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晓莉: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的重要方案

2019年07月07日 20:53  

本文3112字,约4分钟

前海母基金主管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鲍晓莉

“我们现有的信贷体系,是按照给“大企业”贷“大钱”的模式设计,并不适用于给“小企业”贷“小钱”,因此很多小企业即使有实实在在的业务发生,也无法满足信贷资质标准。”7月7日,前海母基金主管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鲍晓莉在以“供应链金融与实体经济”为主题的2019中国财富论坛上如此表示。

鲍晓莉谈到,如何让企业尽快的能够拿到应收帐款,重要解决方案就是供应链金融。之所以投资供应链金融企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好了,它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产品可以做的更好,核心企业受益。中小企业应收帐款实实在在发生,核心企业一定会支付,所以金融机构如果把资金投向这类资产,不仅风险可控且收益有保证。

鲍晓莉认为,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步伐迟缓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核心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强势,对改善自己供应商经营环境的愿望没有供应商那么强烈。同时,我国中小企业非常多,竞争激烈,核心企业极少发生供应链危机,所以导致核心企业从战略层面缺乏对供应链金融管理的危机感,对供应链金融给企业带来的长期、间接效益,当期并不敏感。

以下为发言实录:

鲍晓莉: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前海方舟,公司总部设在深圳。相比前面发言的嘉宾,不论从名称还是业态,感觉似乎离供应链金融距离相对较远。前海方舟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基金管理人之一,管理规模超过三百亿,我们旗下的投资平台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前海母基金,管理规模285亿,也是目前国内最大一只商业化募集母基金。我们目前已经投资四十多家直接股权投资的子基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投资超过1000家的中小企业,我们团队在过去深创投的职业经历中也见证很多中小企业成长。这让我们非常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深知应收帐款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生死关口”,同时也知道这些中小企业虽然在兢兢业业地实际做业务,但仍然无法拿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这也让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的机会,因此也投资很多做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前面发言嘉宾举例的创捷公司就是我们投资的企业。在此,我从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谈一下对供应链金融的一点看法。

首先讲几个数据,我们全国大概有6500万家中小企业,贡献了近60%的GDP,创造了近90%就业岗位。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另外一个数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一个数据,2017年年末我国工业类企业的应收帐款余额13.5万亿,这13.5万亿里面绝大多数应收帐款都是核心企业对下游中小企业的应收帐款。13.5亿就意味着几千万家中小企业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要让这些企业能够活下来并发展更好,就是要让他们能尽快地拿到自己的应收帐款,重要解决方案就是供应链金融。

我们为什么会投供应链金融企业?因为我们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成立。它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实际上对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参与方: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包括政府等都是共赢的,只是各家的迫切程度和直接程度有不同。中小企业发展好了,它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产品可以做的更好,核心企业受益。中小企业应收帐款实实在在发生,核心企业一定会支付,所以金融机构如果把资金投向这样应收账款保理上,它的资产安全而且收益有保证。大量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我们有更多税收,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解决社会很多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这些就说明它的商业模式是完全成立的。

但在实践推进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我们的项目企业一直在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究其根源,需要各重要参与方能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比如金融机构,因为过去我们整个信贷体系是按照给“大企业”贷“大钱”的模式设计,并不适用于给“小企业”贷“小钱”,因此很多小企业即使有实实在在的业务发生,也无法满足信贷资质标准。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小而分散,金融机构用审查大额贷款的成本来审查海量的中小企业,成本也无法覆盖,这些都导致了中小企业一直不受传统金融机构“待见”,中小企业从银行拿到钱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金融机构做出一些创新,譬如把对众多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查调整为审查 “相关核心企业的信用“+“业务交易信息的真实性”。这里面的关键是需要核心企业配合金融机构,能够把真实的交易数据传递给这些愿意提供贷款的机构。这里面存在前面几位嘉宾提到的确权之后核心企业的责任问题,这需要我们金融机构在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做出创新,重实质轻形式,将实质落在业务交易本身,让核心企业的配合行为变成‘’举手之劳”,那么他们的配合意愿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曾组织过我们投资的几家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与青岛的很多核心企业做过交流,这些企业的工作模式都是从下至上推,推的非常艰难,因为他们要见到一个核心企业的高层非常困难,而这些业务如果高层没有支持,核心企业接受供应链金融业务又非常困难。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供应链金融这一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快速发展?其实瓶颈在核心企业。大多数核心企业,市场地位比较强势,对改善自己供应商的经营环境愿望没有供应商那么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国家中小企业非常多,竞争激烈,核心企业极少发生供应链危机,导致核心企业从战略层面缺乏对供应链管理的危机感,对供应链金融将给企业带来的长期、间接效益,当期不太敏感。

这样一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核心企业对发展供应链金融,缺乏主动配合和支持,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政府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深圳的经验来看,当产业链的各方在短期和长期、间接和直接效益产生矛盾时,政府的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政府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从上往下推,我们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政府推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支持。有了政府的号召,自上而下地向核心企业领导普及“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和知识,就能大大减少中间服务商对核心企业领导层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核心企业里面很多是国有企业,政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外引入相关机构完成知识和业务普及,以及后续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青岛有一个特别有魄力的举动,向深圳派出150名干部挂职锻炼三个月,我们也非常欢迎把各行各业的领导们派到相关金融公司,跟着他们锻炼三个月,看一下他们的难点到底在哪里,核心企业的顾虑在哪里,切身体会下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瓶颈。

另外我们有一个建议,这也是深圳的成功经验。政府可以建立类似一些过桥或者增信基金,专门针对信用评级不够的企业,对他提供一些信用担保,优化供应链环境。

青岛市政府也向我们公司派出了四位领导挂职三个月,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青岛和深圳发展的差异,形成了一些共识。深圳和青岛产业结构不太一样,深圳产业基础是中小企业,大家现在看到多家大型企业也是在深圳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起来的,这是深圳多年来鼓励引进高端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结果,青岛的产业特点是工业基础雄厚,有大量知名大企业、核心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企业发挥号召作用、核心引擎作用。如果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吸引扶持一批核心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等中小企业落地青岛发展壮大,就可以逐渐扩展出一个更大的产业生态圈。这必将对青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