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智慧城市规划之四:合理植入智慧要素 | 金矢谈城市

文/金矢 编辑/朱弢  

2019年08月15日 18:11  

本文3473字,约5分钟

编制智慧城市方案和规划,无论从一个具体的空间单元还是涵盖整个城市,基本方法就是对所有智慧技术信息的采集,利用各类智慧技术在城市的应用成果,根据分类规划到城市的不同功能和空间中。

近一段时间经常有政府和企业来找我们谈如何编制智慧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就是如何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内,也包括一个房地产项目或者产业园区项目,体现智慧化。

其实只要对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各类智慧技术在城市领域里的应用有了充分地了解,在编制一个具体空间内的智慧城市方案,还是有足够内容可以支撑的。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无数个智慧要素在城市中的系统应用。

将智慧要素植入城市空间

我们可以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基础单元,从家庭到建筑,然后是社区或者是园区,之后所有空间单元的组合就是智慧城市。各类智慧技术碎片化的应用,已经通过市场作用渗透到城市所有的空间中,已经是城市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编制一个具体空间内的智慧规划,可能还是要从基础单元的应用开始着手。总不能把一个房地产项目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快递等新经济模式联系在一起,毕竟房地产和产业园区运营商无法左右这些项目的扩展和延伸。

智慧家庭是任何一个城市或者社区最基础的单元。目前还无法想象未来的智慧家庭还会发生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至少目前所涉及到的智慧家庭中的所有电器,可以通过智慧的方式进行远程操控,甚至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人的活动规律和习惯,甚至通过生物传感的检测,影响家庭用电的资源消耗,对健康作出智能判断等。当然,未来的远程医疗和教育以及各项服务,也可能深入到家庭。在最基础的家用电器智能应用上,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和企业在探索电器的系统化连接和智能化管控。如果把这项应用在我们的智慧家庭中开始实践,至少可以说实现了智慧家庭的1.0时代。如果进入监测和规律化的人工智能感应的操作,以及在远程医疗和教育方面有了更多的探索,可以认为进入了智慧家庭的2.0时代。

对于开发商来说,过去习惯于建筑材料、工程材料、管道设施以及住房的内饰和装修等。如果要加入智慧化的因素,只要把各类家用电器通过系统化的管理,纳入未来的智慧家庭方案,我想,做到这些已经是向智慧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实现这些不是房地产开发商独立能够完成的,需要与电器供应商开展深度的协作。或者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调整设计理念和规划思维模式,甚至要进行开发团队人员结构的根本变革。

智慧建筑,是智慧要素在无数个家庭空间和工作空间内的组合,除了要为每个基础单元提供智慧化的系统服务之外,也要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空间内植入智慧的要素。

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智慧化,目前已经有一些开发商超前进行了实践。大部分是通过智能化管理把所有的建筑材料和基础设施标准化,并直接进行智慧安装。目前看,在安全性上还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检验。但是在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空间内,植入智慧要素,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

例如,管道系统的感应监测系统,可以对管道安全以及管道流量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设置在建筑内的总控室来实现智慧管理。又如,门禁系统的智慧化,完全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再如,地下停车场,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停车和智能计费等。然后,楼宇和电梯的安全管理一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实现高效管理。还有,建筑内部的安全巡查可以利用机器人,当然这更适用写字楼的管理。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大型的会议空间以及酒店大堂的管理中发挥机器人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在国际上,运用地温调节和地下水调节温度的冷热循环系统,可以按照智慧化的管理达到节能的效果等。有线感应和监测设施的应用可以与无线的网络系统定位结合使用,有利于提高建筑空间内部的安全管理,防止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建筑空间内部各类功能性的安排,例如会议室、餐饮服务等,也可以通过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

社区和园区以及地产空间的运营管理和物业管理,也完全可以规划智慧的要素和内容。与家庭、建筑有所区别的是,加入了智慧的管控中心,可以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对所有的家庭单元和建筑单元以及社区覆盖的空间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服务。可以利用社会化的智慧应用,把一部分服务开放给社会,开展智慧共享服务,实现开放的社区和园区以及物业管理模式。也可以在社区自身的空间内,建设智慧中心,连接空间内所有的智慧要素,为空间内部的需求提供智慧化的服务。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各类的智慧中心,例如城市的智慧治理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治安管控中心、能源控制中心等。这些智慧控制中心的功能,通过大中心的系统化整合和管理,可以实现空间内各类智慧要素的互连互通。

