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宁玉强:商业保险供给与健康产业需求不匹配

2019年12月08日 17:33  

本文2465字,约4分钟

12月8日,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宁玉强在《财经》杂志主办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全球格局变化下的应对与抉择”上表示,商业保险和大健康产业有很多密切交汇的机会和可能。现在我们看到并没有一种很成功很成熟的模式出来,所以这也是机会。其原因是商业保险公司对健康产业的理解相对欠缺,产业间的互动较少。他从四个方面进行的阐述,一是健康产业内涵不断丰富;二是商业保险供给与健康产业供需不够匹配;三是健康产业具有四个发展趋势;四是健康保险在健康产业产品设计应注重差异化。

以下是嘉宾发言实录:

张燕冬:这两者是可以跨界,可以有潜能,但关键是如何结合的问题,然后就像万总说的,怎么找到切入点的问题。下边请宁总谈谈商业保险和大健康的关系。

宁玉强:谢谢,我想两个领域要想跨界,他们之间是有很多密切联系,且机会很多。为什么现在没有一种成功的模式?其根本原因是保险领域对健康产业的理解和认知过于局限,同时,两个产业间的互动交流相对较少。基于赛迪顾问的研究,从四个方面对健康产业进行分享,抛砖引玉,希望给各位带来些启发。

第一,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医药,主要包括中医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CRO、COM等服务企业。二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植入产品和医用材料。三是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医院、药店、健康保险、医疗大数据等业态。

第二,多层次问题凸显,导致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制约产业快速发展。从需求端来看,不得病、少生病、晚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等刚性需求持续纯在。从供给端来看,一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模式相对封闭。二是企业竞争力不足,企业规模小,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三是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看病难、看病贵一直存在。因此,供需不匹配就提供的很多的市场机会。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健康产业有四大趋势。一是创新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随着行业分工的更加细化,企业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一般医药企业从药物研发、生产制造、终端销售,一体化经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大型药企开始购买中小型创新公司、购买其专利产品。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专业的医药服务型企业,加速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平台。二是研发生产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转变。研发环节将从基于化合物、基于靶点的研发方式,发展为具备精准数据支撑、以病人为核心的研发方式。生产环节将应用数字双胞胎系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生产灵活性,模拟生产环境。三是诊疗模式从同病同治向同病异治转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药品功效从广谱作用到靶向作用,联合用药大势所趋。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诊断、靶向药物成为可能。而联合用药能够缓解靶向药物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突出,市场优势明显,将成为重要的给药方式。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应用和消费观念转变的推动下,未来治疗将以患者年龄、性别、基因等数据信息为基础,发展个体化诊疗。个体化医疗贯彻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美元。最后,企业战略从纵向整合发展向生态体系构建转变。在政策推动、创新推动和资本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健康产业企业开始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和布局。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好的健康产业的项目在融资的时候,并不是看重融资金额及出让股权比例多少,更多看重的是资本背后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很多大型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战略投资和布局,并不是在自己传统领域进行战略投资,而是更多的围绕生态系统进行投资并购。

第四,基于上面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我认为健康保险应充分借助新技术,从需求角度出发,在产品种类和功能进行差异化设计和创新。一方面从大健康产业链角度看,我认为各个环节都需要保险的介入,健康产业本质就是研发驱动,就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举一个例子,太平洋保险公司在成都做了一个“保险超市”,采取的是“政府、企业、高校、基金”几方面合作的方式,对医药研发企业进行保障。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健康保险险种已超过300个,但整体上讲,产品差异性不大,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项医疗服务在国外很普遍的险种几乎空白。比如像老年人。其实60岁以上就算老年人,但我觉得并不是老年人都是失能老人,很多老人60岁到70岁是具有工作能力的,70岁到80岁可能是半失能老人多一些,80岁以上失能老人多一些。可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段没有定制的产品,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看,我们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是完全可以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比如前面王总,万总都提到的医疗大数据。以上是我的简单观点,谢谢。

张燕冬:我听起来就是宁总,你更多从医药和医疗产业的角度去看,然后来从这一个供需角度提出对保险的一些需求是吗?

因为刚才万总和王总,本身商业保险角度谈的比较多一点。您从医药的这一个产业角度谈的比较多一点。你是倒推过来。

宁玉强:对,因为我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很多结合点,实际上导致现在没有很好的模式,大家不敢去探索,是因为相互不够了解,不够理解,其实是在讲同一件事,但是不在一个语言体系里,导致现在的状况。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出台,整个产业发展逻辑发生了变化,从“治病”到“防治”,这和保险的功能是相同的,我们买完保险希望一辈子都不用。另一原因是,全国31个省都把健康产业作为一个重点发展产业,国内现在165个专业园区的都在发展健康产业,大家对产业的界定、内涵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从政府、企业、资本对健康产业的认知也不同。所以,我认为在商业保险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上,应该加强彼此的认知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