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全球型交易所还能持续吗?

文 | 沈联涛 翻译 |臧博 编辑 |袁满  

2019年10月25日 12:00  

本文1727字,约2分钟

受技术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性交易所的日子屈指可数。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所有这些交易所能否推动其业务转型,以便为客户而不仅是股东带来效率和收益的增量

港交所(0388.HK)斥资320亿美元收购伦敦证交所(LSE.L)之宏大计划,于9月11日公布后,不少人为之侧目。但仅仅一个月后,便宣告剧终。

我还在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任职时,曾于1999年到2000年间,参与推动了港交所股份制改革工作,有鉴于此,回顾当年合组港交所并最终推动其上市的背后逻辑,或可作为今日之镜鉴。彼时的目标是将联交所、期交所和香港结算公司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并推动其上市,以探索一条改进香港资本市场金融技术基础设施的道路。2012年,港交所以14亿英镑的价格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增强其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实力。通过吸引内地公司来港上市,港交所在过去10年中有6年的IPO筹集资金数额名列全球第一。

自2000年以来,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已使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然而,传统的交易所仍将在大多数股票交易业务中居于主导,另类交易系统(ATS)迄今在全部股票交易业务中仅占不足40%的份额。如今,股票经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册来完成订单,也可与做市商/流动性提供商进行场外交易(OTC),或者通过暗池(场外ATS)来配对交易,这些途径都比取道传统的交易所和结算系统更快更廉价。仅在美国,13家交易所面对着33种股票另类交易系统和各式各样场外交易平台的竞争。

简言之,证券交易行业的竞争极为激烈。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除美国之外的大多数先进市场,其金融交易都达到顶峰,整个行业也已不同于往日。美国仍旧遥遥领先于所有其他股票市场,自2005年以来,约占全球总市值的41%。英国、日本和欧洲占全球总市值的份额分别从7.5%、18.4%和17.3%下降至4.9%、7.1%和10.8%,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些地区的经济遇到了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的市值在全球市场中占比从1%急剧上升到8.5%,而香港则从2.6%增长了一倍,达到5.1%。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进行股权融资。2016年,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IPO发行量占全球股票发行量的比例略低于三分之一。着眼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因为中国企业在去杠杆化,一些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也将上市。

考虑到全球投资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盈利停滞不前(尽管美国股市形势繁荣),大型交易所正在探索一些战略途径,以摆脱收入/规模/技术的困境。

伦敦证交所找到了一条战略解决方案:融合交易所业务与Refinitiv的财务数据分析业务,后一业务脱胎于原来汤姆森/路透社的数据业务。换句话说,在金融交易之外,也从事数据分析业务,这一领域背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开辟出新的收入来源。7月,伦敦证交所出价270亿英镑收购Refinitiv,后者由一些财团股东拥有,其中包括黑石集团、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并后的机构将把总部设在伦敦。

两项收购计划都会受到监管方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伦敦证交所收购Refinitiv的交易必须先符合美国、欧洲和英国竞争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考虑到Refinitiv占据大约23%的金融数据市场份额,而市场领头羊彭博公司拥有33%的市场份额,竞争监管机构将关注于数据问题,尤其担心这些数据被他们眼中的中国公司(实为香港公司)所拥有。但港交所提出的收购要约则未涉及Refinitiv部分,可能因为港交所意识到关涉数据的监管问题将非常棘手。

当下英国和香港的政治状况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伦敦证交所与德国证券交易所之间的会谈时断时续,而在英国脱欧后,双方开展并购谈判可能仍然有其意义,可借此进入欧洲股票市场。美国当局并不关心伦敦证交所与欧洲证券交易所的合并事宜,但对于伦敦证交所是否应由香港或中国内地股东拥有或控制,肯定会表示激烈看法。确实,香港交易所最大的股东仍是港府(其可依法委任六名董事会成员),这一事实可能引发监管方面的争议。

我的基本观点是,受技术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性交易所的日子屈指可数。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所有这些交易所能否推动其业务转型,以便为客户(而不仅是股东)带来效率和收益的增量。但这能否让那些仍然从主权视角看待市场的政客们满意,则另当别论了。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臧博;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