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高级研究员秦虹:中国城市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五大因素影响都市圈形成

2019年11月13日 15:10  

本文4622字,约7分钟

“从发展规律上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格局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现象,所以城市群、都市圈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格局。”1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以“不确定时代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财经》年会2020:预测与战略”上指出,城市化新格局对产业布局、市场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等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她认为,都市圈能否快速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第一,都市圈内的基础设施是否有一体化的规划,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形成是否迅速;第二,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能否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城市功能和产业上彼此互补充;第三,都市圈能否打破行政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第四,都市圈的公共服务能否均衡和普惠,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否实现共建和共享;第五,都市圈内是否具有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推动机制。

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在秦虹看来,二三十年后,下一步大城市的更新将开始兴起,“而且城市更新是个永续的过程,不会停止。比如我们的企业去东京、去纽约、去伦敦所有看的项目,全部都是更新项目。”

她进一步指出,在都市圈形成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及发展重点。尤其对中心城市来说,都市圈一旦形成,或者开始形成,中心城市的产业将进一步高端化,科技、研发、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占比会明显提高,城市中的新办公、新商业、新居住的需求量必然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心城市的城市更新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下为发言实录:

马克:各位下午好,很高兴共度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我把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城市化率从8.4%提升到了17.92%,但是在很多年份不光没有提升,还下降了,主要是有上山下乡的三千万知识青年的影响。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缓慢的城市化,并且时有倒退。第二个阶段从1979年到1998年,当时我们的政策是严控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当时可能看到了一些国外的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我猜测是不是这些原因让我们做小城镇建设。城市化率从17.92%提升到了36.4%。第三个阶段1999年修订为大中小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了后期开始规划了城市群,这个阶段的城市化率明显提升了,去年已经提升到59.58%,平均每年提高1.46个百分点。

从今年开始,以发改委《关于培育和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我们的城市化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就是以都市圈为核心的阶段。发改委对都市圈是有一个明确定义的,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的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时空形态。当然达到目标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我们毕竟已经有了明确的蓝图。

我自己理解,城市化、城市群、都市圈是一步步发展的。都市圈进入到这个阶段之后,对于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布局、产业布局、投资布局、社会形态,方方面面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如何顺应这个趋势,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我们的论坛就围绕着这个展开。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个主题演讲,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一位是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

首先,有请秦教授。

秦虹:大家下午好!我围绕着都市圈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个大的话题,谈谈“都市圈形成规律及影响”,研究一下都市圈发展的规律,对我们产业布局和投资非常重要。分三个层面讲:一、必然趋势。

关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叫诺瑟姆曲线。根据我们的研究,除了这个规律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规律,就是这条红线,当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低于50%的时候,整个国家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在这个发展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真正低级或者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每个城市自身都有长大的需求,城市和城市之间,主要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关系,在那个时候,让城市之间进行合作,形成都市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城市和城市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要竞争产业、竞争企业、竞争各种各样的人才等等  。当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整个国家主要常住人口都在城市里,这时候每个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长大的速度非常快,这时候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绝对竞争变成了现在有合作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开始兴起。

这是美国的数据,美国在1920年的时候,城市化率50%,到1940年,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占了接近一半,美国目前是3.2亿人,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275座,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9个。1940年的时候,2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是非常大的城市了,在美国来说,那时候它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接近50%。到了1970年,大城市周边的郊区的人口占到整个城市人口的50%,到了199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所占的人口的比重,在整个城市人口里占到了53%。它的规律非常明显,城市化率提高以后,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开始兴起。

