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长喂错的第一口奶

《财经》记者 辛颖 实习生 吴俊蕊/文 王小/编辑  

2019年09月14日 20:55  

本文4704字,约7分钟

母乳关系到孩子免疫系统的构建,是保障儿童健康的第一阵地。中国母乳喂养率偏低,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加之社会环境中的支持不足是两大主因

(2018年8月3日,广州地标广州塔的450米观景平台上,十多位怀抱宝宝的妈妈参与一场“母乳喂养快闪”活动,呼吁大众关注母乳喂养。图/视觉中国)

当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副教授关宏岩问及:停止母乳喂养的最佳时机,会议室在座的30多人无一给出正确答案。在中国,养孩子是一件经验至上的事情,来自奶奶辈或其他“妈妈”的言传身教被视为金科玉律。

李佟从怀孕四个月起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母乳喂养信息,加入了三个孕妈微信群,下载了两个育儿APP,还关注了不少知名博主。不过,她依然不清楚何时适宜停止母乳喂养,她决定在七个月给孩子断奶,“大概只能坚持到这个时间了”。

母乳喂养直接影响儿童免疫系统的构建,但中国家长对母乳喂养的误区颇多。2019年《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六个月以内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远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

7月30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对《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的草案和修改建议稿进行审议,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在产妇分娩后一小时内,指导其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但产妇或者新生儿符合医学指征需要分离救治的除外。

这一规定颇有争议,继而登上热搜榜。

部分网友解读为“强制”母乳,也有声音称“产后一小时”内指导或过于紧迫。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雷建威律师对《财经》记者回应,这一条例并非强制母乳喂养,而是针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于第一口奶喂养行为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进行约束,促进母乳喂养。

“进行产前、产后及时有效的知识普及,提供个性化的母乳喂养咨询服务和‘开奶’手法,应当成为医疗机构的调整和改进方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在2019年促进母乳喂养国际高峰论坛上称。

而公众的误读,体现在中国母乳喂养率偏低,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加之社会环境中的支持不足是两个主因。

抢占第一口奶

第一口奶是否母乳,李佟看得并不重,她也和很多妈妈一样,并不清楚第一口奶的重要性。

李佟是在凌晨生产,正是医院人手紧张时,结束这一拨的忙碌后,护士才将新生儿陆续送到妈妈身边。此时距离宝宝出生已经过去6个多小时,虽然难掩看到孩子的兴奋,但李佟的胸口却着实没什么感觉,护士唯一的指导就是让孩子多吮吸。 

孩子不断的哭声让李佟没有选择,宝宝的第一口奶就是配方奶粉,“事先准备好了”。而等到李佟身体恢复些,宝宝吸吮到第一口母乳,是在生产12个小时后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如果婴儿出生后1小时内,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婴儿能够更好地存活并获益终生;相比出生后1小时内就开始母乳喂养而言,如果婴儿出生2小时-23小时后才开始母乳喂养,死亡风险会增加1.3倍;如果婴儿出生后1天,或者更长时间后才开始母乳喂养,死亡风险会增加2倍。

母乳关系到新生儿免疫系统的构建,是保障儿童健康的第一阵地,尤其是产后2天-3天的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白血球,以及各种抗发炎因子,这是新生儿体内所没有的,也是任何母乳代用品无法提供的”。国际认证泌乳顾问刘燕告诉《财经》记者。

IgA抗体已被证明能够大幅降低婴儿患急性胃肠疾病的风险。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吃配方奶的宝宝得急性胃肠炎的风险,是母乳宝宝的6倍。母乳中的IgA抗体能够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母乳婴儿不但能得到母乳中IgA抗体的保护,还能得到自己胃肠道中所制造出来的免疫球蛋白的保护。

这种对婴儿自身免疫系统的早期刺激,可能对婴儿在未来成长中增强疾病抵抗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医学杂志《柳叶刀》表明,改善母乳喂养行为每年可以挽救82万人的生命,其中87%是6个月以下婴儿。

而新生儿的第一口奶,直接影响着此后至少6个月的喂养方式。数字100“拼任务”样本库的一项“0-36月龄乡镇婴幼儿喂养和育儿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口奶是母乳,在此后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是配方奶的15倍。此次调研样本来自广东、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172个乡镇。

婴儿出生后2小时内,正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本能的觅食反射最敏感时期,在这个阶段,如能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则可最大程度地促进母性行为、刺激婴儿吸吮获得初乳等,维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增加存活率。

因此,类似“产后一个小时进行指导”,颇为重要。刘燕分析,及时母乳喂养对妈妈的健康也有益。在经历了漫长的产程后,妈妈确实很辛苦,母乳喂养以及母婴对视、拥抱等感官刺激,能够促进缩宫素的释放,能让妈妈在产后更加愉悦与放松,减轻压力和疼痛感。

清楚新生儿哺乳习惯的不只医护人员,还有母乳代品的生产企业。奶粉企业的竞争也延伸到对“第一口奶”的争夺。有“聪明”的企业,免费赠予医院奶粉,来提高自家奶粉与新生儿的“接触”,与母乳抢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

为了保护新生儿第一口奶,WHO也出台过《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中国最早在1995年由原卫生部出台相关立法《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不过在2017年被终止,新的管理办法尚在制定中。在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空白的情况下,市场上虚假广告、营销的现象时有出现。

