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剔除滥用药,高价药谈判有望11月出结果

《财经》辛颖/文 王小/编辑  

2019年08月21日 17:34  

本文2129字,约3分钟

此次常规目录配合谈判准入的模式,将是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常规化的开端。

关乎减轻国民用药负担、引导临床用药的医保目录调整结果终于公布了。

2019年8月20日下午,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下称“医保目录”),新增148个品种,调出150个品种。另有128个品种进入拟谈判药品名单,将会在接下来通过价格谈判确定目录准入。

新增加药品纳入癌症、罕见病等治疗用药,包括重大疾病治疗用药5个,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36个,儿童用药38个。

此外,初步选定128个临床疗效确切的高价药,或对医保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纳入拟谈判准入范围,包括109个西药和19个中成药。据《财经》记者了解,谈判结果有望在今年11月公布。

而此次常规目录配合谈判准入的模式,也将是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常规化的开端。自2000年第一版药品目录修订以来,医保药品目录先后于2004年、2009年和2017年进行修订,期间最长间隔长达8年。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后,将缩短新药、好药惠及公众的时间,并及时将临床价值较低的药品适当调出。

钱花在刀刃上

作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首次对医保目录进行全面梳理,工作组前期对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全部1.6万余个药品品种提进行了意见采集。

从常规准入的品种看,调整前后药品数量变化不大,但调出、调入的品种数量较多,药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发布的常规准入部分共2643个药品,包括西药1322个、中成药1321个(含民族药93个);中药饮片采用准入法管理,共纳入892个。

一些临床滥用的“低效药”,此次被从目录剔除。调出的标准是,临床价值不高、滥用明显、有更好替代的药品。

被调出的150个药品中,有71个品种已经被国家药监部门撤销文号。另外,位列国家卫健委在今年6月出台的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20个品种,也被全部调出。

这20种药品中,部分为企业独家品种,如注射用复合辅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和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分别为双鹭药业(002038.SZ)、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的独家品种。

还有部分涉及不少大药企,如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生产方之一为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生产企业中有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除了直接调出目录,还对部分抗生素等存在临床滥用的药品,设置了医保支付的条件。如对部分营养制剂限定重症患者使用才可报销,有些中药注射剂限定二级以上医院使用。

此外,中成药品种占比在新版目录中有所增加。在2004、2009、2017版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占比分别为44.4%,49.5%和48.8%,此次升至49.98%,中西药占比基本平衡。

朱铭来分析,中药产业的发展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相关政策调整中会对产业予以合理、适当的倾斜。

独家高价药将迎谈判

随着地方医保增补目录权限被取消的政策逐渐落实,国家医保目录的敲定后,周期内对相关药品的影响也尘埃落定。目前,悬而未决的就是128个拟谈判药品,包括109个西药和19个中成药。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服务司司长熊先军告诉《财经》记者,拟谈判药品的入选标准是,临床价值高但价格昂贵,或对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其中进口药占比约在60%左右。

随着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推行,跨国药企在国内仿制药的施展空间正被压缩,而充分利用创新药打开市场是其最突出的优势,各家原研药企业对次轮谈判也早已摩拳擦掌。

对于2017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品种,有部分协议即将在2020年到期,其中仍然没有仿制药的独家品种,也将一并纳入此次谈判。

自2015年开始,共开展过三轮医保目录药品准入谈判,共涉及58个品种。此次公布的常规目录中已经有48个属谈判成功,且仍在协议期内不参加谈判。而在其余的品种中,还有部分产品已过专利期,国产仿制药已开始生产,这也意味绝大部分的空间留给此前未进入医保的“新品种”。

这些药品的治疗领域主要涉及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丙肝、乙肝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等。许多产品都是近几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亦包括国内重大创新药品。

其中,也包括19个中成药品种。在过去的三轮谈判中,只有2017年的36个品种中确定纳入了5个中成药,而此次常规目录中已明确5款中成药无需再次谈判,新的名额将向拥有独家品种的中成药企业打开。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待征求企业谈判意向后,确定最终谈判药品名单,形成双方认可的全国统一的支付标准后,按程序纳入目录范围。

而具体能纳入多少新品种?国家医保局在保证医保基金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测算了可用于新增药品的资金方案,并且对128个品种药品都单独进行了药物经济学的核算,具体能够容纳多少新增品种,将取决于各品种谈判降价的幅度。

“药物经济学评价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医保每一分钱的‘价值’,国内目前有不少学术机构都有研究,但尚没有国家认可的评价标准。如果标准能够更加精细化、更加开放,既能提升医保基金支出的效益,也能引导企业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方向。”朱铭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