我们的人口密度和日本更加接近,日本在1955年到1975年的20年里,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都是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的。这之后,城市化率进入稳定期的时候,全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已经不明显了,但是三大都市圈人口还有增加,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东京都市圈。1955年到1975年,正是城市人口超过50%到稳定78%的20年,大概就是中国现在正在进入的发展阶段,什么发展阶段呢?这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10年的时候,达到了50%,我们都说的常住人口。今年已经超过了60%,所以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根据国际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轨迹来看,中国确确实实具有了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更何况中国现在有高速交通的支持,使这种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形成更有基础条件。所以,从发展规律上来说,中国的城市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格局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现象,所以城市群都市圈毫无疑问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格局。从实际的人口流动气象来看,也非常明显,大都市圈和成熟的城市群在吸引新增人口方面的优势和规模是非常明显的。

国家发改委今年2月份发了一个文件,对都市圈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行圈为基本范围的城市化空间形态。都市圈和城市群虽然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有什么区别呢?从空间尺度上来看,都市圈是小于城市群的,城市群的空间规模更大,从它的核心城市来说,都市圈通常是一个都市加上周边的中小城市,城市群是若干个大城市组成的。所以,都市圈,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大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而城市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所以从空间关系上来说,都市圈是核心与外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群是多个城市的集合体。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呈现新格局,它对我们的产业布局、市场的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二、政策导向。

我们在政策上关于怎么发展城市,怎么推动城镇化发展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符合客观规律。在90年代之前,我们一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的,现在我们是鼓励大城市发展,所以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份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里提出了一个引导性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都市圈的同城化要取得明显的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要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到了3月份,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发布《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里提出了五项:一是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二是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三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四是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五是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目前关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政策也在积极的引导和推进,更加使客观规律的发展方向确定。

三、影响研判。

都市圈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城市格局,其实在现实中,有一些都市圈的形成速度已经比较快了,我认为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就是广佛同城化,广州和佛山的通行距离已经是半小时的概念。我以前一直在研究城市经济,关于同城化的问题,不仅仅是广州提出来,很多城市都提出来过,都市圈形成的快慢和城市群形成的快慢不取决于规划,而取决于很多其他的要素,比如我们规划了十几个城市群,其实不是所有的城市群都能同步发展的,发展最快的城市群有几个客观条件,看城市群内城市的密度。如果单位土地面积里城镇数量越多的地方,发展城市群的可能性才越大,城市群成长的速度才快。如果等面积里,城镇数量少的地方,相对来说城市群形成的速度就会满。都市圈也是一样,都市圈能不能快速形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都市圈内的基础设施有没有一体化的规划?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形成速度是否快与慢。二是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能否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城市功能和产业互补的格局?三是都市圈能否打破行政壁垒,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四是都市圈公共服务能否尽可能均衡和普惠,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方面实现共建和共享?五是都市圈内是否具有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推动机制?

中央提出了都市圈的发展,很多城市也提出来发展大都市圈,但在实践中,哪些都市圈值得我们关注呢?取决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

都市圈一旦形成,或者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发展的机会以及重点也是不同的,对中心城市来讲,都市圈一旦形成,或者开始形成,中心城市的产业将进一步高端化,科技、研发、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等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占比会明显提高,这时候城市里的新办公、新商业、新居住的需求量一定是大的。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心城市城市更新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在人民大学国发院,领导非常客气地说,秦老师来了一定要有个平台,不能以个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做个什么平台呢?我要成立一个城市更新研究中心,我认为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经过了二、三十年之后,下一步大城市的更新将开始兴起,而且城市更新是个永续的过程,不会停止。比如我们的企业去东京、去纽约、去伦敦所有看的项目,全部都是更新项目。

对于周边的城市来说,也有很多机遇,在轨道交通网通勤圈内的周边城市,级差地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原来离大城市远的地区,由于快速交通网的形成,和大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交通成本降低、通勤时间减少,这时候产业和投资的机会就会增加。另外,周边城市一定会受益于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外溢,带动人工的集聚,进而对房地产带来投资机遇。在所有的周边城市里有两类中小城市可能会率先得到发展的机会,第一类是公共服务水平相对高的中小城市,第二类是有特色资源优势的中小城市。

这就是我对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它所产生的趋势影响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仅供各位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