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照片诞生:“黑洞”一天吸走视觉中国20亿市值,摄影师披露收入分成

《财经》新媒体 徐徜徉/文   

2019年04月12日 19:13  

本文4350字,约6分钟

近两天,图片网站“视觉中国”因“黑洞”、国旗、国徽等图片的版权归属问题引“爆”舆论关注。4月11日,天津市网信办深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4月12日,天津市网信办成立工作督导组进驻视觉中国网站进行督导检查,对相关问题隐患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指导督促公司整改,对失职工作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受负面消息影响,视觉中国今日开盘无悬念跌停且持续到收盘,一天时间市值蒸发了20个亿。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1年起,视觉中国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55%以上。在采访中,处理过多起相关诉讼的律师向《财经》新媒体揭秘了视觉中国的“生意经”。此外,据记者了解,视觉中国一张照片给摄影师的收入分成约为25-30%左右。

“一个黑洞”引发的血案

4月10日晚9点多,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全球六地同时对外发布,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图像直观地看到黑洞。

长久以来,人类关于黑洞的探索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影像印证。这张在全球多地同步公布的“大片”,证实了神秘天体黑洞的存在,也使得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终得检验。本来是全球欢庆的一件喜事,却在第二天(4月11日)发生了“变味”,有关“黑洞照片版权来自视觉中国”的消息开始在网上刷屏:

10日晚,视觉中国网站上还能搜寻到“黑洞”照片,网站称其为“版权所有”的编辑图片,“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400-XXX-2525或咨询客服代表。”

接着,有人扒出视觉中国连国旗、国徽的版权都有。《财经》新媒体查询视觉中国网站发现,国徽图片页面“价格提示”显示:“用于内文不低于150元,整版跨页不低于500元,杂志封面不低于1000元,商业使用价格另议。”此举终引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怒怼:

在@共青团中央的该条微博下,凤凰、苏宁、百度、360等公司也纷纷发来质疑:为啥公司logo的版权也属于你们?

面对质疑,视觉中国在11日下午发布声明,称:“‘黑洞’照片属于EventHorizon Telescope组织,视觉中国通过合作伙伴获得编辑类使用授权。该图片根据版权人要求只能用于新闻编辑传播使用,未经许可,不能作为商业类使用。”

三小时后,视觉中国第一次发布道歉声明,未提及“黑洞”照片,但对国旗、国徽等不合规照片的情况进行了解释:

承认在国旗、国徽照片上违规了,那“黑洞”照片呢?12日一早,答案来了。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回复其称:“视觉中国的这种版权主张不合法,ESO从未、也不能将图片版权转让给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且视觉中国从未就黑洞图片联系过ESO,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自称是视觉中国代表的人联系过ESO。”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被天津市网信办约谈、国家版权局发话后,截至目前,视觉中国图库的网址已经无法打开,另一图片网站“全景视觉”也已暂停服务,原因为“进行升级维护,同时对站内所有产品进行全面审核”。

12日,视觉中国股价一直稳趴跌停板,一天之内市值蒸发了20个亿。

商业模式引发质疑

律师揭秘视觉中国“生意经”

据最新财报,2018年初至三季度,视觉中国合并层面营业收入7.01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20.97%,实现净利润2.20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35.31%。

更惊人的数据是毛利率,自2011年起,视觉中国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55%以上,若单独摘取主营业务视觉内容与服务,则毛利率接近70%,即便对比海外的成熟内容平台,这样的毛利率也十分可观。

视觉中国为何这么会赚钱?“黑洞”事件后,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转发微博调侃:“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视觉中国的。”

这句话的背后是别有深意的。去年7月,张颖曾对视觉中国“勒索式”商业模式进行过批评,张颖称,视觉中国漫天开价索要几十万人民币巨额赔偿,要挟企业签年度合同。他认为,从该公司收入角度来看,据说“战果颇丰”。“侵权确实不应该,但这种漫天要价的商业模式更不应该,现在还变成了这家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也是好笑了。”

更有网友翻出某匿名用户于2017年在“知乎”上的爆料:“视觉中国会将付费图片‘故意’散发至所谓免费的图库网,坐等设计师‘上钩’,还会定期对图片进行检索。” 

那么,“钓鱼式”销售是否构成诈欺?广东固信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友林表示:需要证明视觉中国存在“将付费图片上传至免费图片网站”或“在网络上扫描图片、而后再去维权”的行为过程,但找到实际证据很难。

