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部分中小银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2800亿

《财经》记者 张威/文 袁满/编辑  

2019年05月06日 12:42  

本文1120字,约2分钟

在市场预期中,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逐渐建立。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此外,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该档次目前为8%。

上述政策发布前一刻,中国金融时报称,多数受访专家均认为,进一步推进中小银行差异化准备金政策基本没有制度障碍,加快民营企业债券发行也面临着较好的时机。

根据政策,约有1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不过由于上述政策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指出,有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该消息已经提前被市场消化。截至发稿,上证指数跌幅扩大到5.13%。

4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规模,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问题,要将释放的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向《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实施结构性降准,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中国经济企稳动力不足,需要保持逆周期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从生产看,4 月份官方制造业PMI 为50.1,较上月回落了0.4 个百分点。从消费看,汽车销售依然在下探,4月前三周乘用车批发、零售增速分别下降-32%、-27%,汽车消费不容乐观。从市场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反复发作可能,对出口增长尤其是各方预期形成不利影响。

二是实施结构化的、差异化的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局由过去“双顺差”走向“有顺有逆”新常态,这加大了基础货币被动收缩的压力。从这个意义看,促进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是应对货币形成与创造机制变化,增强央行基础货币供给能力的手段之一。目前,中小商业银行11.5%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仍属于较高水平,降准有空间。

三是熨平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需要。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整体稳中略降,但利率波动性却在明显加大,这主要与各方对货币政策走势分歧加大等有关。出台降准政策有利于消除各方疑虑,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吸储能力较弱,其资金来源更加依赖于同业市场拆借等,不仅稳定性较差,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某分析师认为,本次降准具有明显结构性特点,有利于增强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