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抗疫实录:削减往来内地交通,争抢口罩蔬菜

《财经》特派记者 焦建/文 苏琦/编辑  

2020年01月30日 14:14  

本文3200字,约5分钟

虽然感染确诊人数不多,但因“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E座数百人染病事件,不少港人情绪紧绷,他们期待一系列尚未落地的防疫措施能切实见效。

文|《财经》特派记者 焦建发自中国香港特区 编辑 |苏琦

1月30日早上7点30左右,居住在中国香港特区新界的邹欣走出家门,选择搭乘港铁西铁线到位于香港中环的某金融机构返工,“与巴士相比,地铁更快一些,可以减少与外人接触的时间。”

这已经比其原定于大年初五(1月29日)开始的工作日推迟了一天。因处于假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等原因,何时恢复工作是香港特区很多工作族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1月28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除紧急和必须的公共服务外,所有公务员1月29日至2月2日可以留在家里工作。私营机构的相关安排也在此前后陆续出台。

按照邹女士所工作机构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此前几天的通知安排:除全员推迟一天上班、执行错峰上下班制度(晚到半小时,晚下班半小时)之外,春节假期曾到过中国内地的员工,可以推迟更长时间。

截止1月30日上午10时,最新数据统计显示:香港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感染人数为10人,无死亡病例,亦无治愈出院病例。

减少跨境人员流动并不容易

1月28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共计公布了七方面的防疫措施,包括安排滞留湖北的香港居民返港、向所有非合资格人士收取住院费用、全球范围内搜罗口罩及洗手液等防护用品等。

她在当日召开记者会时表示:控制疫情的主要手段是大幅减少内地和香港两地跨境人员流动。经过协调,内地将首先停止发放49个城市的“自由行”签证。

“相关措施无可避免对往来内地及香港的人士带来不便,但措施是防疫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希望获得谅解。”林郑月娥称。

按照相关安排,特区政府将从海、陆、空三方面大幅缩减两地交通服务,包括暂停西九龙站高铁香港段及红磡城际直通车所有班次,内地来港航班班次减半,暂停尖沙咀中国客运码头及屯门码头跨境渡轮服务,同时减少跨境巴士班次。此外,特区政府亦将暂停部分口岸的客运服务,包括高铁西九龙站口岸、红磡站口岸、沙头角口岸及文锦渡口岸,货运不受影响。

这是继1月26日香港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督导委员会暨指挥中心会议推出相关措施后,应对措施的再次升级。

按照上述会议相关安排,从1月27日零时零分起,除香港居民外,所有湖北省居民以及任何过去十四天里到过湖北省的人士将不再获准入境香港特区,直至另行通知为止。而为了便利执行上述措施,各口岸的自助通道由只开放供香港居民使用,所有非香港居民均须使用一般入境柜台办理入境手续。

针对香港社会近日“全面关闭出入境检查站”的呼吁,林郑月娥在1月28日的记者会上也多次重申这样做的影响“非常深远”,也会令许多仍然在外地的香港人暂时无法返回香港。

《财经》记者获悉,目前中国内地到香港特区的人士当中,约一半以“自由行”签注到港,20%左右以旅行团到港,其余的则是以商务、探亲或照顾有关要亲友而到港。

“虽然仍宣称目前的措施已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两地人流交往。但进出关几率是不是会因为香港舆论等原因进一步降低,心里没底。”某位持探亲签证的在港内地人士对《财经》记者称,“探亲签证每次入境香港可以连续待90天,希望到时候疫情已经控制住了。”

口罩难买带来 “短缺经济”

按照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消息显示:在防疫抗疫方面,特区政府的财政资源不是问题,惟物资供应方面相对紧张。特区政府已在全球范围搜罗相关物资,包括口罩及洗手液等,尽快保障市面充足供应。

因“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E座数百人染病事件留下的记忆犹新,不少港人的情绪变得紧张,上述这些尚未完全落地的措施带来的正向效果仍有待见效。

