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冰川消融、极端暴雨,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出路

文/郭彦巧 视频/刘阳 钟诚  

2019年07月10日 14:49  

本文4756字,约7分钟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表声明称,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地球上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热5年。

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高温酷暑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消除贫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全球超过97%的科学家都认同,目前正在经历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

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体现,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气候变化就从一个科学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涉及科学、政治、外交、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气候变化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公益机构中外对话的气候战略传播官姚喆做客本期《财经》V课表示,“从身心健康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粮食生产到水资源供应。全球升温速度也大大超过了科学家的预期,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经是现在进行时。”

这一全球性风险令科学界、政界与普通民众深感忧虑,并促使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正式生效,是一个旨在保护全球气候稳定的国际公约,是通过政治渠道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宪法”,目前已有197个国家或地区成为该公约的缔约方。1997年12月,在公约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第一个明确具体减排目标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此后的全球气候谈判几经波折,终于在2015年的巴黎大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了《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确保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争取控制在1.5度之内。中国做出的减排努力以及低碳发展取得的成就较为显著。除此之外,个人行动及生活习惯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潜力。

本次《财经》V课由中外对话气候变化战略传播官姚喆,就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国家政策与商业决策的影响,以及国际气候治理和个人行动等进行全面分析与介绍。中外对话是一个致力于报道和解读全球环境议题的公益组织,希望通过本次视频内容,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更多的关注和行动,并为之提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行为指南。

以下为内容精华摘要:

姚喆:很高兴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关于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大家知道世界上最有钱和权势的大佬们关心的问题有哪些?世界经济论坛每年会面向各国的政经领导人做一个调查,询问他们最担忧的全球风险是什么。今年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们认为最担忧的两个问题,一是极端天气事件,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他们对这两个议题的担忧程度,甚至超过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网络安全。

气候变化的风险,到底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又为什么会如此重要?

气候变化的最主要体现——全球变暖

近年来,高温酷暑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极端暴雨增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这些事件看似相互独立,但其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推手,即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全球主要气候监测站的数据均显示,与工业革命前,即1880年相比,目前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近1度。中国科学家也指出,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全球水平还要快。

最近五年是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联合国环境署研究显示,如果对现在的温升速度不加以有效干预,到本世纪末,即2100年左右,全球的升温幅度可能要达到3.5度。

目前正经历的气候变化,与因为地球自身节律而产生的气候变化并不相同。在地球历史上,虽然曾出现过多次的温度起伏,但是发展均比较缓慢,基本上是以千年以上为单位发展的,而现在观测到的升温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并不能以自然的节奏来解释。

全球超过97%的科学家都认同,目前正在经历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对维持地球的生态稳定和平衡至关重要,但是一旦浓度过高,就会导致地表过热,从而危及生态稳定性。

其中,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科学家观测到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趋势和全球升温趋势基本一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近一百年来直线上升,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指的是全球各地气温平均之后在年际规律上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并不是说地球时时刻刻处处都在均匀变暖。这也意味着有些地区会经历严寒,有些时期也会相对寒冷。但整体趋势以及长期来看,全球气温处于变暖状态。

全球变暖或引发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

随着气温上升,之前以固态形式储存在冰川或者冰盖中的水恢复液态融入海洋,从而推高海平面。另外,温升也对大气和水循环造成重要影响,从而让极端天气事件的杀伤力更强,或者是发生的更加频繁。

全球变暖或引发或加剧的极端天气事件包括高温、干旱,同时也包括寒潮、洪水和暴雨等这些与高温相反的一些现象。

而中国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来看,国际智库Climate Central估计,中国现在有1.45亿人生活在易受威胁的沿海区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夏天的极端高温也会越来越频繁。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指出,在最坏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可能比现在要多出五倍。高温热浪对人体的影响小则导致心情烦躁,降低劳动效率,严重的会引起或者是加剧疾病,甚至引发死亡,同时高温也是农作物杀手。整体来看,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气候变化和雾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者指出,气候变化会让中国北方的雾霾发生的频率更高,同时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其中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国北方冬季的温度升高。第二方面,全球的大气环流影响也会让中国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变弱。两个效果叠加,使得能吹散雾霾的风变小,那么雾霾的强度也会相应增加。

