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杭州金融科技报告丨杨东: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杨东/文  

2019年06月25日 13:30  

本文14061字,约20分钟

本文节选自《财经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是金融科技产业高地,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第一城”,拥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恒生电子、海康威视、新华三等著名金融科技企业,凭借丰富的金融科技体验、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金融科技城市。基于杭州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财经智库》成立了课题组,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为课题组组长,对杭州展开了高密度调研,走访了五十多家企业和协会,召开了多次内部研讨会,并撰写出《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研究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杭州的先行经验和未来挑战,亦为全国各地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重要参考。

伴随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各类风险也在积累。杭州需要重塑金融科技的监管理念,从“平台、产品、交易、事后”四个维度,完善金融创新风险治理,强化技术驱动型监管,丰富监管工具箱;针对创新场景锚定精准治理,反对“一刀切”的过度干预;加快监管机构改革、人才培养、绩效评估、丰富监管经验,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

文/杨东

2013年被誉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余额宝上线,天弘增利宝基金规模随之快速扩张,成为国内单只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杭州由此搭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快车,以蚂蚁金服、微贷网、51信用卡、连连支付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金融科技企业成为杭州的新名片。伴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类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杭州需要以双维理论重塑金融科技的监管理念,从“平台、产品、交易、事后”四个维度完善金融创新风险治理,强化技术驱动型监管,丰富监管工具箱;针对具体的创新场景锚定精准治理,反对“一刀切”的过度干预;同时,杭州也要加快监管机构改革、人才培养、绩效评估、丰富监管经验,从根本上提升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凤凰涅。

一、杭州金融创新与监管现状

借助2016年G20峰会的东风,杭州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成为全球资本汇聚高地、世界电商之都。在市政府的牵引下,一系列金融特色小镇快速崛起,杭州逐渐在互联网保险、互联网消费金融以及区块链等领域崭露头角,发展至全国前沿。目前,杭州互联网金融创业氛围浓郁,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一超多强,遍地开花”的局面。

(一)杭州金融创新发展概述

杭州所在的浙江省金融创新起步早、发展快,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作为浙江省会及浙江省新型金融中心建设核心的杭州,已位列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第一梯队,并且正着力通过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支付、借贷、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扩展应用,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省以杭州为基点,大力支持金融创新发展。朱从玖副省长率先提出建立浙江金融创新中心的构想,此后袁家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打造浙江金融创新中心。近年来,浙江省推动以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大平台的建设与“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等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不断集聚人才与研究资源,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创力、智力支撑与政策保障。

浙江省金融创新享誉全球。杭州更是在《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和《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中分别获得金融科技体验全国、全球第一的优异成绩。同时,浙江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探索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杭州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宁波、温州、台州等地的金融改革试点均取得积极成果;浙商群体和浙江军团在全球金融创新领域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诚然,杭州在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短板。虽然杭州的金融创新起步早、发展快、政府支持力度大,在全球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发展中仍旧存在传统金融发展基础较为薄弱、金融创新科研人才储备不够、金融科技规范监管与风险防控相对滞后等方面的不足。结合2018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浙江省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着力推动杭州发展金融科技,实现金融创新并建设浙江金融创新中心。

在杭州一家由废弃的银行ATM取款区改造成的无人便利店,体验者扫码进门、扫码付款,全过程无人工干预,购物方便。图/IC

(二)金融科技创新

1.区块链的杭州应用

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的典型代表,在杭州有众多落地应用。例如,2018年11月19日的“重构世界•2018区块链新经济杭州峰会”上,国际电联数字货币实验室正式宣布落户杭州,作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三个专门研究和测试法定数字货币的专业实验室,重点针对适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商业用例和技术实践,将为杭州的金融科技、通信科技、互联网企业、区块链企业提供前沿数字经济技术支持,提升国际化水平、产业技术实力与服务能力。在峰会上,国际电联数字货币实验室作为首批十家企业之一签约入驻杭州区块链产业园,而后又有近20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区块链技术应用产业联盟。从区块链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目前杭州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支付宝积极拥抱区块链让金融变得更普惠、透明、简单、安全、可信。2018年6月25日,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持牌电子钱包GCash汇款。区块链具有的账本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约等技术特点,为跨境汇款的各参与方提供了实时、可信的信息验证渠道,保证汇款有迹可循、更加安全。同时,通过在联盟链采用隐私保护模型,能使用户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此外,区块链技术还能降低风险,实现对跨境汇款更透明的监管和更高效的风控。

