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杭州金融科技报告丨张燕冬: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

《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张燕冬、王相怡/文  

2019年06月25日 15:01  

本文5502字,约8分钟

本文是《财经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编后语。杭州是金融科技产业高地,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第一城”,拥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恒生电子、海康威视、新华三等著名金融科技企业,凭借丰富的金融科技体验、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金融科技城市。基于杭州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财经智库》成立了课题组,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为课题组组长,对杭州展开了高密度调研,走访了五十多家企业和协会,召开了多次内部研讨会,并撰写出《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研究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杭州的先行经验和未来挑战,亦为全国各地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张燕冬 王相怡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活跃的竞合时期。而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通过创造新模式、新应用、新流程和新产品,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拓展服务渠道,改善服务体验。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发展重点和投资热点,在这场浪潮中,美国成为了创新者与先行者,英国也作出了金融科技监管的良好示范,而新加坡则长于政府对金融科技的全方位参与和支持。

中国,已然是全球金融交易活跃、支付便利、效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金融科技应用亦位于世界第一阵营,拥有丰富的金融科技体验、生机勃勃的金融科技市场以及国际化的优秀金融科技企业。2019年,中国或将基于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开展的十省市试点情况,推出国家级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将改变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市场机构自主创新的局面,推动金融科技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财经》杂志作为中国有影响力的财经类媒体,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及时报道、评论影响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而《财经智库》作为独立的专业智库,整合《财经》平台资源,秉承“思想架通行动、专业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区域、产业和商业研究,聚焦世界经济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等内容。《财经智库》关注全球科技变革,通过分析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局势,寻找创新驱动的推进方法,并通过发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样本,探索中国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无疑,杭州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杭州是中国金融科技产业高地,拥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恒生电子、海康威视、信雅达、新华三、连连支付、趣链、同花顺、同盾等著名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其丰富的金融科技体验、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金融科技城市。我们一直关注杭州金融科技的发展,如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财经智库》承办的“杭州湾论坛”就曾以“新时代新金融新经济”、“金融科技链接智慧未来”等主题,通过邀请海内外政商学界代表和业界专家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探讨全球金融行业的最新动向,分析杭州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行经验和未来挑战。

在杭州市金融办的支持下,《财经智库》成立了“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课题组,对杭州金融科技展开深入研究,剖析产业动态,展现城市亮点,探索先行经验,寻找突破路径。课题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担任专家组组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撰写《序》;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作为专家委员会指导顾问;由朱云来、魏尚进、狄刚、杨涛、刘洋、杨东、颜阳、贲圣林、王永利、姚余栋、魏加宁等在内的近30位经济学家和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家组成。

课题调研历时一年,始于2018年上半年,专家们对杭州进行了五次调研,每次一周,通过走访、座谈、对话、体验、头脑风暴等形式,对杭州金融科技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以及50余家机构和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共同分析和探讨杭州经验、困难以及未来的挑战。报告形成过程中,共召集四次内部研讨会,尤其是对每次调研所发现的新情况进行梳理讨论,以及在报告形成和写作过程中的反复修改、讨论与完善。研究报告全文约14万字,共八个章节,对杭州金融科技的全球定位、发展历程、应用创新与平台构建、创新与风险防范、商业之道、资本运作、智力支撑和未来挑战与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也提出了具体建议。

秀丽繁荣的古城杭州,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新时代下的古城杭州,传承着数千年的城市文化,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然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杭州并没有发展金融科技的全面综合优势,也没有云集大多数金融总部或证券交易所,但杭州的金融科技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内生动力强劲,又植根于民营经济的发达和较为宽松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信息时代(IT)。从上世纪末至次贷危机前的十几年间,杭州通过打造“天堂硅谷”、实施“一号工程”,成为了集国家信息化综合改革试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身的城市,诞生了恒生电子、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名企。这段时间,杭州迎来了电子商务的繁荣,而电子商务的繁荣促进了支付的发展。

二是互联时代(NT)。2008年以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杭州萌芽,次贷危机的发生也为杭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杭州逐渐形成了全面的信息经济规划体系,迎来了基于新技术的信息产业,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科技带来的用户应用需求,在支付、信贷、理财、征信、风险等金融业态、业务、产品、服务实现互联网化和高效便捷的体验,以技术普惠优势迅速在C端做大业务规模和应用场景。作为新金融新经济的市场主体,与传统金融展开市场竞争。此后,随着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杭州从国务院2010年提出的“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到“建设金融科技中心”、“钱塘江金融港湾”,迈向了2017年提出的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发展道路。

三是数字时代(DT)。未来将是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技术正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方向,为金融行业提质增效。基于当前的产业基础和对未来路径的选择,杭州于2018年提出了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新目标,通过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发展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企业和人才集聚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以及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