而在社区、园区和地产项目的物业管理中,也可以建立社区或园区或物业的智慧小中心,一样可以达到系统化管理的效果。目前各类智慧中心的研发和平台的建设在城市推广的速度较快,问题是应用性不强,整合不够,闲置较多、重复较多。如果在规划中把每一个基础单元的智慧小中心,例如低成本建设社区智慧中心、园区智慧中心和物业智慧中心,以这些智慧小中心为接口,再形成各类中心的系统化连接,未来可以在社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向城市政府延伸,大大降低政府的投入成本,防止资源闲置。而政府只要花一部分投资购买其中的一小块服务即可。

按能力和需求确定规划方案,切忌一蹴而就

编制一个具体空间项目的智慧城市规划,无论是在社区、园区还是地产物业,或者是在一个小城市,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成本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重点是根据投入的不同,服务范围和空间的不同,以及收益的区别,制定合理方案。毕竟收入人群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企业性质不同、资金能力也不同,涉及的智慧要素也很多,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还得取决于需求。

选择所谓智慧的要素,不一定开始就要高大上,而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基本的需求制定智慧要素的投入方案。可以设计1.0到N.0的过渡计划,切忌一蹴而就,造成投入的闲置,或因能力不足,导致失败,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

所谓从1.0到N.0版本的变化,其实就是指采用智慧要素的多少、智慧要素整合的程度以及新技术运用对城市治理效率的变革。

要求成本较低的智慧城市方案,可以采用最常用的智慧技术,除了已经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的一些诸如人脸识别、社区安防以及各种智慧化的服务项目之外,还可以通过适度的家庭电气化系统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和各类管道系统的监测管理、停车场的智能管理、各类智能的门禁管理以及有线的社区或园区公共空间的监控系统等。

根据一个项目所需采用的智慧化方案的成本以及用户需求,提升智慧方案和规划等级,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智慧内容。例如提升系统化管理的水平,建立有线和无线监测系统的智慧中心,升级家庭的电器智能化系统管理的功能,增加物业的开放性网络社区服务,智能化的停车系统甚至包括机器人停车系统等。如果继续升级,还要涉及到智慧技术的深入研发和新技术的采用,包括智能化交通管理,基于网络应用的位置信息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分析,依据空间位置或轨迹或偏好习惯提供相应服务等。

从社区延伸到城市的管理范畴,则包括了城市的四维空间信息的搜集,以及基于空间信息和所有传感信息源的数据处理,甚至建立在四维影像系统基础之上的城市数据控制模型,可以随时通过城市模型变量的数据变化,来调整城市的规划方案等。

编制智慧城市方案和规划,无论从一个具体的空间单元还是涵盖整个城市,基本方法就是对所有智慧技术信息的采集,利用各类智慧技术在城市的应用成果,根据分类规划到城市的不同功能和空间中。

对于不同层次的智慧空间和不同发展水平的智慧城市单元,可以有选择性地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植入相应的智慧要素。就像手机,价格不同,功能不同,技术含量也会有较大的差距一样。智慧城市也同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各种智慧技术推广模式的竞争,各种智慧技术背后的金融和资金能力的竞争,最终是面对需求和消费者的选择来决定最优的智慧城市模式。

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技术的研发仍然会永无止境。很难说智慧城市的规划和方案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只能是解决现实中居民生活、社区管理以及城市治理中最紧迫的社会需求。但是,最终决定智慧城市的方案和规划能否达到最大的社会效果,并在运行中能否维持成本和收益的平衡,甚至在企业化的管理中能否得到投入的回报,还是取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只有把智慧城市的触角更多地面向社会需求,只有把智慧要素的主体交给市场去竞争,只有考虑到智慧城市资金投入的可持续,并通过需求的反馈发现智慧技术的弱点,才有可能带动智慧技术的变革。智慧城市才能在不断升级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目标。

(作者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