除此之外,作为杭州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金服也在积极推动区块链与保险等金融业务融合创新。蚂蚁的区块链技术让每笔资金流向公开透明,每笔资金流转数据不可篡改,每笔资金的去处和用途都有迹可查。2018年,蚂蚁区块链进一步应用于解决相互宝赔案公示环节的信任问题,并降低相关的管理成本。所有赔案公示信息都会发布到区块链上,用户可以验证存储在互联网法院、公证处等多个机构的赔案节点数据,且全程透明、不可篡改。因此,用户无需付出过多的验证成本,互助机构也无需投入额外成本自证清白。

此外,蚂蚁保险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多收多保”的保险理赔。“多收多保”是一款互联网保险产品,帮助商户在收款过程中积累免费医疗金,用于门诊费用报销。用户在发起报销的时候,通过用户授权获得在区块链上的医疗电子票据,补充完善相关理赔材料后即可获知结果,最快可实现秒级赔付。而医疗电子票据生成、传送、储存和使用的全程都将记录在区块链上,既保证了票据的真实性,也避免了普通的纸质票据、电子票据申请理赔时需要人工审核的麻烦。

区块链存证与新型信任机制也是杭州区块链企业的重要创新,其典型代表为e签宝。e签宝是杭州天谷信息科技推出的电子签名SaaS服务品牌,为客户提供电子签名、数据存证等基础级服务和电子合同、法律服务等应用级服务。作为中国第三方电子签名行业的创业典范、首个法院认可的区块链电子签约加存证平台,e签宝正与蚂蚁金服金融级区块链应用平台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创建金融科技新型信任机制。其主要优势在于具备足够资质和可信度。首先,阿里巴巴作为全球区块链领域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能够为蚂蚁金服区块链平台提供足够强大的技术支持;其次,在蚂蚁区块链承建基础上,e签宝在B2B交易、租房、人力资源等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将交易涉及的电子证据上链,形成e签宝全流程的证据闭环,从而保证信息的妥善存储和可信度;最后,e签宝自身具备足够资质实行区块链电子签约和存证,其具备的资质包括商密三证、等保三级、IS027001认证、可信云资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是资质最齐全的互联网电子签名公司。

杭州的区块链发展也反哺了我国芯片产业,典型代表就是矿机芯片厂商嘉楠耘智科技公司对7nm芯片的量产。2018年8月8日,嘉楠耘智在杭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7nm量产芯片”。此种芯片工艺在行业里已经达到最高水平,嘉楠耘智与北京的比特大陆等企业展开的芯片研发,既提升了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话语权,又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做出了贡献。

2.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杭州应用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方面,杭州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与实践案例。其中最为抢眼的就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技术+联合”,能够高效触达用户,给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当前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和生存问题进一步凸显,从市场实践来看,技术是解决小微经营者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例如,网商银行在阿里小贷过去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针对小微经营者的信用评分和风控体系,降低信贷准入门槛。三年多来,网商银行累计服务上千万小微经营者,累计提供1万多亿元人民币贷款。再例如,杭州银行针对部分小微企业相对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负债与担保等信息不对称风险点,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来提高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如前期推出的反欺诈模型,主要应用于线上申请环节,建立规则引擎决策模型,依托征信、法院、工商等诸多第三方信息,判断贷款审批结果。系统模型的开发运行极大地丰富了风控手段、提升了审批效率,目前系统模型自动审批的业务量已占到总业务量的46%。要想规模化解决小微经营者融资难题,则需要合作、联合,金融机构具有资金、风控等优势,各方可通过合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成规模地解决量大面广的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

