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关系:我在周一向你许下承诺

乔尔·巴德/文  

2019年02月14日 19:24  

本文1096字,约2分钟

为什么异性恋之间的伴侣关系会越来越普遍

婚姻不再是情侣为共度生活而达 成的协定,而是一种公共声明。图/视觉中国

文 | 乔尔·巴德(Joel Budd)

《经济学人》社会事务编辑

2019年,越来越多的异性恋伴侣将身着十分体面的服饰,前往比较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去旅行,然后相互交换有约束力但却并不是那么死板的誓言。之后,他们不会去度蜜月,而是回到工作当中。相对于婚礼,伴侣关系则要低调得多。但它们代表着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自引入无过错离婚以来对西方结婚习俗的最大改变。

在上世纪90年代,当同性恋伴侣开始大声疾呼婚姻权利时,很多国家的政府试图利用折衷的办法来打发他们。伴侣关系能够授予双方类似于婚姻的权利,但却仍将婚姻定义为异性之间的结合,并借此来平息保守人士的反对。在一些国家,伴侣关系仅适用于同性之间。但在其他国家,例如法国、荷兰、新西兰、南非,这一关系对异性恋同样适用。

一开始,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1998年,荷兰实施伴侣关系的第一年,仅有1616对异性恋伴侣进行了注册,而注册的同性恋伴侣达到了3010对。但它逐渐变得流行起来。2017年,超过1.7万对异性恋人在荷兰结成了伴侣关系。伴侣关系与婚姻关系之间的比例达到了1∶4。法国情侣对这种关系甚至更加热衷。2015年,结成伴侣关系的异性恋人群(18.2万名)接近新婚情侣人数(22.3万名)。

既然很多发达国家都允许男、女同性恋结婚,伴侣关系则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英格兰在2004年引入伴侣关系时仅打算将其用于同性恋情侣。但当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后,由于政府并未取消同性恋伴侣关系,社会逐渐出现了失衡。同性恋可以选择结成伴侣或婚姻关系,而异性恋情侣只能结成婚姻关系。2018年6月,最高院裁定此举有失公允,政府应允许所有人都可结成伴侣关系。

为什么异性恋竟然会选择这种半吊子的婚姻?因为货真价实的婚姻已经发生了变化。婚姻不再是情侣为共度生活而达成的协定,而是一种公共声明:这两个几乎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且可能育有后代)彼此之间已经结下了山盟海誓。这也是为什么结婚年龄在逐渐推迟、离婚率下降,而且婚礼会变得如此隆重和令人激动的原因。

但婚姻的升华留下了一个缺口。那些并不希望许下终极承诺的人,或者那些无法负担(或面对)婚礼及其各种设施的人,需要一种机制来证明其对另一半的心意。这种实用、朴实的伴侣关系便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仪式越平淡越好。在荷兰,情侣们在注册伴侣关系时最常选用的日子便是周一。

来自《The World in 2019》杂志,《财经》翻译。

2018  经济学人报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财经》杂志获《经济学人》独家授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