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市场新趋势:各路巨头走向各司其职

《财经》记者 韩舒淋/文 马克/编辑  

2019年09月23日 18:49  

本文2883字,约4分钟

在数字化转型市场上,科技巨头与工业巨头、行业龙头一度呈混战状态,现在正走向各司其职、配合互补

继西门子工业云在今年3月底借助阿里云正式入华落地之后,另一家欧洲制造业巨头ABB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确定了国内的合作伙伴。

9月18日华为全连接大会期间,华为与总部位于瑞士的ABB宣布战略合作,ABB将基于华为云为中国客户提供ABB Ability数字化解决方案。具体来说,ABB将其行业解决方案、专有技术与华为的云基础设施(IaaS)、平台服务能力结合,服务中国客户。

对于为什么选择华为,ABB表示,通过详尽的分析,华为云以其强大的技术、公共领域企业客户服务能力、在合规及网络安全方面的高标准脱颖而出,成为ABB的合作伙伴。

相比西门子的MindSphere平台,ABB的ABBAbility平台目前是其自身数字化能力的平台,是ABB自己220个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集合。而MindSphere平台上除了西门子自身的应用外,也强调其作为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来开发应用。

在两家公司的国内合作伙伴方面,与西门子合作的阿里在公有云布局更早,是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领头羊。咨询机构IDC在今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中,阿里巴巴以43.2%的占有率高居第一,而华为凭借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以5.2%与百度并列第五。不过相比阿里,华为拥有更多的传统企业客户。

此次ABB与华为云的战略合作与此前西门子和阿里云的合作类似,都是欧洲工业巨头推出的数字化平台与国内IT、互联网公司的云基础设施服务进行搭配,共同为中国的第三方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典型案例。

类似的合作在海外已经发生,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方面,西门子先后与全球两大公有云巨头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达成了合作,而ABB则是与微软Azure达成了合作。此外,ABB也曾与IBM达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

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同身份的企业在共同入局。在初步的探索后,以通用电气、西门子、ABB为代表的OT(Operation Technology)企业,和以微软、SAP、华为、阿里为代表的掌握信息技术的IT公司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IT与OT的融合是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话题。

阿里习惯于称自己为DT(Digital Technology)公司,华为则一直自称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公司,简化起见,本文统称IT公司。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OT与IT公司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彼此借用对方的专业能力一同服务转型对象。另一方面,OT公司自身也在不断拓展软件开发能力,西门子已经跻身全球前十大软件公司之列。

不过,两类企业的边界并未因此变得模糊,反而是在转型中逐渐明确了自身的优势和重点。在工业领域,IT企业与OT企业与其说是竞合并存,不如说更多的还是配合互补。

首先是在云服务上的合作。从云技术的架构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平台服务(PaaS),他们一般甚少涉及基础设施服务(IaaS)。譬如西门子在全球分别与亚马逊、微软、阿里达成合作,由后者提供IaaS,自身则专注于PaaS平台本身的开发和应用。在国内,脱胎于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与腾讯云达成合作,由徐工集团孵化的徐工信息则与阿里云合作。

相比互联网公司,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对数据上公有云相对保守,这对平台提出了具备本地部署能力的要求,最终需要提供IaaS服务的IT公司具备本地部署的能力。而中小企业出于成本和便捷考虑,对公用云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财经》记者采访的多家国内工业互联网公司,一般也不对中小企业提供私有云方案。

在具体业务实施层面,工业互联网推进的一个现实困难是现场工业协议的千差万别,这让工业数据的获取相比消费互联网要困难许多。

不同自动化设备厂商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业协议,主流的就有十几种之多,现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如何获取现场数据,是所有工业互联网业务推进的第一步,而这往往都由更懂设备、懂工业的OT公司来完成,这也是不得不做的“苦活,累活”。《财经》记者采访的多家制造企业出身的工业互联网公司,都会花大力气来一个个协议、一个个设备来突破,开发专有软硬件来做数据连接,尽量多覆盖不同的工业协议,这也是IT企业很难快速进入工业现场的第一大壁垒。

在软件开发能力方面,边界也相对清晰。

以西门子为例,在西门子集团CTO博乐仁看来,其能力侧重在生产车间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产品、产线的模拟、设计、仿真软件,它一方面不会去涉足传统IT概念中的企业资源管理(ERP)软件,这是SAP、甲骨文这类企业的边界,另一方面也不去做云基础设施(IaaS),这是亚马逊、微软、阿里的事情。西门子在IOT生态居中的位置,周边是ERP、云服务供应商等各种合作伙伴。

IT企业的能力要更为底层,除了前述云服务中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外,还包括底层的工具、算法技术。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康容对《财经》记者比喻道,OT公司是厨师,微软向他们提供食材,但微软并不会具体去做法菜或者川菜,不会与厨师竞争,因为微软并不知道顾客的口味是什么。

这一比喻背后的含义是,作为IT公司,微软并不去了解非常细分的行业知识,譬如某种化学配方的成分或某个零部件的寿命,微软提供的食材是更加底层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算法,由OT公司利用这些食材去针对不同行业开发具体的应用。在康容看来,IT行业内各个公司都有广泛的竞合关系,但在IT公司和OT公司之间,反而是完全配合、互补的。

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也对《财经》记者表示,阿里这类公司应该提供数据建模、数据分析的工具、算法,这是它的强项,而具体对接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并不是它的强项,客户也更信任了解其需求的合作方。“看似是一个赛道,其实是不同的赛道”,张启亮认为。

总的来看,在对第三方赋能时,IT公司的角色主要在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底层的数据分析工具、算法,以及传统的ERP这类IT系统。

国外的IT、互联网公司对于进入工业领域,一开始就认识得比较清晰,而国内互联网公司则是在经历了初期艰苦的探索后,逐步退回到自身更专业的领域。

OT公司则直接面向用户和现场,他们要开发工业互联网PaaS平台提供给用户,要解决数据连接的实际问题,或许还要结合被赋能公司的业务特点一同开发应用软件。

这意味着在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时,OT公司不只是单独卖硬件或软件产品,而是往往要承担起类似咨询公司的角色,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是如此,在全球,西门子在去年提出的2020+战略中设立了IOT服务事业部,施耐德在5月成立了智能制造公司,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另一方面,埃森哲、麦肯锡这类传统的咨询公司,也在不断收购细分行业的软件公司,并与西门子、微软这些OT、IT巨头合作,将业务做到更加落地,从传统的咨询公司变为系统集成商。这一过程中,IT公司的云服务能力和底层算法工具,通过OT公司、咨询公司具体落地的业务,被一同带给进行数字转型的企业客户,而OT公司与咨询公司之间,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