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淘宝村已超4000个 数字零售加速乡村振兴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文   

2019年07月26日 21:02  

本文1370字,约2分钟

从京东、淘宝进村刷墙,到各大电商下乡开店,过去几年间,农村电商已遍地开花。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公布,在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淘宝村数量快速增长,在支持返乡创业、减贫脱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淘宝村数量已增至4000余个,超过2200亿元的电商销售额。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阿里还扩展了“淘宝镇”标准,即一个乡镇一年电商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活跃网店超过300个,即被定义为“淘宝镇”。以此为标准,全国淘宝镇的数量已超过1000个。

尽管淘宝镇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在加速布局,目前两个地区淘宝镇已增加至200余个。

在新标准下,云南、贵州、广西、湖北、黑龙江等十个省区“淘宝镇”实现零突破。其中,云南勐卯镇,网商们通过网络直播销售翡翠玉石;黑龙江五常镇,五常大米通过淘宝、天猫、盒马生鲜等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革命老区江西寻乌县长宁镇,寻乌脐橙正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除了给农产品打开销路,阿里巴巴还利用新技术促进农业升级,与重庆奉节、内蒙古科右中旗等地合作建立“数字农场”,把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物联网等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促进“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不过,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淘宝村迅速发展的背后,同质化竞争、农民网商融资难、人才吸引力有限、竞争力亟待提升,是摆在各个淘宝村面前的现实问题。

此外,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记者在采访获悉,目前除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的自有物流体系以外,适合乡村特点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形成,总体表现为物流成本高,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买易卖难,农产品上行“雷声大雨点小”。一位山东的淘宝“小二”坦言,大多数农产品不具备成为“网货”的基本条件。缺乏品牌、没有品控、缺少售后,“上行”不易。

从全国来看,普遍存在农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化程度低,多处于粗加工阶段;拥有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企业较少,“三品一标”农产品更是鱼目混珠,溯源手段推广应用也不足。

电商趋同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资源浪费,也导致了农村电商出现同质化竞争严重,亏损经营,建店与关店并存的局面。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未来的淘宝村,不只是卖货的村庄、开网店的村庄,而是进一步数字化、网络化的村、乡、县。数字经济将为乡村振兴带来全方位的促进和创新。

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淘宝村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有助于培育创业精神,创造灵活包容的就业机会,对扶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展现出很好的作用。但是,农村电商的发展要基于县域产业基础,不能凭空臆想,原有传统产业要借助农村电商的发展浪潮实现信息化转型,形成两翼齐飞的效果。

也有观点认为,淘宝村的发展,不能脱离城市,而更要从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中,找准定位,依靠城市资源解决当下的问题,找到未来的突破口。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不能“跑得太快”,要稳步推进、注重“存活率”。同时要发挥返乡创业政策和电商培训的实效,培养更多本土电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