不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改变父母的哺乳观念。

错误经验在传播

李佟记忆的信息库中没有对于停止哺乳的标准答案,“奶水不多就量力而行,现在每天喂两次母乳,其余时间都吃奶粉。宝宝还有几天就7个月了,我的奶水越来越少,想着坚持凑个整数”。

WHO在《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中提出,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婴儿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从6月龄开始为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营养充足和安全的补充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停止母乳,没有一个精准的期限,关宏岩认为,最佳状态是“不用特意断奶,吃到奶自然没了,孩子也就不吃了”。在上述0-36月龄喂养和育儿方式调查中,知道这一常识的乡镇受访者只有25.3%。

错误、不全面的母乳喂养知识,使得很多孕妈妈不在意婴儿是否吃母乳,或较早结束母乳喂养。有些新任父母遇到育儿问题,第一个想法往往是请教那些有孕育经验的家长。关宏岩特别提醒,新手父母一定注意,“老司机”并非一定熟悉新路况,过来人的指点或许是在传递错误的经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数据显示,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教育的纯母乳喂养率为30.30%,不接受母乳知识教育的纯母乳喂养率24.10%。

上述0-36月龄喂养和育儿方式调研显示,在乡镇出生的孩子中,只有86%婴儿的“第一口奶”,采用母乳喂养,低于北上广96.7%、二线省会城市96%、地县级城市95.8%的水平。相对而言,受访者中,50%的乡镇家庭妈妈产后全职在家带孩子。全职妈妈比率乡镇明显高于城市。

0-6月的全母乳喂养比率,受访乡镇样本仅为29.3%,与北上广和地县级城市受访者30.1%、29.4%的水平基本相仿。

此项调查发现,除了身体原因不进行母乳喂养之外,认为自己奶水不足和对母乳代品的错误认知,是孕妈妈较早结束母乳喂养的两个重要原因。有68%的乡镇受访者因为担心母乳不足而过早使用了配方奶。

乳房经常没有奶胀感、喂奶频率高、宝宝经常哭闹并不代表奶水不足。医学上衡量母乳不足有两项指标——孩子两个月体重增长不好;孩子尿少且浓,每天少于6次。而在上述0-36月龄喂养和育儿方式调研中,只有13.8%的家长知道这一指标。

此外,认为母乳代品可以完全替代母乳、甚至品质高于母乳也是不少孕妈妈的知识误区,影响了哺乳。

对于母乳代品的认知误区还在扩大范围。中国消费者协会商品服务监督部主任皮小林公开介绍,2018年调查研究发现,11%的消费者认为母乳代品好于母乳,这个数据在2017年仅有5%。可见,不仅需要对新生儿家长进行专业的认知教育,也需要针对市场上母乳代用品的广告宣传做出相应规范。

虽然母乳代品的研发在不断调整,但并不能达到母乳的吸收效果。《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曾刊文介绍,母乳含有比例适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母乳中钙的吸收率远高于配方奶,而钙吸收直接影响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及智能、运动发育情况。

此外,母乳中的脂肪颗粒小且含有脂肪酶易消化,并含有丰富的抗炎因子等,能保护婴幼儿消化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袭,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这些都更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需要去伪存真。关宏岩建议,“不要用过于猎奇、八卦的心态模仿网络上似是而非的育儿奇招,可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编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有0-36月龄孩子的喂养方法。或选择由正规出版机构发行,科研医务人员撰写的育儿书。”

需要社会力量“支援”

影响哺乳选择的,还有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不便。

何娜在四个月产假后回归职场,喂养孩子,不得不“出门事先挤奶,中午还得回家一次”。但很多必须朝九晚五的职场妈妈,只能让孩子较早开始服用奶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数据显示,1小时母乳哺养时间、哺乳室和母乳冰箱的建立,以及一个包容的职场环境,是目前影响职场妈妈母乳喂养率的重要因素。

这一问题未能普遍解决。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唐芳称,哺乳时间不灵活,公共场所普及哺乳室缺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女性哺乳权益的缺失。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杭州一处商场中,网红模特长时间霸占母婴室,在内换服装、弄造型。类似的母婴室建设不完善、设备配套不齐全、被不合理占用屡见不鲜。

呼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关注母乳喂养这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让人们转变观念。或许立法能让更多人真实了解母乳喂养,在全社会建立科学共识,仅仅依靠一部地方性的法规文件是远远不够的。

WHO从2015年开始全球推广EENC新生儿基础保健适宜技术,在这项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肌肤接触,建议婴儿出生后,最起码保证90分钟之内让婴儿吃上第一口奶。这项技术虽然适宜在全球推广,但是在国内只有部分试点医院在做。

国外已有国家就相关问题立法。西班牙穆尔西亚自治区在2018年出台法律,规定不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的婴儿,都需要在分娩后跟母亲一起享受肌肤接触。刘燕告诉《财经》记者,西班牙立法保护产后肌肤接触与第一口奶直接相关,出生后孩子躺在妈妈胸膛中,先天性的泌乳反射会被激活,第一口奶是母乳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雷建威分析,此次广州拟出台母乳喂养促进条例,不是对母乳妈妈的约束,是希望通过调动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用人单位、社会及家庭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母乳喂养支持体系。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作为孕产妇的直接接触者,更应加强对母乳喂养认知的教育,强调“第一口奶”的重要性,普及正确舒适的“母乳”喂养方式以及喂养时长,成为点亮孕妈生活的第一站。

(文中李佟、何娜系化名,本文首刊于2019年8月1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