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融合上,也涌现出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海康威视是国内安防行业领军品牌,也是杭州制造叫响全球的杰出代表。作为杭州G20峰会安保系统主要设备及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应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峰会安保工作。在领导人下榻的酒店,海康威视提供精密的安防系统,包括高清视频采集、星光级视频采集、全景视频采集、鹰眼视频采集、热成像视频采集、人脸图像采集、车牌图像采集、周界报警信息采集等,在夜间照度极低的情况下也能呈现清晰图像,从而确保与会嘉宾的人身安全。

在人工智能方面,杭州的商汤科技也一枝独秀。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深度参与了国际博览中心智能化升级项目。在该项目中,商汤科技以“信息采集、行为管控、及时预警、快速处置”为抓手,通过前端各类感知设备,实时对展馆的“进出人员、车辆、重点区域”进行有效数据采集和全面状态感知,并结合公安机关已有的“人像大数据、MAC大数据、车辆大数据”等研判系统以及视频分析智能算法,提升大型展馆的安防管理智能化水平。

(三)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1.金融审判体制机制创新: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

杭州于201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中审理涉网案件的试点法院,其挂牌成立以后不断做出新的创举,实现了从在线审理模式到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再到全程智能化的智慧审理模式;从电子送达平台到电子证据平台,再到网络执行平台的跨越。该法院将涉及网络的案件从现有审判体系中剥离出来,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起诉、立案、举证、开庭、裁判、执行全流程的在线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涉网案件数据进行多模块比对分析,梳理规律和特点,形成结构化、标准化的互联网司法裁判规则,在高效便民的同时更好地节约了司法资源。

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重大制度创新,谨遵“依法有序、积极稳妥、遵循司法规律、满足群众需求”的目标导向,通过探索创新实现和健全互联网审判机制,显著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司法经验。

2.金融消费者保护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的个人信息数据量极大,而这些信息大多暴露于各种机构中。个人信息管理系统若想要自由配置数据访问权限,可使用区块链的多重签名技术。例如可指定七个人中必须获得四个人的私钥授权才能获得访问权限。个人信息与数据权益掌握在用户手中,用户可自由支配自己的信息与数据。基于区块链的特性,一旦数据记录到区块链中便难以篡改,因此个人信息掌握在用户手中,便于用户自主安全管理。

区块链记载的数据带有时间戳、由共识节点共同验证和记录、不可篡改和伪造,能够保证个人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政府机构核发的各类许可证、登记表、证明、执照、认证和记录等信息若由区块链存储,可使之永久安全存储,即可在任何时间点方便地证明某项数据的存在性和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保证了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管理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备受重视。例如,为加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蚂蚁金服构建了责任明确、各部门分工配合的组织保障体系:第一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隐私保护、数据安全、风险合规等相关工作;第二是组建隐私保护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全集团隐私保护管理体系并推动落实;第三是不断调整完善《支付宝隐私权政策》,向用户展示隐私条款的核心内容,以简洁精炼的表述告知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及使用的情况,提供完整隐私权政策及服务条款的链接及跳转,对附加功能做独立描述,明确该功能会按照隐私权政策进行使用、分享、存储及保护;第四是支付宝和芝麻信用客户端上均开发了授权管理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在账号管理中了解授权详情,并有权取消;第五是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技术创新,确保业务运营过程中数据的使用有章可循且风险可控。目前,许多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均已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智能、便捷、稳定的支付服务,不断创新支付技术、优化支付体验、倾听消费者声音,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工作要求。

2019年4月,2019中国(杭州)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暨全球智慧安防大会在杭州举行,集中展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人脸识别、5G通信等最新科技在智慧城市和警务安防中的应用。一款智能安防机器人在展馆中巡逻。图/IC