图/视觉中国

从打造“天堂硅谷”所形成的电子商务繁荣,到互联时代的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钱塘江金融港湾,以及最新提出的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入,将金融科技从效率驱动、批量获客的营销工具升级到效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动能,形成了杭州特有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即以普惠型应用创新与赋能型平台构建实现双轮驱动的“一超多强”格局,并兼具自我造血功能的模式创新。其中,应用创新与平台构建构成了杭州金融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区别于北京、上海和深圳,杭州除传统金融基础、全国性要素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劣势外,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也相对少些,然而,杭州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了“一超多强+小微企业群”以及围绕功能区、龙头企业集聚的产业布局,助力了产业平台及生态的搭建,而后者则有效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创新步伐。事实上,目前杭州层次丰富、协同互助的全金融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第一梯队是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领头企业,第二梯队是高成长性、高估值、高活跃度的企业,第三梯队是众多小微高成长性企业。与此同时,杭州通过推进技术驱动的监管和“智库+社会组织”的产业治理模式,逐步构建了赋能型的金融科技生态,主要包括以应用创新和技术平台为公司、产品、用户赋能,以会议、展览和媒体传播将杭州的机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分享,以及推广自己先行先试的发展经验和技术。

而杭州金融科技企业本身,亦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即以独特的商业路径和模式,完成自我造血,并逐渐从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例如阿里巴巴,其旗下的淘宝网通过“免费”和支付宝在低阶低维破冰突围,而阿里云则通过高维度的卡位,成为阿里巴巴名副其实的加速器;又以恒生电子为例,通过自身的造血能力,率先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并实现内部孵化。

然而,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产业,仍有许多挑战要面对,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虽然杭州在应用创新和平台构建方面成绩卓然,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基础研发滞后,高技术人才不足,区域合作与实体经济结合不充分,产业数字化存在短板,创新与监管不平衡以及监管思想和执行缺乏理论支撑与统筹等问题将掣肘杭州金融科技发展,成为杭州在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过程中的巨大挑战。报告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从技术和人才角度看,杭州虽然成功以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但偏重应用层面;虽然政产学研联动,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人才新政频出,但城市间“抢人”激烈;虽然人才流入领先全国,但高端智库仍显不足。未来如何突破行政地域的限制,形成相关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形成一个或数个金融科技研发中心、运维中心,并以此带动和支持全国乃至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是杭州的一大挑战。

从产业角度看,杭州仍存在普惠与效益约束。除了蚂蚁金服、恒生电子、新华三等少数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外,不少金融科技企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只能依靠持续融资来维持技术优势和扩大业务规模,未来或将被大规模淘汰。此外,在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方面,杭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政策和生态角度看,杭州的发展规划不明晰,这容易引发产业同质化、区域内耗等风险。此外,对于金融科技产业,杭州需要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在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同时,审慎监管,合理应对以下风险:金融创新中衍生的操作与运营风险、金融创新带来的信用风险以及法律滞后及政策变动风险。而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正是杭州金融科技领域的最为薄弱环节之一。

未来,杭州金融科技的政策将如何制定,产业将如何发展,风险将如何把控,报告各章节给出了发展建议。

首先,报告将杭州金融科技的战略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专业化城市”,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抓住以下政策要点:第一,加强金融科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原创性开发;第二,在地方权限内积极完善金融科技制度保障;第三,优化与协调地方金融科技监管与政策;第四,改善信息数据治理与价值发掘模式;第五,着力推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研发;第六,引领金融科技场景与功能创新,全面推动创新落地;第七,积极推动面向金融科技的资本集聚;第八,促进金融科技的标准化建设;第九,夯实金融科技的重大基础设施;第十,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第十一,着力培育金融科技高端应用人才。

其次,杭州政府应通过加快国际化进程、加强区域联动合作、推进供给侧改革与实体经济结合等,实现对金融科技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为杭州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与区域空间,将杭州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对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应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加强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升级;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完善新金融生态圈;应从实际出发,助力政府、学校和机构,共同推进金融科技产业新型人才体系的构建。

在产业资本运作方面,针对2018年以来的融资困局和挑战,报告给出了以下建议:以科创板为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提供更大机遇,以政策引导并增加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机遇,推进金融持续规范化创新,为金融科技提供风口,并利用税收优惠让融资向金融科技企业倾斜。

最后,对于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问题,报告从监管角度给出了如下建议:需要以传统金融监管维度和科技维度形成双维监管体系,重塑杭州金融科技的监管理念;从“平台、产品、交易、事后”四个维度完善金融创新风险治理,强化技术驱动型监管,丰富监管工具箱;针对具体的创新场景锚定精准治理,反对“一刀切”的过度干预;要加快监管机构改革、人才培养、绩效评估、丰富监管经验,从根本上提升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杭州发展的凤凰涅˜„。建议以沙盒模式探索杭州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的新思路。沙盒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底层内生的“微生态系统”,目前已经在英国、新加坡和美国落地或顺利运用,其相关的数字技术已经成熟,包括云基础设施、数字云储、5G快搜和识别验证等。沙盒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拥有金融风险性与科技创新性的双重特点,并可以取得较好平衡,杭州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作为创新活力与动力突出的前沿城市,杭州或许不缺乏金融创新的热情与环境,而是应该更加理性的引导创新方向。我们相信,杭州的金融科技以其强劲的发展动力、无限的融合潜力、达变的创新活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吸引力,必将率先蜕变为开启未来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成长为杭州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感谢杭州市政府以及金融办对杭州课题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杭州市副市长姚峰和金融办原主任王越剑的鼎力相助,感谢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原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对我们课题的关注和思想贡献;感谢现任金融办主任冯伟的支持以及王建祥、诸宁瑜等在具体事务上的帮助和协助;感谢杭州近50家企业在调研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和坦率真诚的交流;感谢杭州银行、蚂蚁金服对课题的特别支持,使我们的研究报告能够完成并呈现给大家。

(张燕冬为《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