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的经济之策:货币两降三提高,财政扩赤字减税费

温彬 李洪侠/文 编辑/袁满  

2020年01月31日 15:46  

本文2695字,约4分钟

货币政策应及时降准降息,并加快批准金融机构资本补充的申请。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率到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可提高至3万亿元左右。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称新冠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不断扩散,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防控力度持续加大,综合各方面信息看,一季度遏制疫情传播,二季度疫情结束的可能性较大。基于此,现就新冠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如下。

经济:对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影响最大

一是延长春节假期直接影响全年GDP的1%左右。全国性春节假期较往年延长三天,实际执行中,多数地区生产性企业都延长一周左右。2019年一季度GDP 21.3万亿元,按春节长假以外83天计算,每天为2500亿元左右,3至7天为7500亿元至18000亿元,即使扣除期间仍然存在的少量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第一产业生产活动二三月份开始、2020闰年增加一天等因素,预计一季度GDP整体也将较上年减少1万亿元左右。

二是服务业的滞后恢复影响全年GDP 1%左右。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娱乐、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2019年仅春节假期7天餐饮、旅游、电影等收入超过1.5万亿元,这些今年基本没有发生。而且,即使疫情传播得到控制,上述行业也难以迅速完全恢复,预计到二季度疫情彻底结束以后,相关行业产能才能充分释放。2019年一季度住宿餐饮和运输仓储等行业增加值1.36万亿元,综合考虑今年一季度疫情高峰期以外服务业仍有部分经济活动,但二季度服务业逐渐回升需要一个过程等,预计上半年服务业整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少于1万亿元。

三是疫情对物价、就业甚至出口也产生不小影响。受疫情影响,商品生产、运输、销售受阻,物价明显高于往年同期,一些地方出现恐惧型抢购、囤货,这一态势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难以根本改变。受企业开工推迟,部分交通通道关闭等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工返程滞后,后期就业形势还要看疫情演变和企业恢复生产情况,就业和居民收入都受影响。我国进出口企业复工推迟,加上部分国家暂停运输航线等,出口也将受到不利影响。当然也要看到,卫生、医疗、健康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等行业,生产经营的时间、数量、销量都明显增加。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少,网络化、数字化程度较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疫情结束后,逆周期政策力度加大有利于经济回升。虽然,有观点认为疫情对经济影响很小,但我们认为,要坚持底线思维,尽可能把困难估计的严重一些,统筹考虑政策的需要和可能,以做好充足准备。

金融:融资需求和偿债能力下降

一是融资需求下降。在疫情严重地区,很多企业不得不停工或推迟开工。其中,需要现场作业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的生产型和服务性企业影响最大。

由于疫情前景仍不明朗,物资运输、人员返岗等开工条件不佳,特别是对劳动关系相对松散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开工将普遍明显推迟。企业缺乏现金流和投资回报,影响其融资的需求、意愿和预期。

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大打折扣,同样影响居民的融资需求。2019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53万亿元,较上年新增16.8万亿元,按照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25%—30%、新增占35%计算,一季度民营企业贷款新增量约为1.5万亿元。即使考虑到少数民营企业仍在营业和融资,以及国有企业弥补民营企业的融资缺口,预计一季度贷款需求也将减少5000亿元左右。

二是偿债能力下降。很多企业无法开工经营,没有现金流,但仍要负担租金、利息、工资、五险一金、库存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有些企业即使开工,也可能面临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投资收益下降。这些都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

另外,疫情的持续可能会加剧资本市场的下跌,银行存量贷款中,股票质押类贷款违约风险上升,前期发债融资的企业的违约风险提高,资金链的断裂,可能向银行系统传导。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银行经营效益可能回落,不良贷款率有可能在短期内快速上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少数领域融资需求上升。应该看到,当前形势下,也存在着一些融资需求大幅增加的机会。最为突出的就是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健康、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领域,以及为防控疫情而产生的居家办公、网络娱乐、5G、智能科技等科技创新领域,融资需求都可能迎来快速增长期,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场主体的行为变化,及时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配置更多资金。

政策:影响和建议

一是宏观政策适度调整。密切跟踪监测新冠疫情影响,必要时适度调低GDP年度预期增长目标。一季度宏观调控政策要以防疫情为重点。疫情过后要适度加大调控政策的宽松力度,尽可能减小疫情对经济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是货币政策要实现“两降三提高”。两降,即根据疫情的发展和经济的需要,及时引导LPR降息、实施降准,同时灵活运用MLF、SLF等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应对疫情专项流动性支持工具,最终降低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三提高,即,加快批准金融机构资本补充的申请,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疫情严重地区企业的能力;加强银行、政府、企业多方信息对接,建议监管部门协调疫情严重地区的政府部门,最大程度与相关金融机构实现各方面涉企信息的共享,提高银行远程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必要时由地方政府确定防控疫情重点企业白名单,并由地方政府给予信用背书,由金融机构,给予低息信用贷款等创新金融支持;建议监管机构加快完善不良贷款的认定和处置办法,尽快出台适用全行业的贷款尽职免责指引,切实提高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形成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的环境氛围。

三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精准。建议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减免税费。建议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在“两会”上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率到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可提高至3万亿元左右。建议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疫情结束后,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等规模大、风险低、收入稳的项目,要更多向疫情防控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倾斜;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过程中,适当给予减税等政策优惠,通过政府、银行和企业多方协作,合力激发放大银行资金的杠杆作用。

四是完善金融科技。新冠疫情发生后,科技发展程度越高的行业受到冲击越小。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探索金融科技的运用,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获取完整、快速加工涉及企业、居民的社会信用信息,最终建立能够抵御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的金融运行环境和体系。

温彬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