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开放客户朋友圈内测 为何要“存量”不要“流量”?

《财经》新媒体 宋金煜/文 潘西/编辑  

2019年12月24日 08:28  

本文2055字,约3分钟

如何与消费者高效连接,打破线下时空限制并在线上渠道增益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难题。12月23日,企业微信最新3.0版本开放客户朋友圈内测,企业成员可发布内容到客户个人朋友圈,告知客户活动信息、产品动态,还可与客户进行评论互动。同时,企业方面也可统一创建内容,成员确认后发表到客户的朋友圈。

记者登陆企业微信发现,目前客户朋友圈功能处于内测阶段,申请审核条件包括企业是否验证、每天使用企业微信的员工人数,成员添加的客户数以及经营情况。审核通过后,个人发送同一客户限每日1条,企业发送同一客户限每月4条,且不需要付费。

记者注意到,在面对流量成本攀升、人口红利消失和流量见顶的情况下,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拥抱产业互联网,掘金To B市场。目前腾讯的企业微信、阿里的钉钉、字节跳动的飞书已在企业协同办公赛道聚集,其中企业微信则押宝企业外部,试图通过挖掘企业的存量用户市场,寻找To B这场战役的突破口。

对于新开放的内测,一位已提交审核的企业主表示,通过审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每天使用企业微信的员工人数大于50。这意味着,目前企业微信仅将内测资格开放给大中型企业,而将部分微商及小型企业群体拒之门外。

对此,腾讯企业微信高级总监王琼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客户朋友圈的推出,初衷是给企业提供线下到线上的“二次触达”工具,不希望企业用来做流量运营,而是真正服务用户,以提升零售行业消费体验以及教育行业师生、家长之间的连接等各行业、各场景的连接与服务效率。

关于客户朋友圈是否会对普通用户形成骚扰,王琼进一步表示,微信用户只有添加了企业微信好友,才会看到客户朋友圈。而企业微信对提出申请的企业会进行资质、发布次数的把控,企业也会内容进行统一审核。由于目前内测时长还未定,未来将通过用户反馈,继续打磨后再推出正式版的客户朋友圈。

除可通过客户朋友圈与企业外用户建立联系外,在3.0版本中,企业微信外部群聊人数最多支持100人,员工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特征,搭建外部群聊来为客户提供多对一或一对多的社群服务模式,对客户需求进行伴随式服务,让企业服务场景更加多样化。

此外,企业微信方面还表示,已与合作伙伴探索出5大合作模式,涵盖了应用、方案、硬件、区域服务和产品销售等领域,共同服务企业。

“过去三年企业微信团队走访了包括制造、零售、金融、物流等各领域的企业发现,许多行业正慢慢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不少企业也从资源驱动向信息驱动的增长方式转移。”腾讯微信事业群副总裁黄铁鸣表示,产业互联网归根结底是To C的,要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企业微信与微信互通能力,让员工成为企业的服务窗口。

企业微信最早于2016年上线1.0版本,并于2018年10月将企业微信与微信、微信支付和小程序打通,而在最新的3.0版本中,企业微信推出客户朋友圈,将企业服务的触角进一步向11亿微信用户延伸。此外,新版微信还推出“会议”、“微盘”等办公协同工具套装,以解决企业内外部办公场景中的协同效率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企业微信已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50万家、活跃用户6000万人,覆盖超过50个行业。在开放生态方面,已有超2.1万家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入,每天有超过470万个系统连接在企业微信上为用户提供服务。

以零售行业为例,在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维系存量客户变得日趋重要。据了解,天虹旗下4万导购人员通过企业微信添加了客户微信,用标签记录和管理顾客信息,为顾客提供其感兴趣的优惠与活动,送出的优惠券从6%提升到了71%,提升率达到890%,累计沉淀超过300万客户,引流超过10亿的销售额。

事实上,企业微信在挖掘存量用户市场、丰富服务内容为企业带来销售额提升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利润的新增长点。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代表腾讯To B业务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36%至267.58亿元,贡献近三成收入,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已超越网络广告成为腾讯第二大营收来源。

在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CEO张毅看来,腾讯已意识To B服务中存量市场的重要性,未来办公领域产品的制胜点,仍然是企业和用户的两方的认同。一般来说,产品首先需要培养用户习惯,降低使用门槛,然后形成付费模式,未来企业微信内部应明确自己的定位,并建立好易于企业接受认可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企业微信的客户朋友圈功能,相当于给企业提供一个让其能够把自身积累的人脉关系和客户资源管理利用起来的工具,从本质上而言,这个流量依然还是属于企业。区别同类产品,企业微信的特点在于与个人微信互通,能够获得微信的流量支持和社交关系资源,但与微信链接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企业微信体验的独特性。在他看来,To B市场跟To C市场的差别,主要就是需求的高度定制化和场景化,即便是互联网巨头,也很难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开放能力让市场中的各类力量进来满足客户需求、巩固体验,是这类产品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