现实来看,智慧城市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所有智慧产品在社会方方面面和城市各领域的应用后出现的。比如,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技术革新,互联网快速叫餐,微信支付宝快捷支付,共享单车随扫随骑随停,网约车一键呼叫、快速应答,这些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如果离开了这些应用,离开了社会需求,离开了市场化的服务,很难想象智慧城市离我们的生活会有多遥远。

最近关于共享单车有很多争论,指责大量共享单车被扔到废旧空间里,造成极大的浪费,乱停乱放问题也引发人们的各种抱怨。今年以来滴滴发生了三起安全事故,也受到了来自普通民众和相关部门的批评。

需要看到,新生事物的出现,一定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我们不能过于放大“弊”,而忽视它对整个社会、城市居民带来的好处。政府不应该害怕出现问题后要承担责任,而应该包容新生事物,帮助它们解决问题,更好提供社会服务,更好助力城市治理。

(图/视觉中国)

共享经济能优化资源配置

观察当下共享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最典型的是共享交通出行,比如共享单车、网约车、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等。2018年6月,共享单车用户规模2.45亿人;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3.46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3.64亿,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3.44亿。共享经济已经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生活领域,如共享住宿、共享办公、共享冰箱、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厨房、共享唱吧等,产品层出不穷。

共享经济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社会治理的新经济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由资源供给方通过技术平台将暂时闲置的资源(或技能服务),有偿提供给资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获得资源的使用权(或享受服务),而供给方则获得相应报酬的市场化模式。通过技术平台的整合,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获得城市社会服务的目标。

共享经济有五个特点:一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二是广泛的数据应用;三是通过共享实现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市场化方式高效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五是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可以说,共享经济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17年滴滴顺风车和快车、拼车服务累计分享座位超过10.5亿个,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北京途歌大数据平台显示,北京地区每辆共享汽车平均每天使用频次达5.1,平均每次行驶距离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车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汽车使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2017年,共享单车用户骑行超299.47亿公里,减少碳排放超699万吨。摩拜大数据显示,摩拜单车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了2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累计节约4.6亿升汽油,减少碳排放54万吨,相当于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减少了45亿微克PM2.5物质排放。

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共享单车+地铁”提升出行效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养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电维修、洗衣等生活服务可以在家里预约、在家里完成;生鲜果蔬、超市商场购物可以足不出户,送货上门;出门在外,再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共享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服务。

市场弥补了城市粗放发展带来的不便利。传统发展模式下,城市发展过于粗放,宽马路、大广场、绿化带,地产大院式的街区经济,延长了服务的空间距离,空间利用不足,出门不方便,但是共享经济的出现,不仅实现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方便,而且出现了快递业、外卖送餐行业、上门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弥补了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下的生活不便利。据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共享单车推出之后,广州和深圳的拥堵程度分别下降6.8%和4.1%,同时自行车出行的占比从5.5%翻倍增长到了11.6%。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大幅提高共享单车在城市的利用率,一定能大大降低交通拥堵率。共享汽车也有类似的效应,有研究表明,一些城市使用共享汽车后,能够使城市拥堵率降低15%左右。

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数据保障。在共享经济时代,一切生活行为都以数据的格式存储记录,如交通轨迹、消费记录、餐饮习惯、空间信息等,都在共享经济产生的大数据中真实地记录储存下来。通过大数据,可以计算共享汽车平均出行率,以及每台汽车到底解决了多少人的交通出行;还可以掌握城市交通出行的流量变化,助力城市交通治理。甚至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人们的消费倾向、旅游偏好和餐饮习惯,推动城市商圈的完善和产业的合理配置等等。未来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中国特点并制定城市政策,鼓励两到三人同车出行,大大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私家车出行率。

增加了大量的城市就业岗位。共享经济承载了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滴滴平台为社会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2017年6月-2018年6月,共有3066万人(含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豪华车司机和车主)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其中,之前失业和无工作的车主占6%。当前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带动就业10万人,仅摩拜2018年的产业就业带动人数为1.5万-2万人。

有利于根据需求变化实现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共享经济基于真实的生活需求,既有供给方要出让资源(技能服务)获取报酬的需求,也有需求方要支付报酬而获得资源(服务)的需求。需求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也会催促科技变革去适应、满足各种需求。

实现了中国城市的创新模式。共享经济渐渐融入城市治理,借助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在低碳节能、生态宜居、方便服务、智慧高效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探索,给传统发展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新事物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作为新生事物,共享经济在给城市治理带来好处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病。

过度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截至去年底,国内共有190家共享经济平台获得投资,投资金额达1159.56亿元。另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份,全国共享单车运营公司近70家。从街头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可知竞争如火如荼,企业将资金和精力放在过度竞争上,以拼钱、拼优惠、补贴大战的方式争抢市场份额,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长期维持而倒闭,资源大量浪费。

安全技术瓶颈有待解决。共享经济作为新生事物,虽然依托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但是难以保证系统运行中不出现漏洞,之前网约车、共享单车发生的安全事故,一些共享经济平台的监管缺失、资质审查存在漏洞等,都说明了共享经济在突破安全技术瓶颈方面还任重道远。

