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多管齐下,化解智能制造面临的三大挑战

2019年11月13日 12:56  

本文3162字,约5分钟

11月13日,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在以“不确定时代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上指出,在我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仍有三类问题相对突出:

首先是需求对接不充分,工业互联网实践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何桂立建议,对此可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摸准痛点,深入开展调研摸排,基于个性化、定量化模型真正摸清搞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痛点所在和需求方向;二是对症下药,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与转型需求采取差异化普惠性措施,降低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使用成本;三是强化认知,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应用和优秀案例推广普及,助力中小企业研判对比自身发展现状,主动适应、拥抱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潮。

此外,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基础技术仍然薄弱。要化解这一挑战,何桂立认为,应突破短板、以新带旧,加强模型积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弥补工业机理、自动化等短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同时聚焦融合,强化前瞻性技术研究部署,提前布局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增长点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先发优势。

最后,从发展机制来看,亦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在何桂立看来,应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市场需求显性化,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带动供给侧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应用推广、人才培训、孵化创新等促进市场需求落地发展,不断探索实现产业化推广;三是打造一体化创新生态,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充分发挥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市场企业等各方合力,实现国家顶层战略立体化推动与市场力量深层次结合。

此外他还提到,数字化转型将带来较大的就业结构性变化,但总体而言,不会对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就我们国家而言,智能制造升级和转型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工业同仁的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对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正在显现。”

以下为发言实录:

袁雪:感谢。有请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先生。
    
何桂立: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上午好!下面我就自己了解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推动了以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场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革命,正向我们大步跨来。这里我讲一个关于社会发展的特点,我们正在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入到信息社会的伟大的社会转型期。工业社会,用一个很简单的词说,它是解放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信息社会也可以简单解释成,它是释放我们人脑功能和人脑智慧到社会上为人类服务的。按照马云先生形象的比喻,工业社会是把人变成机器,信息社会是在把机器变成人。

在这个大的转换时期,技术上有四大特点:第一,网络化。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第二,软件化。软件替代硬件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这个特点跟我们释放人脑的智慧是关联的,因为人脑的智慧就是个软件。第三,智能化。无处不在的,再小的设备和器件也具有智能的功能。第四,开源化。开放资源、开放能力、开放平台,这才是我们把事情做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大家可能注意,连接和流动是一个社会和工业发展、人们生活发展的很重要的特征,连接数越多,速度越快,在一个区域里,发展就越迅速。我们想想农村和北京相比,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网络信息,人跟人之间的连接,是有非常大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同。还包括人的文化的传播,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意识也是流动的一个结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都不交流了,静下来了,社会意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网络化、数据化和人工智能,确实给投融资带来了一个新的模式上的变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投资的精准化,特别是能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数字转型在信通院的研究来看,会不会带来一些就业的问题?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会带来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的大的调整和变化,但总体而言,不会带来就业的负面的一些问题。在这场大淘当中,制造业发展还是非常快的,互联网提供了基础设施,智能制造作为技术的综合集成和重点应用,二者相辅相成,日益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转型的新的推动。就我们国家而言,智能制造升级和转型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工业同仁的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对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正在显现。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的贺信当中指出,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所以可以预见,在未来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由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变革和推进,进一步重构传统制造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催生智能化生产、大规模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最终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优化和创新生态打造,形成新型社会生产模式,提升效率、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有力支撑。

我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当中,目前还存在着三类突出问题:第一、需求对接不充分。简而言之,就是工业互联网实践跟企业实际的需求存在脱钩的一些现象,尤其是量大面广,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由此,我们认为有三方面发力点:一是摸准痛点,深入开展调研,搞懂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痛点和需求方向到底在哪里。中小企业在我们制造业里的影响非常大,截止到2017年,我们国家的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占到了97.3%,提供城镇就业的岗位占到了80%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中小企业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把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对症下药,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的需要,采取差异化、普惠的措施,来降低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使用的成本。

三是要强化认知。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应用和优秀案例的推广普及,助力中小企业,对比自身发展的现状,主动适应和拥抱工业互联网创新的大潮。

第二、关键核心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在这个沿袭了很长时间的问题上,尽管有很大提升,但核心短板仍然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破短板,不断夯实基础能力,提升我们制造业转型基础和支撑能力。前面几位嘉宾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目前我们工业互联网五个国家顶级节点已经建成,二级节点在一些发达的地区正在建设之中,如果我们想真正实现M to M,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当中,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信和连接,实现在工厂里人站在旁边,这就需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是弥补工业机理等短板领域,实现大的发展。三是聚焦融合,强化前瞻性的技术部署。

第三、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市场推动的力量发挥不足,产业与市场循环的互动机制还没完成。根据相关的预测数据,未来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爆发性的需求,将为工业发展带来强劲的拉动力。但是,目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仍然以政策导向和供给侧的推动为主,所以说促进政策和措施对需求的适应度还是比较粗放的,应该更加精细。

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引导市场需求,要显性化。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建立公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三是打造一体化创新生态。

前面讲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升效力的,我们一定要想到,智能制造转换成什么呢?把产品和服务提升,让产品和服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包括5G改变社会,新的技术一定要聚焦产品和服务的转型发展,一味的提高生产效率是不行的,如果产品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下,它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