对于视觉中国的“生意经”,谢友林对《财经》新媒体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据其透露,她为数家被视觉中国起诉的媒体担任代理律师,“经手的案件有几十起”。

据谢友林介绍,在她所经手的一例案件中,视觉中国声称某品牌拥有某张图片的版权,而后通过国外公证机构的公证,确认某品牌对某图片拥有版权,而视觉中国则是该品牌在中国的代理人。如果有媒体或公司使用了这张照片,视觉中国就会委托律师到公司所在地的法院进行起诉。

“从刑事立案角度,侵犯著作权必须是公司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作品数量合计在500张(份)以上,或非法所得数额达到5万元以上。”谢友林说。“视觉中国的起诉案没有一例能够达到以上要求,所以它采取的策略是是大批量对单个图片进行单独的民事诉讼,由法院判决后得到赔偿款。”

谢友林称,视觉中国把数张没有署名的图片放在了上述品牌下,而后称版权“属于自己”,因为公证处的公证证明是合法有效的,所以视觉中国的起诉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被告方多以败诉收场的原因在于,律师无法证明某品牌是否真正存在,也无法证明未经署名的照片并不属于该品牌,”谢友林继续向《财经》新媒体解释,“有些美国的公证书只能证明文件上的签字是真实的,但对于文件所涉及的内容,其证明力度有限。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只要认定为你没有这个图片的版权,也没有经过版权所有人的同意,就会认定你是侵权。”

图/谢友林提供。视觉中国公证书显示,它享有以上所有品牌在中国的代理权

《财经》新媒体查询视觉中国2015年年报发现,当年其图库的数量已经达到2.69亿张,拥有15000余名签约摄影师和艺术家,与GettyImages、ITN、BBC等全球240余家知名图片社、影视机构等版权机构独家合作。

然而,“黑洞”事件已经证实“视觉中国取得ESO版权授权”一事与事实不符,是否还有“授权”甚至“独家授权”也存疑呢?谢友林表示:“由于涉及跨国法务事项,调查和取证的难度都非常大,一个一个进行核实的诉讼成本过高,没有一个被诉公司能承担得起。”

版权“卫士”轰然倒塌 是功?是过?

公开资料显示,视觉中国创立于2000年6月,是一家视觉影像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拥有中国最大的视觉内容互联网版权交易平台。

除了视觉中国,国内主要的图片库还有全景视觉、东方IC、台湾达志影像、新华图片等。新时代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视觉中国在商业类的有效市场份额达到50%,全景视觉为20%;此外,视觉中国的媒体类有效市场份额也高达30%,是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

国内图片市场格局 新时代证券/图

尽管“钓鱼式”维权尚未得到证实,但视觉中国在版权维护方面确实进行了相当大力的投入。早在2016年,公司已经设有版权合规部,并开发图像追踪系统。2017年,视觉中国的图片追踪系统“鹰眼”正式亮相,维权行动升级。

《财经》新媒体查阅视觉中国近几年年报还发现,“版权服务费”的项目占据了74.88%的营业成本。

“视觉中国”曾将自己定位为“版权卫士”。创始人柴继军和李学凌也是媒体记者出身,前者曾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后者是文字记者。不过,李学凌较早离开了视觉中国团队,另创办了欢聚时代(YY)。

张颖发文质疑视觉中国的商业模式后,柴继军曾在接受36氪采访时回击称,视觉中国所为是在尊重知识产权,“图片版权保护情况不甚乐观,尤其进入自媒体时代,千万级的社交媒体账号出现,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 ‘先授权,后使用’的意识。”

柴继军称,2017年,视觉中国向版权方支付授权分成和相关服务费超过1.8亿元人民币。那么,生产内容的摄影师们对此又怎么说?

据《财经》新媒体调查,视觉中国与签约摄影师签订了保密协议,其中有“不接受公开采访”的条款。但据一位已解约摄影师透露:“一张照片给摄影师的收入分成约为25-30%左右”。

图/视觉中国旗下网站500px上有关签约摄影师收入的说明

据《财经》新媒体询问的两名摄影师都表示,25-30%这个比例在业内“比较低”,“至少应该40%-50%才正常”。但两名摄影师同时都认为,被侵权现象在摄影行业内非常严重,抛开视觉中国的违规行为不谈,付费图片网站本身的存在有益于唤醒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

一位摄影师告诉《财经》新媒体:“当前的大环境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太低,很多企业、个人都是直接网上搜图来用,视觉中国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对版权的重视,不少侵权方也付出了代价。直到如今,很多存在真正侵权行为的机构还是觉得冤屈,这说明图片的版权之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