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文/《财经》记者 蔡婷贻   编辑/郝洲  

2020年01月31日 07:48  

本文3955字,约6分钟

世卫组织最大的担忧是病毒传播到那些卫生体系相对脆弱以及那些应对准备不足的国家;疫情应对提升到“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世卫组织将能够扮演疫情和资源的整合平台。

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30日在日内瓦再度就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召开紧急会议后正式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一结果是由多名国际专家组成的“突发事件委员会”经过数小时的讨论后做出的评估。

“目前在中国之外已经发现了98起感染病例,分布在18个国家。在德国、日本、越南以及美国共出现了8起人传人的感染病例。目前在中国之外还未出现死亡病例。尽管这些数字与中国境内的感染病例数字相比较小,但我们也需要携手共同应对,以防止更广范围的传播。”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紧急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这一决定“不是因为正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在中国以外发生的”,谭德塞说。“我们最大的担忧是病毒传播到那些卫生体系相对脆弱以及那些应对准备不足的国家。”

谭德塞还再次强调了他对中国政府采取的防疫措施的肯定和赞赏。“中国在发现疫情、分离病毒毒株、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与世卫组织及其他国家分享这些信息这些方面的速度令人赞叹……在很多方面,中国树立了突发疫情应对措施的新标准,” 谭德塞说。因此,世卫组织“对中国政府控制疫情暴发的能力继续保有信心”。

根据世卫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疫情达到“严重、突然、不寻常和意外”的情形。具体疫情传播标准包括:是否通过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造成公共卫生威胁、以及是否需要国际上协调一致的反应。

1月23日,世卫组织开会决定暂不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突发事件委员会”的16名委员对疫情是否构成全球威胁的看法存在分歧,部分委员当时考虑到超过90%的案例都在中国,疫情属“中国公共紧急事件”而非“全球”,最后决定10天后(或更早)再评估。

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专家斯立德哈尔(Devi Sridhar )对《财经》记者指出,在世卫组织1月23日作出决定后,疫情升温迅速,“数据显示疫情未获得控制”,这是为什么“突发事件委员会”有重新考虑的必要,“过度反应好过反应不足”。

她解释,疫情应对提升到“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世卫组织将能够扮演疫情和资源的整合平台,改善目前各种虚假信息遍布的情形,因为新决定意味着“疫情非常严重,(世卫组织将确保)所有政府都有能力确诊感染案例、阻断传染……而疫苗的研发将需要一段时间。”

据世卫组织1月30的最新统计,新型冠状病毒已扩散至全球19个国家,全球共7834起确认感染病例。印度、菲律宾和芬兰在1月30日分别发现了本国首个感染病例,被感染者均有武汉的旅行史。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通常存在喉咙、鼻子和肺部的呼吸道病毒,不过新型病毒存在于肺部的比例高过喉咙和鼻子。WHO目前认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为1.4至2.5(即每个感染者可能传染1.4-2.5个人),重症率约为20%,致死率约为2.7%。 相比于SARS的15%左右的死亡率,新型冠状病毒的致死率低了很多。

疫情的蔓延已经迫使各国政府和组织采取行动。国际奥委会在1月29日也在声明中指出,正密切关注疫情是否将影响原定于今年7月24日至8月9日在东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

俄罗斯政府新任总理米舒斯京在1月30日的内阁会议后宣布紧急关闭中俄陆地边境25个口岸中的16个,以阻止可能的病毒蔓延。此外,俄罗斯外交部建议俄罗斯公民暂缓到中国境内旅游并停止对中国公民发放电子签证。俄罗斯目前还没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病例。

在世卫组织未做出决议前,已经有至少16家航空公司取消或缩减了往返中国的航班,包括加拿大、印度、首尔、澳大利亚、英国航空、坦桑尼亚、芬兰航空、瑞士航空、德国汉莎等。

国际防疫平台成立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SARS之后依国际健康规范(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建立的机制,2005年通过的《国际卫生条例》对196个成员国有法律约束力,世卫组织需确保会员国保有能诊断出感染者和隔离患者的“核心能力”,以及识别出无预警增加的严重呼吸道症状案例。

新机制将原本聚焦于隔离和边境控制的措施改为专注于控制源头。一旦将疫情列为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委员会每三个月重新评估一次疫情并确认是否仍属突发事件。目前仍在突发事件状态的是源自刚果(金)的埃博拉和 2014年的骨髓灰质症(小儿麻痹)。