二、杭州金融创新中需要应对的风险

(一)风险类型

第一,金融创新中衍生的操作与运营风险。金融创新领域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人为操作失误而产生的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操作系统不畅而产生的风险,以及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操作风险。结合杭州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操作风险多发是其金融科技风险的一大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的创新金融机构在功能和机制上有所缺失,在机构的内部决策和日常业务中,对操作运营风险关注不足。虽然杭州目前已经吸引了一系列金融科技企业,营造了浓厚的金融创新氛围,但职业化的风险经理人才团队,尤其是操作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仍十分稀缺。倘若不对操作与运营风险充分管控,内部操作控制不规范、人为失误及系统运行异常现象等风险因素将致使供应链上的银行机构、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始终是杭州乃至我国金融系统运作中存在的另一大风险。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管制条件下,信贷和投资一直是金融行业的主要行为,这是由我国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开展贷款和投资业务时,对于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和信用程度做出的评估往往不符合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导致了信用风险的产生。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杭州各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已经趋于降低,金融市场的信用机制正在不断合理化和完善化,各种可能产生信用风险的不良信贷行为逐年减少。但不论何种金融创新,都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监管空白,杭州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可能会为信用风险的萌生提供温床。

值得注意的是,为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杭州政府与金融科技企业作出了许多努力。以杭州互联网金融企业铜板街为例,为保证所投资金的安全,铜板街对项目进行严格甄选,深挖细分行业的投资机遇,保证该行业必须要与实业相关、坏账比例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此外,铜板街还从以下方面优化了风险管控:接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系统、信息共享系统;资金由银行存管;为资产风险识别设计六层风险识别安全体系、十道审核工序;尝试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这些进步,一方面源于金融法律体系和政府治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金融机构通过多年的深化改革,增强了自身对市场的管理和驾驭能力。

第三,法律滞后及政策变动风险。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高风险领域,这是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合理导致的。立法天然存在的滞后性,加以金融科技的创新,进一步拉大了立法者预判与社会实际的差距。例如,对于近段时间一直困扰杭州的P2P爆雷现象,虽然《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已对平台退出机制作出初步规定,但是对“不属于破产、清算的平台”的退出,法律法规还留有空白。对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处理是一个难题:监管过宽会招致混乱,但监管过严则易造成严重的金融次生风险,这对于杭州的金融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风险成因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不合理

我国金融风险的本源在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虽然杭州存在一批优质的平台企业,其运营模式可以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供有益借鉴(例如,全国首家专注于汽车抵押借贷服务的网贷平台——微贷网,为有资金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用户搭建互动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低风险、高回报、多样化的投资产品),但是从整体看,杭州金融市场目前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偏低。这就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投资过热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缺乏市场的刚性约束,不利于杭州金融创新中风险的分散,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不利于保护存款投资者利益,无法自动有效抑制经济过热。

2.科技创新带来金融风险的量变和质变

技术创新在金融科技发展中呈现出的两面性特征,加剧了其在支付安全、P2P等领域的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天津于家堡峰会中就指出:当下,金融科技促使跨市场、跨行业、跨机构的金融业务相互交叉嵌套,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产生外溢效应,导致风险扩散更快、破坏性更广并增加了防控难度。而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金融市场震荡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

此外,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支付验证开始脱离硬件设备,进入到单纯靠信息验证的阶段,这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敏感信息保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个人信息公开是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安全问题。

杭州以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目标,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尖端企业汇聚于此,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据统计,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3320亿元1。在数字经济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科技创新也会带来金融风险的量变和质变。随着互联网人群持续增加,消费者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和意愿逐渐增强,新产品、新平台、新组织、新业态及其包含的网络效应向社会公众进行跨区域、跨国界和跨时间的渗透扩散速度亦逐渐加快,在技术性风险、操作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等层面也更加突出。

