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国寿领跌保险股,业界预期先抑后扬

文/《财经》记者 俞燕 编辑/袁满  

2020年02月03日 19:41  

本文3633字,约5分钟

2月3日保险股A股与H股表现相对背离,与香港股市在春节后开盘较早有关,市场对于疫情的影响经过了数日消化。目前香港股市已出现技术性超跌状态,其走势或可作为A股前兆

2月3日是中国春节后金融机构的开工日,也是沪深股市“鼠年”首个开市日。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影响,A股开市下跌在市场预期中。当天五只保险A股全线飘绿,H股却走出截然相反的行情。市场预期,疫情对保险业的影响,后续亦将在业务层面逐渐显现。

2月3日,A股创纪录跌势开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保”,601319.SH,1339.HK)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两只“国字头”保险股便报以跌停之势,其后短暂打开跌停板后,中国人保很快再度回到跌停状态,中国人寿则以接近跌停板的9.52%报收。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保险”,601336.SH,1336.HK)以9.19%跌幅紧随其后。相对而言,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太保”,601601.SH,2601.HK)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相对抗跌,跌幅分别为8.76%和6.92%。

不过,与保险股A股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H股。除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2328.HK)H股依然为跌势之外,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皆呈上涨态势。此外,只在H股上市的众安保险(6060.HK)、中国再保险集团(1508.HK)、中国太平保险集团(0966.HK)和友邦保险(1299.HK)皆飘红。

WIND数据显示,当天A股保险板块跌幅为7.38%,逊于银行板块跌6.57%的表现。

多位保险业人士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之下,首日开盘大盘下降原在预期之中,作为金融服务业,疫情对于保险业尤其是需要人与人当面营销的寿险业影响亦比较显著,保险股的下降亦在情理之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疫情亦会引发公众对于健康和保险保障的重视。比如,“非典”结束后保险业的发展,亦证实了社会事件的刺激对于保险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行作用。由此来看,疫情对于保险业的影响将出现先抑后扬之势。

2月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金融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一定风险因素冲击下产生波动是正常的,也符合金融规律。但这种影响一定是短期的、暂时的。

A、H股表现各异

2月3日A股开盘后,上证指数下挫250点,跌幅达8.73%,创下近23年来纪录。

大势之下,保险股亦未能幸免。不过就个股友而言,各有不同的表现。

以中国人保为例,其开盘后迅速跌停,但在10时左右一度打开跌停板,约在半小时的小幅震荡之后,重回跌停板,直至后市收盘。最终报收6.53元,跌幅达10.06%。

开盘即跌停的中国人寿,亦在2月3日上午10点左右打开跌停板,仅十几分钟后被重新打回跌停板,直至后市收盘前几分钟,才勉强打开跌停板,以9.52%跌幅报收。

新华保险当日走势则颇为曲折,当天10点左右亦出现一小波拉升之势,后市收盘前一度趋于跌停,最近以43.58元报收,跌幅9.19%。

相对而言,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跌幅相对小一些,分别以6.92%和8.76%的跌幅报收。不过,中国太保盘中亦一度触及跌停板。

与A股相比, H股保险股的表现则相对比较好。除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人保财险H股依然下跌,众安保险、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太平和友邦保险皆呈上涨之势。

鼠年春节后,1月29日香港股市首度开盘,便走出一波股指急挫的跌势,次日失守27000点关口。

从2月3日的股价表现和五日股价均线来看,中国平安H股依然未止跌企稳。当日下跌1.24%,收于87.6港元。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则分别以0.74%和0.24%略跌报收。

A股和H股股价走势的背离,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A+H股的溢价率。智通财险数据显示,今日中国平安的AH股溢价率位居最末,为-1.87%,偏离值为-3.99%。而在上一个交易日,中国平安的偏离值为1.16%。

有业内人士指出,2月3日保险股A股与H股表现相对比较背离,与香港股市开盘较早有关,市场对于疫情的影响已经过了数日的释放和消化。目前香港股市已出现技术性超跌状态,未来一周将是港股的关键窗口期。

1月30日摩根大通曾发布报告,将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调整为“增持”。数据显示,北上资金今日净流入181.89亿元。沪股通方面,中国平安获净买入23.25亿元。

在包括保险股在内的三千股大跌之下,作为资本市场主力军的保险公司,已开始进场扫货。据了解,一些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已得到2月3日不能净卖出的指令,开始抄底操作。

行业影响先抑后扬?

