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规划在港宣讲,大湾区建设释放哪些政策信号?

《财经》记者 焦建/文 苏琦/编辑  

2019年02月22日 16:04  

本文4270字,约6分钟

“实施大湾区建设,能为区内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让粤港澳三地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解决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三地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

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公布后,2月21日上午,由三地政府共同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下称宣讲会)”首场会议在香港举行。对于如何加速《纲要》落地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多位相关政府官员透露了一系列相关信息。

例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致辞时就明确提出了特区政府未来的多项工作重点;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亦表示,“一批标志性项目及创新政策正在扎实推进”、“近期将出台广东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

因《纲要》明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抓紧制定支持大湾区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故多位港澳问题专家也据此对《财经》记者解析称:今年中央将力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关键的“第一步棋”落子后,一系列举措亦将陆续有来。

“《纲要》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合作,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还囊括社会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覆盖面会非常大,且每一项发展都不再是概括性的、宏观性的内容,而是会有一些很具体的政策性、突破性的内容。应该说所有部委相关的管理部分都包括在里面。随着合作的深入,一定会存在一些‘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域之间的协调问题。《纲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会比较容易实现这些方面的政策突破。”作为《纲要》研讨者之一的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

香港并未被规划

此次宣讲会选择在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B层)大宴会厅举行,于21日10时30分时正式开始。约有800人左右出席,包括各级各部委官员、人大代表、企业界人士和协会代表等。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以及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依次致辞。随后由相关部委官员对《纲要》进行解析。

作为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纲要》中对香港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是此次宣讲会各位嘉宾讨论的重点话题。据《财经》记者统计三地官员的致辞时间:最先致辞的林郑月娥发言时间为17分钟左右,其后致辞的马兴瑞及崔世安则分别用时11分钟左右。

林念修在致辞时称,建设大湾区有四大原则:一是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确保一国两制不走样不变形;二是要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大湾区各项政策都要依法依规、程序正当;三是要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减少行政干预;四是要以人民为重心,从民众关心的事出发,让民众可以享受大湾区发展的成果,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主席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为大湾区建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林念修称,“实施大湾区建设,能为区内在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让粤港澳三地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解决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三地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

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表示:全球和区内竞争加剧下,香港面临的挑战就更严峻,有需要发展高增值产业,为经济注入新动力,大湾区发展正可为港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机会。香港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可以和大湾区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结合,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香港在建设大湾区的角色由‘联系人’转为更积极的‘参与者’,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竭尽所能推动大湾区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会坚守‘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方针,‘两制’的界线不会因此模糊,参与大湾区合作不会令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减弱,亦不会被内地同化。”林郑月娥称,未来香港的工作重点包括全力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通过“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引入科研人才等,亦会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补助、孵化服务等。

马兴瑞在致辞时表示:即将出台的广东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即三年行动计划,将在广东掀起学习贯彻热潮。广东省政府会以三地的特殊性和共同利益,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地位,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大湾区发展,并聚焦规则衔接、创新驱动、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和民生福祉6方面。其中,在规则衔接方面,会加强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对接;在互联互通方面,会完善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等通道的管理和机制安排。

“广东省将主动与港澳共同做好谋划落实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推动大湾区建设。”马兴瑞称。

在阐述《纲要》编制过程和特点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郭兰峰指出,其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既是必须坚持的方针,也是非常重要的优势;第二,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规划纲要全篇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第三,突出科学把握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各显所能。

“《纲要》融入‘一国两制’方针,当中与香港和澳门有关部分会多写,无关的就少写或者不写。特别注重吸纳港澳方面意见。始终抓住最主要的目标,遵循湾区发展规律,贴近港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郭兰峰称。

协同发展的考验

“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等方面,与世界其他湾区有差距,但差距是一种动力,《纲要》提出的2022年和2035年目标,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明日黄花’。”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发展时,郭兰峰亦指出。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在2018年时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其中,香港为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而澳门人均GDP居全国首位,大湾区内广东省的九座城市GDP占全省的80%以上。各方普遍认同的是:因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有协同效应,且文化同源、语言同源。上述这一系列的因素,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力助推。

但另一方面,据《财经》记者与参加此次宣讲会的多位嘉宾交流后也发现:就香港而言,如果要加速解决自身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比如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新动能,以及土地房屋及社会流动性等一系列问题,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可以提供多重机遇和新可能。但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也将会面临全社会如何凝聚更多共识,以及特区政府缺乏实践落实宏观规划的经验等一系列难题。

“对于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而言,目前来看衡量其发展快慢的标志之一,是其能否推动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整体合作出现新突破,而不是看哪个城市是‘龙头’因此获得了更多政策资源或者说‘好处’,能够加速协同性发展才是大湾区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要旨所在。”一位来自北京的相关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其还表示:例如香港的科技创新在《纲要》中被赋予了相对重要的角色,但如何真正担当起来仍需面临一系列考验。比如香港将如何进一步与周边的几个城市携起手来,以及香港到底还有哪些优势也需要梳理。“不能再一说起自身优势就是科创,是联系人,有几家大学在全球的排名等等。大家都有优势资源,要懂得相互补充才对。”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之间的分工,郭兰峰在发言时表示:香港作为金融、航运及贸易中心的优势不能削弱,更要巩固提升,并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离岸业务。而香港创科、国际资产管理、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都需要借助内地市场拓展;此外,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将有助大湾区各城市“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同时,加快发展澳门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休闲、中葡交流等。而广东九市的定位在《纲要》中也各有描述。

此外,亦有多位相关研究人士也纷纷指出:虽《纲要》的细致程度已经超出了预期,但真要落地,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参与《纲要》编制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近日也曾公开表示:后续还会编制一些专项规划,会出台一些重大项目,会谋划一些重大平台。比如会出台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生态环境的专业规划和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等。

“大湾区要成功发展,面临三个问题,包括不同制度城市怎样解决要素流动;内地城市要由行政区主导转至功能区主导模式;再者,各城市对大湾区期许不同,如何凝聚共识等。如湾区黑臭水体遍布、违法建筑成群连片,就无法成为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合作就是要解决单一主体所不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王福强在此前参加某论坛时曾指出。

目前来看,香港社会方面对于大湾区建设的关切亦是多重多样,与市民息息相关则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方面,虽然《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亦需进一步细化。例如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相继通车后,如何在促进大湾区内人员流动的同时确保其不超过香港的承载力;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此外,亦有不少人士担心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的纳税方案等问题。

在宣讲会结束后的群访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亦对多位记者表示:考虑到内地与香港的税率差异问题,其正在争取在大湾区实施“港人港税”措施。虽因税率是全国性政策,未必可在短期内争取到实效,但其“有信心内地当局会听到港人的声音。”此外,“中港相关单位正就税务优惠问题作密切沟通。”

针对上述一系列考验与挑战,“大湾区是在多方面扩大合作,加强融合,充满机遇,衍生的问题却也是方方面面的,港府须有预见性,及早处理,不要像过去看待自由行般,只看到好处,而轻忽了衍生的问题,否则随时引起市民对中港经济融合的反弹。”香港有传媒近日如此指出。

(本文为《财经》与腾讯新闻独家合作内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