3.传统模式下的金融监管应对乏力

在科技创新导致金融风险加剧的背景下,传统金融监管事实上应对乏力。首先,监管部门缺少足够的信息应对情景的评估,因此要求其遵循传统模式对新型的金融领域做出精准的决策是不现实的。其次,监管者往往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政府针对金融科技领域落实监管时面临着技术领域的巨大短板。最后,监管部门在执法时还存在因法律法规滞后导致执法依据不足的困境。客观来看,目前监管部门对于部分业务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买理财产品要双录(要求逐步实施金融类产品销售过程的同步录音录像),必须要到现场,还要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即完成“三亲见”。但目前的规范多体现为暂时性、非系统性的规定。

杭州的金融科技发展领先全国,这与浙江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政府开放包容的支持态度、政府极强的专业能力与理解力是密不可分的,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变革越来越深刻,传统的监管模式终将有捉襟见肘之时。

三、杭州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以双维理论重塑杭州金融科技监管理念

监管原则与监管手段双轮驱动金融监管的发展。过往的监管原则是建立在监管技术相对固定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最优监管原则。2然而,近十年来,科技和金融的二元融合与相互渗透,加速推进了金融市场的重构,传统的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型的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科技驱动下金融创新频发的市场环境,因为在一个以毫秒为间隔执行交易的世界里,经过几个月的监管反思就会变得无关紧要或过时。3

为此,杭州有必要在传统金融监管维度之外,加之以科技维度,形成双维监管体系,采用与金融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技驱动型监管模式回应金融科技监管的特殊性,以契合金融科技创新的技术性本质特征,应对新技术发展给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二)强化技术驱动型监管:丰富监管工具箱

1.数据共享促进平等监管

数据不对外公开会使银行失去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机会,并严重限制其未来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用户不断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科技行业跨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需要金融数据的开放和共享,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和其他金融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对金融共享数据进行公开的同时,监管也是一项重要问题。和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样的话,不公开就会造成数据的封闭以及工作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使金融数据的使用价值大大减小,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影响初创型金融企业,尤其是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

2.人工智能保障动态监管

可以运用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理论,为用户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在保险、银行理财、证券投资等方面提供智能化、个体化、多维度的投资管理建议和决策。现今,人工智能的优势逐渐凸显。例如,人工智能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等步骤,可以完成金融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大大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在智能信贷业务方面,可以通过分析客户财务、诚信度等信息,科学判断客户的贷款偿还能力,及时有效地规避信贷风险,并通过建模分析客户需求,完成对资金的合理分配。

另外,智能信贷中的智能反欺诈系统能够分析出潜在的欺诈风险,有效地帮助金融机构避免经济损失。金融监管部门可以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监管全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金融行业运营情况,防止金融犯罪。如通过分析证券交易,查处老鼠仓、恶意打压或抬高股价等违法犯罪行为。

杭州的网易北斗大数据风控在风险实时动态监控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网易北斗认为,单单把数据收集起来并不能算作是大数据,充其量只能是数据仓库。真正的大数据意味着实时的、新鲜的数据,意味着海量的数据,意味着各种各样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行为过程数据。在具体的风控过程中,以“白条”业务为例,核心数据会在网易考拉平台,“考拉”内部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团队并且能做用户数据标签,其联合银行消费金融风控专家一起分析数据标签的具体使用方法,再对风控体系建模。实现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于网易平台,所有数据风控都服务到场景之中。

3.监管沙箱结合柔性监管

“监管沙箱”的本质特征在于为Fintech企业开辟一个“安全空间”,以便对其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行测试,从而营造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其制度设计一般包含适格主体、实施流程、消费者保护措施以及监管协作机制等。“监管沙箱”致力于为金融创新扫除不必要的监管障碍,具有鲜明的特色,包括监管沙箱主动拥抱Fintech创新,彰显监管适应性;原则性监管加沙箱底线设置,增强监管弹性;沙箱监管者与Fintech企业之间良性互动,注重监管协作性;沙箱监管以金融消费者获益为衡量标准,突出监管目的性。这些特色集中反映了Fintech时代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的新变化。以金融消费者获益为出发点,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中心的原则,并特别注重提升消费者在金融创新中的获得感。