作为时时要与客户打交道的金融服务业,保险业受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重视面对面展业的寿险业务。

发生于17年前的“非典”疫情,曾对寿险业营销造成重击。彼时,寿险业约有八成业务来自个险渠道。疫情发生之时,正值保险业一向重视的“开门红”阶段。但受疫情影响,当时很多保险公司取消或推迟了促销活动或招聘会,而保险代理人亦很难对客户进行当面营销,展业和增员都受到很大影响。

不过,“非典”激发了公众风险意识的提升,“非典”结束后健康险迎来井喷式发展。

相对来说,“非典”时财险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非典”发生2003 年,财险业务全年增速11.7%,与上年同期水平差异不大。

17年之后,当国内再遭疫情袭击,保险业是否仍会再遭重创?华创证券研究员洪锦屏报告指出,“非典”的疫情感染人数当时主要集中于广东、香港和北京,对全国全行业的保费业务的影响不大。但新冠肺炎的疫区比较分散,目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皆有波及,对于个险渠道的影响预计将会超过“非典”。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是否亦会出现“非典”后健康险高增长的局面?洪锦屏报告认为,恐怕难现当年的势头。据了解,彼时众多保险公司推出了专门针对“非典”的健康险产品,加之公众对于健康险的需求受疫情影响有显著提升,促成了健康险的高增长。而在目前的行业和监管环境下,保险公司大量推出专属健康险的可能性较小。

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随着医疗费用负担加大,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扶持,公众的健康意识与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健康险尤其是大额医疗险一直呈高增长之势,亦反映了这些变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高基数的健康险之下,再进一步有更显著的增长,并也不容易。而且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已出现赔付率的增长高于保费的增长,再搏高增长恐怕难以为继。

亦有寿险业人士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兜底,实行特殊报销政策,目前全行业实现赔付的案例并不算多,从赔付所能实现的“雪中送炭”的社会效应上来看,并不太显著。

在疫情发生初期,国家兜底政策出台之前,一些保险代理人借疫情大力营销保险。其后,监管部门很快敲警钟,要求不得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

2月3日,银保监会财险监管部下发文件,亦同时要求财险业得借疫情渲染炒作保险产品,不得销售吸引眼球的噱头类保险产品,不得销售没有精算定价基础的单病种产品。

一位财险业人士表示,整体来说,疫情对财险业影响较小,在疫情期间人们大多闭门不出,用车量大为减少,车险赔付率亦将随之下降。对于以车险为主的财险业来说,受到的冲击相对较轻。据了解,从目前诸保险公司披露的情况来看,与新冠财险相关的财险赔付业务主要是航意险,与彼时“非典”时期颇为相似。

多位保险业人士指出,与17年前“非典”时网络化生活尚不普遍的情形相比,如今在金融科技大潮之下,互联网保险或许可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洪锦屏报告指出,在传统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互联网渠道将赢得弯道机会。目前一些短期险种和互联网的融合已形成较好的运营模式,百万医疗险便是其中的例子,假以时日,互联网渠道能以较好的方式与传统长期保险进行融合,“保险业的各方面的格局或将颠覆”。

新冠疫情使得春节假期延长,保险公司员工开始体验SOHO族在家办公模式。待疫情结束后,这种在家网络办公的体验,能否催生出互联网技术在保险业的新应用,打破目前的互联网应用思维,甚至诞生新的保险业态?据了解,一些保险业人士已开始相关探讨。未来,或许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