2009年以来,世卫组织曾把五项传染病疫情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包括2009年的H1N1禽流感、2014年的骨髓灰质症(小儿麻痹)、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5-2016年的寨卡病毒和2018年8月在刚果(金)发生的埃博拉;其中对H1N1禽流感的反应被批评太快,2018年的埃博拉疫情反应被批评太慢,直到2019年刚果(金)境内死亡人数达到1405例,并且传播到邻国乌干达,世卫组织才在2019年7月17日将其列为突发事件。

世卫组织对疫情是否列为突发事件标准和决策机制受到质疑还不只在反应速度。同样是源自冠状病毒的2013年中东呼吸症候群,尽管传播到24个国家、造成超过500人死亡,世卫组织在经过10次会议后仍未将其列入。

世卫组织的突发事件委员会尽管主要由流行病学家和病毒学家组成,但决策时仍被认为受了政治影响。全球健康专家克里夫特(Charles Clift)早在2014年就指出,事实情况下,政治无法完全从世卫的技术工作中剥离, 他建议政治应该被降到最低,同时警告政治考量将“损害世卫组织身为健康标准维护者的权威和信誉。”

为进一步了解疫情的发展情况,谭德塞率世卫组织代表团于1月28日访问北京,获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对中国国内的防疫举措以及和其他成员国合作抗疫的作法表示赞扬。

代表团特别指出,因为中国的通知,德国官员得以及时对可能入境的感染者进行调查,该患者后来成为欧洲境内第一个人传人案例。

世卫代表团在访问北京后,随即组织专家团队准备派至中国协助疫情控制,同时组织新的抗疫物品供给平台。1月29日,世卫组织的疫情报告指出,已经和世界经济论坛成立一个跨公、私领域的资源整合平台 “The Pandemic Supply Chain Network (PSCN)”。该平台邀请超过30个私企或单位及10个跨国组织在1月29日召开数次电话会议,就防疫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评估,为接下来确保全球供给充足做准备,该评估报告将于2月5日完成。

全球抗疫下一步

传染病专家从模型分析结论推估新型冠状病毒在获得控制之前,被感染者数量可能达数万,具体数字尚无结论,但目前案例数肯定未达峰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主任的英格莱斯比(Tom Inglesby) 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全球一起协助中国确认所有感染案例,包括快速筛检、隔离、同时提供完善的治疗。全球社会“协助中国不只是因为是对的事,更是因为这将有助于防止全球扩散。”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在利用中国提供的病毒基因序列研发诊断试剂、疫苗以及可能的病毒抑制剂。

在治疗上,临床治疗冠状病毒的用药为治疗埃博拉的抗病毒药物雷姆昔韦(Remdesivir)以及用于治疗艾滋病的克立芝(Kaletra),但这两项药物的疗效都未获完全确认。根据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试图通过取得的病毒设计出一个训练病人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病毒的方案,类似的方法也曾经用在治疗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但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案最后未完成临床试验。

英格莱斯比进一步指出,全世界都应该为疫情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形作出预备方案。其中,他认为首要目标就是结合科学家和医药公司全力研发疫苗,数个研发计划同时推动,投入大量资金、压缩研发时间,一旦开发出来,安排疫苗能在多地或多国同时制造,最后由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分配给成员国。

尽管不少疫苗专家正抢时间研发疫苗,但是从开发、临床试验到量产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流行病防治创新联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宣布该中心的疫苗可能在16周内进行第一阶段人体临床试验;成都的三叶草生物制药也表示将在数周内准备好可供临床试验的疫苗。不过,诺华制药CEO万思瀚则指出,研发出可用疫苗将需要至少12个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彼得多哈提传染和免疫研究所在1月29日宣布成功在实验室复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接下来可以用于抗体测试。

研发疫苗和抗病毒抑制剂都存在未知数,病毒传播速度也依然未知,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科学家迫切地认为世卫组织应该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病毒和疫苗专家克莱默(Florian Krammer)对《财经》记者指出,全球共同应对防疫在当下至关重要,他相信在中国国内非常优秀的病毒学家的带领下,很快就能研发出疫苗,但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之前我们需要用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