近年来,杭州也在逐渐探索“监管沙箱”的实现路径,但主要仍停留在对概念剖析和域外经验理解的层面。未来,杭州可以与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各方智库合作,进一步研究“监管沙箱”在我国的切实落实路径,甚至在现行法律体系下进行小规模试点。

4.RegTech监管科技实现穿透式监管

为加强对金融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控,不仅需要监控技术方面的改进,还需要监控制度的创新,从而在整体上实现风险控制。在改进监控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之融合,扩大监控范围并更加及时地发现洗钱、内幕交易等犯罪行为。RegTech的应用,使得金融结构信息披露的操作更加简单,故而在公司监管方面可考虑尝试将监管程序标准化。例如,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有着明确的规定:公司的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要进行定期的披露,并且所有的报表及文件都有固定的模板,而在此基础之上若将新科技(自动化数字平台)与之结合,将会使披露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在实现穿透式监管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还需充分利用在杭的大量科技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将RegTech推广普及。

(三)加速机构改革、人才培养、绩效评估、丰富经验

1.金融监管机构实体化

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以及金融科技企业密集的西湖区金融工作办公室,不仅从杭州和西湖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充分把握其管辖区域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2018年金融办重拳出击P2P清退,维护了杭州的金融稳定。任何金融活动都不能脱离金融监管体系,而监管一方在落实穿透式监管并防止监管套利的同时,更要有责任明确的相应监管主体。

主体定位需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基于职权享有合法性的现实考量,二是基于客观和高效要求而确保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各方干预过度扰乱监管秩序。即通常在前者基础上,从组织规范、人事任免、经费预算、职权运行等方面保证其相对独立,最终形成相同和不同层级的合理分工合作、统分结合的监管体制。目前,监管主体的明确也是实现对杭州金融科技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杭州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就在于实现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改组,加快金融工作布局,以实现人员固定、职责界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杭州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

2.推动科技金融复合人才培养

杭州在构建区域科技金融体系时,不能忽略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的培育以及相关团队的建设,要不断优化本地的外部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在杭州落地生根。杭州有必要致力于建设产学研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引入大量高校科研团队以及实验室,提高当地的科研水平,并建立其与企业的联系,实现科技与产业的融合。

3.设定监管绩效评估框架

杭州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金融创新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强劲的内生动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发挥杭州在新金融领域的高地优势,构建合理有效的监管绩效评估框架体系。监管绩效评估框架一般包括三大核心要素:第一,明确监管目标——我们想要实现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化的规划流程将监管目标转化为监管行动;第二,评估监管效果——我们如何知道监管行动有助于实现监管目标;第三,落实监管问责——我们如何证明监管行动是有效的。因此,杭州在建立金融监管绩效评估框架时应当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设定清晰的监管目标。设定清晰的监管目标有益于明确监管重点,并对监管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健都是银行监管的终极战略目标,并通常由法律进行明确规定。尽管终极监管目标相同,但金融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结构差异以及部分历史原因,导致各国监管者所采取的监管模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具体战略目标的设定也各有侧重。在监管目标的设定方面,并不存在唯一和最优的说法,而且监管的战略目标通常比较抽象。因此,杭州的金融监管机构有责任对公众就其战略目标进行内容阐释,并通过具体监管行动实现监管的战略目标。

第二,将监管目标转化成日常监管行动。监管活动类指标专注于监管活动本身,包括监管者在识别和缓释风险过程中采取的所有监管活动,旨在展示监管者在银行风险识别、分析和预警中所做的工作,并初步描绘监管者在日常监管中对风险进行早期干预的情况。这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化流程,使监管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为监管效果评估和问责提供基础。监管机构通常先将长期战略目标转化成三到五年的战术目标,后者一般会涉及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中期战术目标可再进一步被转化成针对金融机构或专门事项的年度操作目标。

