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报告:发展不能竭泽而渔,“一带一路”促进绿色可持续

《财经》记者 俞琴 | 文 朱弢 | 编辑  

2019年09月27日 18:29  

本文3522字,约5分钟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发展,绿色发展领域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2017 年 11 月,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批来自中国车企比亚迪的纯电动巴士正式投入运营,这也是当地公共交通历史上首次采用纯电动巴士。14个月后,另一家中国车企宇通也向圣地亚哥公交运营商交付了一批纯电动客车。

这只是圣地亚哥从传统交通模式向可持续交通过渡的一个缩影。

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9月24日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六方面,介绍了来自十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典型绿色发展案例。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发展不能走竭泽而渔的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一带一路”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英民表示,必须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六年。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项倡议。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发展机遇与风险》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贸易额增幅分别达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长达2.9%。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催生一系列国际合作。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同13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表示,截至2019年4月,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

绿色发展领域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赵英民表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当中的第17个指标,就是重振全球伙伴关系,要集合各方智慧,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绿色发展是破解全球很多重大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各方的务实合作,就是我们共同抓起这把金钥匙的手。”

蓝天保卫战的经验

中国蓝天保卫战是报告中的首个案例。

2013年,中国多地出现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部分监测点位 PM2.5 小时浓度最大值高达1000微克/立方米。华北、黄淮、华东、华南北部等地出现持续20多天的雾霾。一时间“PM2.5 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为热点话题。

报告介绍,在借鉴世界各国治污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治理技术,全力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中国模式。过去6 年,中国在法制建设、科学支撑、综合减排、管理创新、社会共治这五个方面提出了21项具体措施。

从顶层设计来看,201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定批准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实现。次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的空气治理目标。

监测和数据为中国的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013年以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迅速发展壮大,基本建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不仅满足了大气环境常规监测需求,还发展了地面颗粒物组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地基遥感等在线监测技术。同时,中国生态环境部利用国产环境一号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数据,结合国外遥感数据,实时获得 PM2.5、PM10、SO2、NO2、沙尘暴、秸秆焚烧等指标的监测结果。

除了完善立法,中国加强了环境执法力度。2014年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增设了查封扣押、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罚则,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此背景下,2015 年以来,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罚没款金额逐年增长。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4月起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帮扶,建立了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的闭环工作机制。其中2018-2019年度强化监督工作中,共统筹调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力量1.95万人次,开展22轮强化监督,现场检查各类点位 66.6万个,帮助地方查找并移交5.2万个生态环境问题,并对2017-2018年度强化监督交办的3.89万个问题逐一核实,督促整改到位。

6年来,中国在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201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相比2013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而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大幅下降。全国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7%;北京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降幅达43%。

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主任乔伊斯•姆苏亚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表示:“中国在应对国内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在推动自身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加强行动力度。”

国际合作促绿色发展

大气污染问题不是中国独有,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曾经历过或正在面临大气污染的困扰。

圣地亚哥是智利最大的城市,也是南美洲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圣地亚哥的城区居住着500万人口,大都会区人口则超过700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9000人——该数据是北京的6.8倍,深圳的1.3倍。

这座城市贡献了智利近一半的GDP,和中国很多城市一样,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为圣地亚哥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停车位紧缺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受地形等因素影响,雾霾一度成为圣地亚哥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冬季站在街头,远处的安第斯山脉若隐若现,像是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另一方面,更环保的出行方式——公共汽车却难以吸引人们使用。原因就在于,圣地亚哥的公交系统完全私有化,由3000名独立个体运营商运营,由此产生出各种后果:运营商使用不适合公共交通的改装卡车,公交付费系统也没有整合,交通运输体系冗长且低效;公交服务供不应求,乘客体验差;事故率高,安全系数低等因素。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中,公共汽车被认为是圣地亚哥市最差的公共服务。

这促使智利政府启动公交系统改革。圣地亚哥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战略是发展一个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交和地铁。该系统应用高科技进行中央控制,为规划和实施以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奠定了基础。

2006年开通的“畅行圣地亚哥”公交系统服务,包括快速公交、接驳公交、地铁。该服务作为圣地亚哥市运输系统的核心,使得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出行加快发展,为减少地面交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贡献。该系统还整合了共享单车和“单车的士”,以鼓励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

通过鼓励公共交通,圣地亚哥的空气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据测算,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公共交通的颗粒物排放量减少了19.9%,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了1.7%。

除了发展公共交通外,圣地亚哥在发展交通的过程中,逐渐注重行人在出行中的感受,如设计出更多步行道路和休憩空间、公园、绿地,设计更加合理的人行道,防止大路对人出行的阻碍等等,真正还原交通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圣地亚哥居民开始选择骑行和步行作为出行方式,据统计,主要路线上的骑行人数在过去两年增长了25%。

2017年,圣地亚哥因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完善的骑行和步行通道以及公共交通的成功推广获得国际可持续交通奖。

值得一提的是,中智两国在电动公交领域方面的合作,提高了智利公共交通系统的标准,为智利在减少城市尾气排放、减少能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利能源部长苏珊娜•希门尼斯曾表示,中国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环境,同时还通过电动大巴出口等手段,帮助建设一个更加清洁、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