因为气候变化和雾霾的这一关系,在治理雾霾的专业讨论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协同效应”,指的是某一项措施既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够降低碳排放,即一箭双雕的意思。

总之,气候变化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身心健康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粮食生产到水资源供应。全球的升温速度也已经大大超过了科学家们之前的预期,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是现在进行时。正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以及急迫性,全球的精英们才会把它认为是最大的风险。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国家政策和商业决定?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又是推高全球平均气温、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二氧化碳排放中,85%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要减缓气候变化,一个最直接的措施就是从源头上减少它们的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困难。因为目前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依赖于化石能源。所以,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业。另一个是寻找低碳绿色的替代方式,比如发展风电和光伏。

在国家层面,可以通过能源和工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来落实减排的努力。比如中国十三五能源规划提出,在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全国整体能源消费的15%以上,单位GDP的耗能比2015年下降15%。另外,政府也通过补贴优先上网等方式鼓励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通过有效的措施推动电动车的普及。

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助于在整体上减少碳排放,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通过鼓励的方式去推动低碳行业发展,也推动整个经济的低碳转型。而对于已经是高碳的产业,有哪些措施或者是政策推动其转型,给它们制造压力呢?

先看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大家愿意使用化石能源?其核心原因是化石能源现在看起来比较便宜。之所以说看起来便宜,是因为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对健康、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没有以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

目前各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正在通过不同的行政或者市场手段纠正这一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政策手段就是碳定价,即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价。如此,高碳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再免费,也就有动力去进一步转型,减少碳排放。

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有46个国家层面和28个区域性的碳定价机制。中国也在2013年启动了省市一级的碳试点,并且在2017年启动了国家级的碳市场。等到中国的国家碳市场完全建立,将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中国碳论坛每年针对专业人士的调查也显示,大家对中国碳价的发展趋势保持乐观,认为碳价会继续增长。

国际气候治理与个人行动

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把减少碳排放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国际层面,有联合国机制来协调监督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于1992年,目前有197个缔约国。缔约国每年聚一次,就责任分工和应对形式进行协调和谈判,每年一次的大会叫做缔约方大会,英文简称COP。

2015年的COP在巴黎召开,会上各国通过了指导2020年以后各国行动的巴黎协定,并且明确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争取温升小于1.5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都提交了自己的小计划——国家自主贡献。中国的自主贡献包括以下目标:到203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并且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且争取尽早达峰。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巴黎协定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即各国自愿提交自己的自主贡献,而不是强行分配任务的形式。因此,现在各国提交的目标叠加在一起的力度远不能满足实现2度温升目标的整体效果。巴黎协定同时要求各缔约方每五年对自己的目标和已经采取的行动做一次评估,并且做更多的加强,如此才能保证各国的行动能够实现长期目标。

中国的减排努力和低碳发展的成就显著。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脱离了对煤炭的依赖,开始与煤炭消费发展脱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这种脱钩的趋势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消息。

在低碳产业领域,中国也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中国现在的光伏和风电的装机量世界第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的绿色债券,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场。随着低碳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有效推动,许多专家认为中国有可能会提前实现自己的国际承诺,即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当然这也意味着中国尚有很大空间去提升自己的气候行动,发挥更强的全球气候领导力。

除了企业和政府工作,个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潜力。比如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出门多乘用公共交通,同时选购更多的节能家电等。

除此之外,吃什么、怎么吃,对产生的碳排放也有很大影响。通过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显示,生产同样卡路里的蔬菜和坚果,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生产牛羊肉要少很多。同时出于环保和健康的双重考虑,少吃肉多吃蔬果这种“素食”饮食趋势,在欧美国家也格外流行。英国的超市巨头乐购发现,去年素食餐的销量增长了25%。

此外,跟吃相关的还有一大隐形排放源,就是食物浪费。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生产出的食物中有1/3被浪费掉了。仅仅在美国,浪费掉的食物产生的碳排放就相当于全部碳排放的2.6%,其价值也相当于3700万辆小汽车的总价值。

因此,个人一些小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与国家大政策息息相关,也与我们整个地球的健康息息相关。

(文稿:郭彦巧)

(视频:刘阳 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