第三,落实监管问责。我们如何证明监管行动是有效的。目前对于问责的理解主要是事后追究,且通常局限在党政体系内,这实际上削弱了问责制的调节功能。理论上讲,问责制是由角色担当、说明回应、违法责任组成的三段式。角色担当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忠实、适当地履行角色所蕴含的义务和要求,角色设置应当合理、科学,不应当混同或者是交叉;说明回应是指透过日常、动态、制度和非制度化的督促和监管来保障角色所蕴含的义务和要求;违法责任以及追究是法治秩序的底线,这样才能对政府的有效治理施加必要的激励和约束。具体到杭州的金融监管实践中就要求在日常行政中明确角色担当、说明回应、违法责任组成的三段式,以期实现责权利效相一致。

在杭州一家银行的智慧银行柜台,用户进行指纹识别操作。图/IC

4.丰富监管经验,实现精准治理

任何类型的金融创新都必然具有非均衡性,所以才有区域“发展极”4现象的发生。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然存在发展要素的结构性缺失和匮乏,所以才有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空洞”——“短板效应”的产生。杭州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水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金融创新的短板问题”的治理能力。因此,分析并解决金融创新发展的“短板问题”是治理金融创新发展难题和困境的关键之一。从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金融创新精准治理”模式的现代性建构在于:一是“社会精准治理”模式范畴及现实需求的实践性;二是“社会精准治理”解决“短板问题”的切入点;三是现代风险社会控制语境下的“社会精准治理”的理论重构。

金融创新的监管缺失不仅仅体现在机关架构和法律制度上,还体现在治理态度与管理经验上。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指出:要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金融创新领域的风险管控,同样不应为杜绝风险而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而应尽可能采取精准治理。

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是金融精准治理的基础。杭州金融监管主体监管经验缺失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已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模式,具有诸多特殊属性,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将其完全覆盖,致使新的商业模式往往超脱于现有监管规定,从而带来监管缺位,相关业务也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导致监管执行中不断出现许多难题。

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能过于松懈,但也不能过于严苛。杭州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上曾一度较为宽松,但自2018年下半年起,杭州市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强力措施使其监管力度又出现过严趋向。事实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应当把握好控增量与减存量、抓当前与管长远的关系;在依法打击网贷机构乱象的前提下也应当注重平稳过渡。这些也反映出当前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仍缺乏一定的监管经验,在对待复杂的金融创新时倾向于采取“一刀切”将易破坏金融创新的持续性。

四、结论与展望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杭州当前发生的金融变革与金融创新,本质上是在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现状下,在政府的治理动力和社会内发牟利动机的耦合下的一种调节,这一双向合意促成杭州多领域、多层次的金融创新。杭州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破除金融发展瓶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增强金融普惠能力,其立足于国情、社情、民意展开的各类金融创新,是满足社会需要、切合时代脉搏、回复人民期待的创举。杭州金融领域的创新,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最好注脚。

杭州需要以大气魄、大胸怀、大手笔来实现金融变道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将金融科技纳入杭州重大发展战略,借鉴并综合美英法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发展金融科技的经验,提出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杭州的实际情况,明确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意义和工作任务。杭州紧靠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要实现突破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抢抓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差异化竞争、进行相关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杭州城市发展的涅槃重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1 参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摘要),访问来源: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1/29/art_812255_30140421.html,访问时间:2019年3月22日。

2 如美国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的监管规则及其实施细则在实施后的近半个世纪内仍发挥法律效力,这很大程度源于该期间证券市场整体的稳定性。参见Chris Brummer,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New York:Fordham Law Review,vol.84,2015.p.1000.

3 Chris Brummer, Disruptive Technology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New York:Fordham Law Review,vol.84,2015. p.977.

4 发展极,经济增长中主导部门和产业的聚集地区。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佩尔鲁等人提出。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地方以同样的速度增加的,相反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造力的行业,而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造力的行业一般聚集在某些地区。因此,国民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往往集中在不同地区。又由于主导部门和有创造力的行业聚集的地区,常常是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成为“发展极”。发展极在它所影响的地区发挥着扩展经济和技术效应的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