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收购、阿里和万达看上,《未来机器城》凭什么?

闫丽娇/文 苏琦/编辑  

2019年07月19日 12:18  

本文4122字,约6分钟

延迟一年,《未来机器城》终于在今天凌晨正式上映。这部动画电影改编自暴漫2012年度最受欢迎条漫《7723》,讲述的是智能机器人“7723”与叛逆少女小麦一起拯救世界的故事,期间探讨了家长与子女间关于陪伴、沟通的社会性问题。与很多讨喜的主人公不同,小麦是被真实还原了的问题少女。

电影上映前一年,已经未播先热。2018年戛纳电影节,《未来机器城》被流媒体巨头Netflix买下独家海外发行权。据外媒报道,成交价为3000万美金,成为Netflix动画电影史上最高成交记录。

除了Netflix,电影还吸引了阿里和万达两大巨头成为其出品方。2018年9月,《未来机器城》在Netflix上线,豆瓣上有近2000人标记了已看,4000多人给出评论。

截至9点26分,电影在首日共收获220万票房,与首日就拿下1799万票房的爆款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还有一定差距。《大圣归来》至今以10亿票房保持着国内动画电影纪录。

与《大圣归来》背后的制作方不同,《未来机器城》的制作方最早以内容起家,2015年才有了自己的影视公司。近几年,很多内容公司都开始涉足影视,很多网络剧或漫画也被搬上大荧幕。例如2012年上线的系列番剧《十万个冷笑话》,在2014年被改编成电影登陆院线,加上2017年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2》,两部电影共拿到2.5亿累计票房。

但内容公司的影视化并不平坦,《十万个冷笑话》票房破亿的同时也被嘲娱乐性泛滥。其背后反映的是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律。有影评人认为,很多网络剧往往只有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要将这样的内容扩充到100分钟,加入单纯的吐槽并不能成就一部完整的电影;很多这类型电影票房能破亿,依靠的是此前内容IP积累下的粉丝。这也是内容公司转型做电影的通病之一,如何用电影语言做电影,而不是用传统的内容讲述故事。

电影上映前夕,燃财经(ID:rancaijing)采访到了《未来机器城》的制片人郝雨,共同探讨相比专业电影制作公司,内容公司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进入传统行业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

从漫画到电影,转型步步是“坑”

近几年,为什么很多内容公司都在做影视化转型?

“电影是内容人的终极理想。”郝雨认为,电影最能够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对电影,短视频有时或许能像病毒一样指数级传播,但热闹之后,很难再留下什么。

“做内容的人需要不断为观众提供新鲜感,做搞笑视频的灵感总有枯竭,粉丝今天爱看,明天可能就不看了。在变现上,不能一辈子都靠广告商买单,粉丝并不一定接受。电影是纯粹的谁消费谁买单。”郝雨告诉燃财经,团队需要在已有的业务模型上找到突破口。

2016年是文创产业集中爆发的一年,无论短视频还是内容创作。到了2017年,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口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凭借“爆款”圈粉越来越难。

同时,从2017年开始,相继有内容平台下架整改,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天天快报等新闻资讯平台,B站、秒拍等短视频应用以及探探等社交APP都在接受更严格的内容审核。微信公众平台的局限性,也促使很多以公众号起家的媒体探索其他形式。

期间一些经典网络IP改编的电影收获了不错的票房,给了后来者鼓励。卢恒宇、李姝洁的电影《十万个冷笑话》改编自寒舞所著的漫画,票房达到1.19亿。叫兽易小星指导的《万万没想到》也源自网剧改编,票房达到了3.22亿。两部电影给了郝雨很大启发,原来网络剧也可以走向大荧幕。

《未来机器城》改编自暴漫的人气条漫《7723》,幽默桥段搭配催泪情节。周星驰御用配音石班瑜、冯远征作为中文版配音演员参与其中。作为一家内容公司的首部影视作品,郝雨表示,公司在7年的制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难以想象。

动(漫)画电影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开始筹备电影剧本时,郝雨便意识到靠写综艺节目、段子的人写不好电影剧本。所以团队一开始盲目“迷信”好莱坞,邀请了不少编剧、动画导演、制片人做参谋。但中西方对内容理解存在差异,剧本前前后后经历了好几次推倒重来。

有段时间,他们内部极度自信,谁的建议都不听,内部测试时,反馈很糟糕。有段时间,又极度不自信,谁的话都听。为了改成全年龄段适合的内容、争取最大覆盖人群,甚至想把“机器人7723删除记忆”的故事核心改掉。结果就是最后几百万美金花出去,却没得到任何一个人的满意。第一次读本会,全场沉默,剧本被当场撕掉,只好按照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思维走向重新创作。

从一篇漫画到一个能支撑90分钟的电影剧本,编剧方式、转换技巧、制作环节都有自己的产业规则。动画工业大致可以分为前中后期。前期包括编剧、设定、分镜等;中期有原画、中间画、描线、定色、着色等,3D动画还有建模、绑定、材质、灯光;后期就主要包括特效、剪辑、配音,再往后还有宣发。除了在第一个环节踩了坑,郝雨团队在后来的环节也不顺利。

