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欲借低温鲜奶突围有待市场考量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文  

2019年05月01日 12:33  

本文1158字,约2分钟

在经历了业绩低迷、高层动荡之后,光明乳业欲借布局低温鲜奶突围,不过并非坦途。近日,光明乳业连推5款新品,其中3款为鲜奶产品,占比一半以上。

在光明乳业扩大版图的背后,则是其业绩的低迷,与同为第一阵营的乳业两大巨头相比,存在不小的距离。数据显示,2018年光明乳业营收209.86亿元,同比下滑4.71%;归母净利润3.42亿元,同比近乎腰斩般下降44.87%。而据伊利刚刚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231.3亿元,同比增长17.1%。伊利股份第一季度的营收已经远超光明乳业全年的业绩。

那么,光明乳业频频发力低温市场,能否成为拉动业绩的新引擎?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一方面,新品上市可以重新建立价格体系,另一方面,新品推出后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在短期内对光明乳业的业绩会有所拉动,但是能否保持长期的持续性,取决于产品品质和消费者的偏好,有待市场考量。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光明乳业新产品主要面向华东、华南地区,华东与华南地区也是低温产品重度消费区域,虽然对光明乳业的业绩提升有一定的影响,但未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多家区域性乳企以及全国性品牌,如伊利、蒙牛、新希望乳业等也加大了对低温鲜奶市场的投入,将进一步削弱光明乳业在低温市场的话语权。

除了两大巨头布局外,外资品牌恒天然近日也在中国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鲜牛乳产品,加入低温市场竞争,威胁着光明乳业的市场份额。

在朱丹蓬看来,在低温奶制品上,除了华东区域外,光明乳业并没有那么大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开拓其他市场,减少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宋亮指出,常踞华东的光明虽然在低温冷链体系上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低温奶要求奶源加工到市场的半径不能太长,而且相应的成本相对较高,产品保质期也较短,因此,市场的风险比较大。

宋亮进一步分析称,相较于光明,伊利、蒙牛的市场能力非常强。近年来,伊利也在加码布局巴氏奶的奶源加工,并且追赶能力很强。下一步,蒙牛可能对南方地区的巴氏奶区域性企业形成一个并购,加速其在低温市场的发展。

不过,与低温奶市场份额相比,目前,常温奶在我国乳制品市场领域里仍占据主导地位。低温鲜奶在一线城市销售比例大,未下沉至二三线城市,存在不少销售空白地区。另一方面,冷链系统技术的升级、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宋亮表示,2019年是低温巴氏奶整合和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的关键一年。在业绩上,将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大企业业绩持续向好,对于小企业而言,业绩或将继续下降,进一步亏损,因此后期将会出现很多区域性的中小低温巴氏奶企业陆续被整合。

针对未来低温奶的发展,朱丹蓬认为,除了在技术壁垒、品牌壁垒之外,还将出现规模壁垒的竞争,这三个壁垒的建立,是未来低温奶乃至乳企竞争的方向以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