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新品牌计划”成员数量达62家 定制化生产破解品牌转型难题

《财经》新媒体 宋金煜 唐悦天/文 舒志娟/编辑  

2019年07月02日 21:24  

本文2041字,约3分钟

通过大数据和反向定制,拼多多将生产和终端消费直接链接,提升平台和入驻品牌的竞争力。近日,拼多多公布其“新品牌计划”的最新进展,截止6月底,近500家企业和品牌方参与试点工程,其中包括德力、丝飘等62家企业成为正式成员。同期,平台累积推出1200余款定制化产品,实现超过5700万笔定制化产品订单,预计该计划将在3年内实现十亿级别的定制化产品年订单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有顶尖产品、无品牌认知,这是一批国内中小微制造企业的惯有问题。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通过需求前置化,让消费者的意志来决定新品研发和投产的方向,降低了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同时稳定的需求反向推动了企业的高成长,解决了企业目前面临的自建品牌以及增长瓶颈难题。

部分中小微企业陷瓶颈或遭淘汰

国内中小微制造企业正遭受着一些困扰,除了品牌认可度不高,部分企业还存在大量积压库存的现象,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极大冲击。不仅如此,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自建品牌的过程中,部分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和市场把控面临被淘汰风险。

创立于2007年的丝飘原本是诸多一线品牌的代工厂,转型做自主品牌后很快陷入瓶颈,线上和线下渠道同样高昂的营销成本,导致企业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丝飘所面临的,正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品牌困境”。虽然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但不了解实时变幻的市场需求,难以建立起自主品牌。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让德力高级副总裁程英岭很苦恼,“这两年发生了很多令人无奈的现象。在国内市场,部分国际品牌的日用玻璃遭遇疯抢,实际上这些产品都是德力设计生产的,有的过一遍保税区,就成了进口产品。”

据了解,德力是国内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工厂。然而,由于销售市场的动荡,德力遇到了增长的烦恼。一方面,受内外因素影响,企业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并且销售成本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受限于品牌认知度,德力产品得不到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宇指出,这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和需求供给之间的错位,比如提起吹风机,消费者会想到戴森或是飞利浦,叫得响的国产品牌寥寥无几。虽然很多中小微企业具备顶尖生产能力,但由于转换成本太高、存在发展惯性,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强化自主品牌的市场模式,需要外部作用施以推动引导。

“新品牌计划”打破行业壁垒

目前,包括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启动B端赋能计划,即切入上游供应链领域,利用平台大数据和技术反馈C端需求,而对于商家来说,产品定制化可直接了解用户偏好,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提高工厂效率的同时减少此前的库存压力。

拼多多将服务B端的战略命名为“新品牌计划”,并于2018年12月全面启动。据了解,该计划聚焦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成长,将扶持1000家各行业工厂,为企业提供研发建议、大数据支持和流量服务,大力培育新品牌。

2019年1月,德力成为拼多多新品牌计划的成员之一。在经过研究与拼多多对接的销售数据以及客户的反馈后,德力将旗下品牌柯瑞进行重新定位升级,从生产酒店用品的生产方向转向家庭用品,推出了专供拼多多的全定制化产品旗舰店。同时,根据拼多多提供的用户大数据,德力对工厂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尝试定制不同的产品,并降低产品价格。

成为新品牌计划试点企业后,丝飘根据拼多多数据设计出的新包装产品,一个月内单品订单量便突破3万单。“丝飘紧跟拼多多,仅用3年时间就从小微制造企业成长到准一线品牌,可以说是同步共振。”丝飘纸业董事长钮广兰说。

7月1日,显示设备制造商之一的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计划”。兆驰集团董事长顾伟表示,目前,该公司已收到来自拼多多的多项创新产品需求、研发建议,以及定价策略等信息,兆驰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体系,推出最具品质和性价比的产品。

事实上,“新品牌计划”成为了推动众多企业进行品牌升级的“外力”。拼多多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陈秋介绍称,基于分布式AI技术,拼多多平台每天产生并汇聚海量需求,有超过200人的数据工程师团队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读懂”消费者,再经过新品牌实验室的产业专家进行转化,最后输出给上游生产企业进行加工制造。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看来,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解决了企业的增长性难题。一方面,通过需求前置化,让消费者的意志来决定新品研发和投产的方向,降低了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稳定需求反向推动了企业的高速成长。

张春宇认为,中国的制造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集体品牌化转型,但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下,这个转型过程会相当漫长和困难,而“新品牌计划”的出现,为制造企业集体“破壁”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