在2014 年剧本基本定稿后,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找国内的制片公司合作。走访了四五十家国内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发现,制作能力强的公司都在做自己的原创动漫。

“对方也不是不愿意和我们合作,要么没有多余时间接,要么就是不太相信我们是在认真做好一部电影。”寻找制作方的过程中,郝雨又被泼了冷水。

抵御市场风险,也尊重电影规则

剧本不能按照好莱坞式的流程开发、没有合适的制片公司合作,内容公司也面临后期的宣发问题。钱已经花了不少,问题却一个没少。没办法,团队只好选择收购海外公司。

为了不使《未来机器城》变成简单的外包项目,团队在2015年成立了独立的影视公司,此后又收购了两家加拿大公司,采用项目制运作。主创团队是固定班底,两家分公司一家负责动画制作软件开发,另一家负责招募动画制作团队。国内团队负责主控,包括验收、控制预算等。

“动画制作属于科技领域,海外子公司开发的制作软件和制片流程管理软件,节约了传输成本和多个正版软件的授权金。”郝雨告诉燃财经。

她举例,假如动画创作过程,每个制作人员都要用到PS,意味着公司要为每人安装一套正版软件,按单个软件付费。因为每部影片的成本结构都有差异,这块成本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比例每部影片都不同。海外子公司在开源软件上开发的插件,替代了原本需要购买的软件,为这部影片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软件使用成本。

在国外,动画作品一般以项目制主导,成本可控,成员也自由。制作人员与项目组也许只签几个月合同,项目完成后,团队随即解散。但项目制是否适用有一个前提,制作方需要有充足的人才供挑选,制作人员也要有多个优秀项目供挑选。郝雨表示,目前这两方面在国内还没实现。

“很多动画公司都面临人才培养问题,制作人员也会面临生计问题。”她解释,“一部动画作品的制作通常需要几百人,企业要控制成本,就不得不做取舍。有的制作方为了压缩成本,避开了能提升可能性的试验性环节。比如很多动画都是作品完成后再配音,两三天完成,留给配音演员发挥的空间有限,而我们光配音就用了一个多月。”

郝雨还举了一个例子。由于团队过去很擅长写段子,所以在电影最早的台词设计中,铺垫了很多网络段子和“梗”,但后期在香港著名配音演员王惠君等专业人士的建议下做了修改。

“有些段子放在网络可能很好笑,放在电影语境里会显得很low。”王惠君的建议再次提醒郝雨,内容公司做电影需要保持敬畏,很多专业环节都是他们的短板。为了补齐后期的宣发短板,《未来机器城》的出品方还加入了有线上宣发优势的阿里影业和具有线下影院资源的万达影业。

内容公司转型电影的通病:爆款逻辑失效

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公司开始转型做电影。

以公众号起家的新世相,在2017年2月上线了周播美食短剧《你的味道》,开始试水影视领域。2018年11月,由《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程工执导的非虚构电影《生活万岁》登录院线,其背后的联合出品方Figure是一家互联网短视频内容公司,创始人张悦是电影的制片人及联合发行人。

奈飞和亚马逊也在享受跨界的乐趣。2018年奈飞在电影、电视节目等内容上大约花费了130亿美元。为了提升内容制作的专业性,奈飞聘请了环球影业前副主席斯科特·斯塔博担任负责人。亚马逊则是在2010年成立了亚马逊制片厂,并聘请资深的独立电影制片人特德·霍普担任电影制作部门主管。

转型是把双刃剑。郝雨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当下最欠缺的是好剧本,这是内容公司转战电影的优势之一,也是自己团队能够吸引到阿里和万达的原因。

公司早前在做社区时,内容沉淀对其转型做电影提供了帮助,平台有足够大体量的内容可供后期开发。作为互联网产品,每个作品背后也有自己的数据评价体系,根据屏幕的停留时间、滑动速度、点赞等数据,公司能够提前检验内容的市场。

合一影业CEO朱辉龙却认为,一些爆款网生内容本身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有强大的粉丝支撑,成为电影立项的信心来源。但光有粉丝还不够,电影是门有自身规律的艺术,需要按照电影的方式完成IP改编,内容公司在短时间内缺乏对电影产业链的深度理解。

郝雨也对燃财经坦言,内容公司转型做电影,要保持对电影的敬畏,之前在其他领域的内容优势不一定适合电影,还是要遵循电影产业的规则。这也是内容创业者转型做电影遇到的最大挑战——生产互联网爆款的逻辑很多时候无法运用到电影中。

同时,动画电影这个细分类别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版权收入和票房。在中国,动画电影并不是一个票房讨喜的类别,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后,国内的动画电影几乎没有再出现大爆款。

一位国内的动画电影从业者对燃财经表示,只有少部分动画作品才能够依靠票房收入盈利,前提是电影要足够好看,一般的作品都需要靠版权收入和衍生品。“内容公司的加入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格局。但《未来机器城》能够同时被奈飞、阿里和万达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了遇冷的动画电影市场。”

*题图来源于《未来机器城》剧照。

(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