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发布,电商平台“二选一”等入选

《财经》E法 李星郡/文  

2019年12月26日 13:28  

本文5898字,约8分钟

2019年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话题依然备受关注;短视频、电商、内容版权领域问题层出不穷;境外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企业劳资纠纷等新型热点也不断涌现

2019年即将过去,互联网领域在这一年涌现多起法律风险方面的典型事件。  

2019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E法论坛发布了《2019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其中电商平台“二选一”、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黑灰产流量造假、人脸识别滥用、游戏直播禁令、打击“套路贷”、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网红带货虚假宣传、打击“杀猪盘”电信诈骗、互联网行业劳资纠纷等法律风险事件均列入其中。

这是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之后,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E法论坛第四次发布“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

《2019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按照“法律风险”、“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评选,内容包括“事件回顾”和“事件解读”——事件回顾直指风险事件的来龙去脉、传播影响和法律风险点,而事件解读则从风险事件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影响进行简述。

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热度不减,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等受关注

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主要有三个法律风险事件,其中之一是自2018年以来的监管整治App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行为,2019年强监管进一步趋严。

2019年1月25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2019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发布App个人信息保护评测;2019年8月,广东公安曝光44款违规App,2019年9月,又曝光“西瓜视频”、“芒果TV”等42款App违规;2019年12月,上海公安网安部门依法查处13家违法违规App运营企业;2019年12月,公安部要求“考拉海购”等100款违法违规App下架整改。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数据利用的前提是保护,这一点不能本末倒置。随着互联网产品国际化,用户权益意识觉醒、企业合规成本增加,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解答行业难题,理应回到制度规则和行业共识,数据收集、使用应当遵循合理、正当、必要的原则。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列入立法规划,《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在征求意见稿,需要各方共同探索发展和保护的平衡之道。

随着个人信息在金融领域的滥用,大数据服务商违规爬取数据,并造成套路贷催收命案后,监管之手再度介入,公安部全链条打击“套路贷”。

2019年1月,公安部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其中,“套路贷”牵涉出导流获客和暴力催收两个帮凶,而爬虫则为“套路贷”平台爬取通讯录等个人敏感信息,并引发命案。2019年7月以来多家爬虫公司有关负责人被带走,以往打着金融科技旗号,以爬虫技术为手段、以买卖客户数据为利润支柱的大数据风控公司,集体陷入风声鹤唳。2019年9月,新颜科技、魔蝎科技、公信宝、天翼征信、信用管家等先后被查,不少高管被警方带走,同盾科技、百融云创等被“协助调查”;白骑士、聚信立、天机数据、立木征信等纷纷表示暂停爬虫业务。2019年10月,51信用卡等被调查。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打着大数据科技公司的噱头,为“套路贷”提供技术、数据服务,突破数据来源违法、滥用的红线,必将遭受法律严惩。非法爬取个人信息等乱象频发,涉及企业间的数据业务合作,需要建立完善的流程和制度,针对合作客户所经营的业务,需要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严格的客户准入、审查与退出管理办法,确保业务合法合规。

与前两个案例已受到监管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不同的是,在科技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商业化可能被滥用误用问题亟需立法及时规制。

2019年8月30日,AI换脸App“ ZAO”发布,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被工信部约谈。利用AI、人脸识别使用场景不断增多,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在120亿元。北京卫健委披露,截至2019年2月,北京市已将2100多名号贩子信息录入北京市各大医院人脸识别系统。2019年9月,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人脸识别设备,除用于考勤功能外,还可以追踪、识别;2019年11月,杭州某动物园因强制游客“刷脸”入园被告上法庭,该案被称作“人脸识别第一案”;2019年12月,北京地铁2号线阜成门站试点人脸识别安检。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人脸识别正在密集拓展商业版图,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商业化滥用、误用等问题突出,立法规制并未及时跟进。个人生物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将带来难以挽回的风险,除非“换脸”。人脸识别使用前需要明确征得用户同意,明确告知使用范围、界限、是否留存,需要向用户传递设备安全等信息,消除用户疑虑,但这些还远未明确,需要划定行业准则和红线。

商业发展模式领域:电商平台“二选一”、流量造假、直播带货

2019年出现了影响互联网商业发展模式的三大事件,其一便是备受业界关注的电商平台“二选一”争议事件。

2019年“618”期间,格兰仕声称其天猫店铺遭遇技术屏蔽和限制流量,被要求在电商平台间进行“二选一”。2019年“双11”前夕,格兰仕又称,已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对天猫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提起诉讼;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就京东诉天猫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逼迫商户“二选一”案作出裁定,驳回阿里管辖权异议,同时,唯品会、拼多多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2019年11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规范网络经营活动行政指导座谈会,表示将对“二选一”依法开展反垄断调查。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由于获客成本提高、销售模式趋同等多种因素,“二选一”由平台给予特别流量奖励升级为对不配合商家以惩罚的恶性竞争。关注巨型平台“互掐”的同时,更要关注因平台互掐成为“炮灰”的平台内商家。真正为中国电商贡献市场活力的不仅是几个巨头电商,更是千千万万个商家和消费者。在“二选一”竞争影响论证时,不但要看到对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看到对商家利益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技术手段不断升级,愈演愈烈的虚假流量问题,在“2019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中同样备受关注。