据《财经》记者春节前后期间在香港旺角、新界等多区观察:春节之前,虽有疫病消息,但口罩、消毒火酒(酒精)等物资的供应仍显正常,街上戴口罩并不普遍;从大年初一至今,短缺情况开始加剧,街上戴口罩者已经十之八九。

以《财经》记者目前在香港所居楼宇附近的口罩销售情况为例:一款日本产的白色防花粉及病毒口罩,年初三时虽已涨至180元/盒(50个,港币),药房货架上的存货依然不少;次日上午时成人口罩已然售罄,只剩小童口罩;次日下午时多家店铺已然摆出“口罩、火酒、消毒液统统扫清”的瓦楞纸牌子。

香港旺角一家药房的老板表示:上周时来货价格低,每盒零售价120元仍有得赚。28日时再想向日本厂商订货,进价就涨了十几倍,再加上运费,春节人工及铺租,每盒随时会涨到超过千元,“与其被人骂黑心,不如不订了。”

连锁超市方面的情况亦并不乐观:1月29及30日,香港多家屈臣氏、万宁等大型日用品店前普遍排出长长的人龙,部分店铺前甚至出现“打蛇饼”(绕圈排队);在一家店铺前,虽然卷帘门上已经挂出香港物资售罄的告示,但依然有不少人士排队“碰运气”;在一家号称已从泰国进货的超市,因存货迅速售完,还出现了老板被围不得不关闸的事件。

伴随着口罩短缺出现的,是蔬菜等相关日常生活食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香港商超及街市零售网络发达,大多数香港家庭并没有过年期间大量积存果蔬及肉类等食物的习惯。

以豌豆苗为例,年初一时每半斤(香港十六两为一斤)三四十元左右的价格比之平日已经翻倍,但当时仍以为是春节因素。随后年初五时芥蓝等日常菜蔬也从十八元/两斤涨至二十元/斤,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感受到疫病带来的“短缺经济”的影响。

“新界等地仍有农民种菜,加之与深圳连接交通便利,菜价这几天才涨。港岛地区只有商超的小区内,每斤菜上百元还要抢。”邹欣如此形容其同事们的遭遇。

伴随着口罩短缺出现的,还有线下连锁店等销售网络开始推销其网上商城的服务。但以前述连锁超市为例,虽然其宣称可在网上订购口罩等服务,但因网站承受能力并未做好准备,一下用来的顾客使其瘫痪了很长一段时间;亦有书店发邮件告知读者称:为抗疫病,防疫卫生用品及保健图书促销优惠。但其所售商品并无口罩,而只是环保消毒除臭喷雾、抗病毒随身小挂包等。

同样伴随着口罩短缺出现的,是香港卫生防疫等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大。受达标保护设备相对欠缺等因素影响,不时传出有香港相关人员申请休假的消息。此外令各界担心的是:一方面,因难以买到口罩,重复使用的现象在香港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出现的几率也不断提升。

为增加口罩供应,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商经局发言人则在回应相关查询时表示:政府一直和内地部门沟通,如通过两地海关协作,就政府采购的个别批次跟进清关,呼吁业界代表,如就个别批次在采购和清关遇问题,可向政府提供具体资料以便跟进,海关则循消费品安全、商标和商品说明,例如产地来源三方面加强巡查,防止违法销售。

“当前香港民情的复杂性,不下于疫情……倘若当局处理失当,有可能引爆另一场‘完美风暴’。防疫要科学,沟通要贴地,政府需要更多切实行动安抚人心,纾缓物资供应紧张,做好心理预期管理,同时设法疏导医护不满情绪……让市民心里有底,连口罩供应也搞不好,很难稳住人心。”1月30日,香港一家媒体在社论中呼吁称。

更多的香港人,则想起了前任中国香港特区特首董建华的夫人董赵洪娉,她在2003年非典时期到牛头角下邨探访时提醒长者注意个人卫生:“千祈千祈千祈,洗手洗手洗手(记住记住记住,洗手洗手洗手)。”

(文内邹欣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