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九个侧面|《财经》阅读

2019年05月03日 19:31  

本文4396字,约6分钟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及其精神引领下,中国传统伦理教条、社会政治制度纷纷遭到无情鞭挞。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也就此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历来是史家研究与争鸣的热点领域。然而,由于这一运动与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政治走向发生密切联系,在各派政治势力诠释中,五四运动也便展现出斑斓色彩,以至于百年之后,学界对五四全貌的认识还处在持续形塑之中。

据学界较为一致的认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主要指一战后巴黎和会山东决议案所引发的,中国民众旨在反抗列强压迫之爱国抗议运动。广义的五四还应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应纳入孕育、兴起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两者息息相关: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推崇“德先生”“赛先生”“莫小姐”,为五四运动做足了思想准备,而五四运动则反过来进一步推进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走向深入和深化。向后延伸则应将“五四”及其后的反帝反封建思潮,以及规模浩大的现代化运动纳入考察视野。

五四运动已整百年,海内外学者就这一宏大历史事件做出过种种解读,涌现出无数经典著作,林林总总,难以尽数。这里仅选出其中较有代表性者九种,推荐给读者。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唐启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唐启华教授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之一,另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等著作。唐教授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就“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颖阐释。

推荐理由:借由唐启华教授的这一著作,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起因和国际背景。不论狭义或广义上的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案都是关键导火索。此外,阅读本书还应注意另一线索,即一战对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正是对威尔逊总统以及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高度期待,导致山东问题决议案引发中国民众极大愤怒;而苏联十月革命后发布的两次对华宣言则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两种面目适成鲜明对比,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某种舆论条件和机遇。

《五四运动史》,(美)周策纵著,陈永明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3月

作者周策纵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研究专长为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他抗战时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本书是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重在描述和还原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社会支持力量及发展过程。借此,读者当能了解五四如何从一次外交事件引发的抗议,发展为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此书下编亦颇具特色:一方面分析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另一方面系统论述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及其复杂多元的互动关系。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景式介绍,展现出作者重返五四现场的研究志趣。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下编所综括之各派政治力量对五四的回应与评价。自由主义者们对五四运动的定位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判与研究的方法论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人文主义运动。而以国民党和青年党为代表的保守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则从整体上贬低这场运动,批判其对民族遗产造成破坏。比如,蒋介石对五四运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一面表示赞赏,但严厉批判了五四新思潮和学生运动。中国共产党则对五四运动赞誉有加,曾将这场运动归纳为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以及党的政治生涯的起点。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林毓生著,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作者林毓生曾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中国思想史。林毓生在本书中,通过对陈独秀、胡适、鲁迅三位新文化运动主将思想的剖析与论述,提出20世纪出现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运动主要的一面是反传统思潮,经过这个思潮的洗礼之后,我们传统中的各项权威,在我们内心当中,不是已经完全崩溃,便是已经非常薄弱”。而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和激烈反传统主张,其思维模式是通过思想文化解决问题,这却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他们的全盘西化主张导致中国产生“权威的危机”——信仰和价值中心崩溃。

推荐理由:林毓生先生借本书提出了阐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典论式,曾在海内外引发巨大反响和争议。即便如此,此书对中国意识危机、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主义、全盘西化思潮的分析与论述,至今仍具有深刻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意识危机的解决前景提出了一套方案,即他所称的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曾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作者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又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

推荐理由: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救亡压到启蒙”的论式,已成为阐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经典理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梁漱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初版于1921年,作者对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以及世界未来之文化提出自己的思考,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包括两项内容:第一是关于什么是文化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中、西、印文化的走向问题。

推荐理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激烈反传统的性质,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遭遇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梁漱溟先生出版此书,可以看作传统文化支持者对五四新思想的一次回应和对决。他认为,中国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这三种文化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在解决问题时,其欲望发展的三个不同方向。通过本书以及关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系列演讲,梁漱溟先生成为五四新文化时期从理论上系统捍卫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斗士;他以创造性的思考与分析为基础,对世界文化进行系统分类,其在文化问题上的观点对中国人思想产生过极大影响。

《五四的另一面》,杨念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再造“病人”》《何处是“江南”》等。

推荐理由: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五四的另一面》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章清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5年9月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清的代表作。章清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另著有《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等。

“自由主义”是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潮之一,“胡适派学人群”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翼。本书采用了新颖的研究框架,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托,尤重梳理杂志资料,把“胡适派学人群”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演变,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

推荐理由:本书既论述了该群体的人物谱系、政治理念及权势网络,也论述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的关系,及其在言路和现实世界中的处境。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陈万雄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3月

陈万雄,知名学者、出版人。曾任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商务印书馆(香港)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主要著作另有《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历史与文化的穿梭》。

作者认为,评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让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

推荐理由:本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史实与史料进行了细致梳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渊源进行追溯,提出其在革新思想上与辛亥革命运动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他们的主体和主导力量正是新兴的近代知识分子,而这个群体承担了革命家和启蒙者的双重角色。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陈平原,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

推荐理由:《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沉并重建历史,强调晚清与"五四"两代人通过共谋与合力,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