新经济模式的盈利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共享经济产品的盈利主要来源,一是使用者支付的使用费;二是线上线下的广告收益,包括品牌赞助、推广收益等;三是大数据收益;四是金融收益。以共享单车为例,单车的租车费基本是每次1元或0.5元,加上其他收益,还需扣除制造、维护、管理、损毁的成本。共享经济领域每年都有大量倒闭的企业,足可见共享经济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盈利和发展机制。

与传统模式的矛盾冲突尚未有效解决。共享经济的出现,挤占了传统商业模式的市场。比如,共享单车将黑摩的挤出了市场;而网约车则“抢”了原本属于出租车行业的“蛋糕”;共享房屋与传统酒店宾馆业形成了竞争。这些矛盾冲突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就业人员的培训有待加强。共享经济给传统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其中也不乏长期失业人员、无业人员、接受劳动力教育培训年限较短的人员。无论是从事快递、外卖送餐,还是从事家政服务,包括其他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加强交通安全法规的培训教育、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职业技术和道德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修养水平和服务质量。

管理模式和机制迫切需要创新。共享经济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同,一是管理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还涉及了大量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二是管理空间不仅在企业内部,而是基于互联网联系的更广泛的空间;三是管理难度更大,管理内容更加复杂,需要更多技术手段辅助;四是挖掘和运用好大数据是管理的新课题;五是市民对于如何更加文明地参与共享经济的意识还不够。这些都迫切需要共享经济在管理模式和机制手段上进行创新变革。

针对网络事件传播的应对措施严重滞后。共享经济与社会大众的需求息息相关,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安全和切身利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利益损害、信息泄露、欺诈等事件,极易通过网络传播扩散,放大成网络公共事件。由于当前应对网络事件传播的措施严重滞后,反应不及时、沟通不到位,反而会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

研发和技术创新还有待大幅度提高。虽然现在有诸如大数据应用、卫星定位、追踪、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监管、动态安全防控等现代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能很好地运用到共享经济平台中,共享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与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共享经济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和市政管理、国土规划房管、公安交通、物价、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医疗卫生、网络安全等多部门产生联系,也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配合,这里面离不开企业与政府部门的高效沟通。

城市管理者要有更开放的思维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享经济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前提判断,直接关系到在城市治理中我们要怎么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人们在看到共享单车问题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政府投资的公共自行车,花了几个亿,车放在那里,骑的人很少,但却没有人指责浪费。政府能不能把这几个亿的资金用于对共享单车的支持,用于解决交通问题?比如说由政府和社会出资建立自行车棚,解决单车的停放问题。

滴滴真的不安全吗?从最高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而传统出租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627,网约车的案发率比传统出租车案发率低多了,比黑车低得更多。我们难道还要再回到黑车泛滥的时代吗?我们难道不可以有创新的共享模式吗?如果我们能在城市交通治理方案中运用好共享模式,是不是可以综合地解决交通拥堵呢?当然可以。

在我们看来,解决城市治理问题,或者单单解决交通治理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上,不能只停留在大兴土木的传统套路上,我们要用智慧的方式来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城市管理者要有更开放性的思维,增加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同时,要用智慧的技术和智慧的手段,把社会服务作为首要的解决内容,把政府最重要的智慧城市目标放到最前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这才是智慧城市的根本。

此外,要区分政府和市场推进共享经济模式的合理分工。市场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要尊重市场的主体作用,不能过度干预,但也要承担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既要鼓励支持企业发展,也要在市场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出现问题的时候挺身而出。

共享经济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政府如何使共享经济趋利避害,同样需要智慧。

要合理区分社会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政府要坚定不移地给以支持,取消对共享经济企业的限制,解决共享经济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城市政府可以购买部分服务,如通过PPP方式购买回收停放装置的服务,解决共享单车投放后出现的乱停放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研究,根据共享单车的区域密度、流量等,规划设计流动停放装置的摆放等。

建立规则,遏制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政府要尊重市场机制,但也要发挥政府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的作用,对于共享企业间的过度竞争,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加快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评价体系,避免因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对于恶性竞争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制定整改措施,防止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督促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强化安全管理。共享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事故、弥补安全监管漏洞;而市场化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政府要督促企业加强研发,刺激技术创新,强化安全管理,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按照生态文明总体战略的要求,鼓励城市推行共享经济、实现低碳节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智慧社会发展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共享经济对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鼓励城市在共享经济方面努力创新,推动城市实现绿色低碳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加强社会的正面宣传。一是引导社会树立对共享经济发展的包容环境;二是提高居民文明参与治理的意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共享经济的创新发展会推动新技术手段和新经济模式的变革,技术变革也同时促进了传统利益结构的变革,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对于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家新生企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故,有这样或那样的隐患,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危机,都是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会发生的,我们不能因为出了事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完善健全的审查评估、有效的安全监督来解决问题。

(作者金矢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徐勤贤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编辑:朱弢)

(本文首刊于2018年12月24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