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复苏延迟,但不会缺席

文/邢自强 编辑/陆玲  

2020年02月10日 16:26  

本文2067字,约3分钟

与2003年非典爆发相比,本次疫情的公共卫生应对举措更快更强,因此初期经济受影响较大,但随后的2季度和下半年可能复苏

鼠年伊始,春节假期出人意料漫长,此间心情却异乎寻常复杂。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冲击了经济工商活动,最为悲痛的则是其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威胁,难以估量。我们为病患者祈福,期盼疫情能尽快受控。

回到经济影响,笔者在去年11月开始做出的全球和中国经济小周期温和复苏的走势判断,目前看来因为疫情可能有所延迟。但从中期而言,基于传染病对经济冲击的历史经验,本次防控举措的特点,中国逆周期政策的潜在空间,以及全球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本轮经济温和复苏的轨迹只是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从短期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高峰何时过去,以及全球产业链受波及的程度如何,可关注:1. 全国其他地区新增感染案例的趋势(最近一周似乎有企稳的迹象);2. 各地行政部门和企业如何实施复工与防疫并举的进度;3. 每日的电煤使用量(可反映工业部门的产能逐步恢复程度)。

截至目前,这场病疫对1季度经济造成的已知影响估计可能在1.5个百分点左右,对全年的影响,则将视乎疫情持续长短。但与03年非典爆发相比,本次的公共卫生应对举措比更迅速,采取的防疫措施力度更强,因此尽管初期经济所受的冲击较大,但随后的2季度、下半年复苏依然有希望。短期来看,疫情冲击之下,未来数月发布的经济指标会显著走弱,但拨云见日,基本面的一些因素并未改变,包括:

首先,全球经济正稳步回升的基本面环境。从2019年4季度开始,各种前瞻性指标都显示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特别在制造业和外贸部门,以全球加权平均PMI为例,已经逐步回升到荣枯线50%,主要源于贸易摩擦的缓和叠加上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主要国家央行已将政策利率下调至比2016年前还低的水平,发达经济体也采取了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此外贸易摩擦缓解也有助于企业信心恢复。这些动力因素虽然受到了疫情挑战,但并未发生逆转。

第二,中国在本轮疫情之前,自身工业部门去库存较为彻底,工业品的库存变动水平处于三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是2016年5月以来的去库存周期导致的,特别是贸易摩擦之后,多数制造业行业加快了降低库存的进度。历史上,一般库存周期是两年半到三年多,本轮库存已经调整到了周期低谷水平,倘若外部环境不恶化,企业重新进入再库存阶段的可能性较高。

第三,当前经济主要变量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占GDP的比例为45%,与2003年的占比相仿(当时占48%);出行旅游住宿等占GDP的1/6,也与2003年非典之前相仿,并不符合“当前消费和服务占比远大于2003年,因此冲击要大得多”这种猜测(这种说法忽视了中国外贸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峰是从2003年之后进一步大举起飞的)。此外,如今的有利因素之一是线上消费,网购从2003年的几乎不存在,蓬勃发展到今天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接近1/5,可能有助于部分抵消疫情对于实体消费的冲击。

最后,历史规律显示,传染病对于经济的冲击都是暂时的。且本次的公共卫生应对举措比2003年更迅猛,采取的防疫措施力度更强,尽管初期疫情可能对经济的影响大,但一旦疫情稳定下来受控,被延迟的需求依然会有复苏,尤其是在工业生产和出口外贸领域,目前处于生产停滞,需求方靠库存消化的阶段,但一旦疫情受控有序复工,补回短期缺口相对较易,因为这些生产性行业有通过提升产能利用率和加班加点,来实现较快的复苏增长,实现补库存、满足积压订单的能力。

但一些短期损失难以被下半年的复苏所完全弥补,尤其在消费和服务行业,鉴于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等约束,反弹力度可能难以完全对冲掉此前的损失,相关行业的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较大。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也需要辅以援手,包括首先在货币和信贷领域,可进一步降低LPR利率,定向准备金率下调,鼓励信贷扶持市场信心;其次可以在财政和税收为消费和服务相关行业减税降费、增加财政赤字、包括专项债,扩大公共开支。

以上是对2020年的小周期复苏会被延迟,但不会缺席的判断。长期而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动力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根本性变化。长期增长取决于三个原动力: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这三个层面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人口红利减退甚至逆转;全球化的红利变成了逆全球化甚至脱钩;过去的城市化模式也面临医疗、教育、房价等挑战。

但我们认为,中国也能通过吸取疫情暴露出来的经验教训,深化改革,来缓解这些挑战和风险,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路径就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来实现深度城市化,在挖掘内部人口转移向发达城市群的潜力,实现集聚效应的同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同时通过加大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持对科技产业链的吸引力,避免科技脱钩,最后通过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吸引外资流入,弥补储蓄率的下降。这也是笔者去年的研究报告《城市化2.0》的主要侧重点,疫情之后,依然不改变这些长期判断。

疫情对经济工商活动的影响,尚可测算,其对患难的人们和亲友带来的悲痛,则永难估量。我们期盼疫情能尽快受控,且跨越疫情的冲击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来使城市化2.0阶段能坚实的推动实现老百姓更美好的生活。(作者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