2019年6月,星援App背后的流量造假团队被北京警方抓获,该App是粉丝圈的刷量软件,通过绑定成百上千个微博账号,实现批量转发、评论。该App曾缔造蔡徐坤单条微博1亿次转发的“惊人”现象。2019年7月中旬,微博“超级话题”中周杰伦粉丝刷榜,创造单周“超话影响力”过亿的微博新纪录。2019年10月中旬,深圳一创业公司曝光微博零转化率,该公司随后被曝产品问题,被戏称为“假上造假”。刷量、群控黑灰产还在“对外转出口”,瞄向Facebook、Twitter等平台。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在暴利驱动下,虚假流量等黑灰产已经进入互联网世界的肌理,当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追求“唯数据论”“唯流量观”,刷单、刷量、群控、羊毛党等黑灰产业便不缺市场,一切皆可“刷”。据统计,中国各种刷量平台已达1000多家。当市场需要“真数据”时,流量泡沫总会被戳破。如果任由虚假流量、群控开发者肆虐,将侵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根基。已有平台向黑灰产发起诉讼,如何规制虚假流量乱象,仍亟待平台治理、司法规制快速破局。

第三个入选的事件是,虚假广告蔓延至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

2019年10月,现象级“网红带货”主播李佳琦直播销售时“翻车”,后又因为直播介绍产品时将“阳澄状元蟹”变身为“阳澄湖的大闸蟹”,引发人们质疑“网红带货”涉及虚假宣传。2019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对外表态,将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重拳出击,“刷单”“假评论”等违法行为将受到查处。2019年“双11”前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要求电商直播节目不得包含低俗内容,不得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网红带货”成为行政监管重点。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短视频营销广告、“网红带货”是2019年最为火热的商业模式,但也出现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营销夸大其词、产品质量注水等乱象,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无论短视频电商还是网红带货,都属于新的消费模式,并形成新的产业链,需要政府、商家、平台等多方协同共治,推动电商规范化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版权纠纷:游戏直播与视觉中国“黑洞”照片

2019年在版权领域的热点话题主要有两个,其中之一是新模式引起的行业纠纷,即短视频进击游戏直播。

2019年短视频向垂直领域拓展。部分短视频平台未经授权利用招募主播、打赏变现、广告营收等,开展游戏直播商业运营,与游戏开发商因游戏画面导致的著作权纠纷再度凸显。2019年初,广州、重庆、深圳等多地法院接连下达裁定,禁止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未经授权直播《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热门游戏。2019年2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下达禁令,裁定字节跳动公司立即停止对未获得授权的游戏直播行为,该案成为“游戏直播第一禁令案”,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白皮书》。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是游戏市场参与主体构筑的“护城河”,未经授权的商业化、大规模组织游戏直播和短视频传播行为抢占游戏权利人的商业利益,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并构成不正当竞争。从法院对游戏直播行为的定性来看,司法裁定进一步明确直播平台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游戏直播业务,为游戏直播、短视频行业市场竞争树立司法规则。系列案件也促使直播平台与游戏公司开始授权合作。

2019年在版权领域引发的第二个热点话题是:老问题翻新,即视觉中国“黑洞”照片引争议,图片版权授权机制被质疑。

2019年4月11日,视觉中国网站上出现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并称版权归其所有。当天,共青团中央官微发布视觉中国网站上国旗和国徽的截屏,喊话:“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多位权利人宣称,曾接到视觉中国“碰瓷”投诉,引发舆论关注。天津网信办连夜约谈视觉中国,责令其全面彻底整改。2019年4月12日,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剑网2019”专项行动。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视觉中国将图片维权作为商业运营模式,动辄进行高价索赔,要求签订包年合同,涉及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合理价格等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舆论汹涌既是不能容忍视觉中国打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反过来侵权,也是愤怒于视觉中国“碰瓷式”维权,甚至违背法律。如何构建合理的图片版权制度,平衡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两者之间的利益,仍然是一道需要不断求解的问答题。

新型热点: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与劳资纠纷

2019年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呈现了两个新的关注视角。一是视野不局限于国内,还关注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

2019年以来,针对境外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猖獗的形势,公安部组织相关地方公安机关多次赴柬埔寨、菲律宾、老挝、西班牙等国家开展警务执法合作,捣毁一大批诈骗窝点,先后八次将780余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其中,电信诈骗多样,除了“杀猪盘”骗局之外,还有些不法分子哄骗投资、诱骗骗赌等手段实施诈骗,并衍生出套路贷。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和银行支付业务的飞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破坏社会诚信和社会公德,这些犯罪行为往往藏匿较深,甚至发生在境外,打击难度较大,2019年以来多次的跨境打击电信诈骗,对于遏止电信诈骗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呈现的另外一个新的关注视角则是: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商业利益与人文关怀冲突交汇点上的互联网行业劳资纠纷备受关注。

2019年11月24日,一篇网易员工身患重疾却遭“暴力裁员”的文章在网络上刷屏。随着舆论持续发酵,网易发声明表示,相关人员确实存在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等诸多不妥行为,向该员工致歉,双方达成和解。2019年11月28日,有自媒体曝光一份《刑事赔偿决定书》,将华为与前员工李洪元的陈年纠葛展现在公众面前。李洪元自述拿到离职赔偿后,华为向警方报案,并被深圳警方逮捕,羁押251天,后深圳龙岗区检察院又作出不起诉决定,引发舆论热议。目前,深圳市检察院介入调查该事件。

对此,有关专家解读认为,随着互联网红利收缩,企业发展承压,裁员、“人员优化”不时发生。企业曾视人才为重要资产,而今在对待裁员时却显得管理不周、缺乏同理心,一旦个案升级为舆论危机,蛮横应对之举备受舆论拷问,曾经树立的公司声誉顷刻瓦解。这类事件也给互联网企业敲响警钟,反思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劳资关系的处理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涉及企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