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如何抗疫渡难关?VC支招:止血、造血、输血

文/《财经》记者 杨秀红  编辑/陆玲  

2020年02月13日 18:40  

本文5065字,约7分钟

“企业要想活下去,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管理好现金流。如果现金流枯竭,企业很难摆脱倒闭的命运。”

2020年的春节,对于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创始人杨守彬而言,是一个异常忙碌的假期。

庚子鼠年,疫情肆虐。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们不顾安危奋战在一线,努力帮助数以万计的病患逃离生死之困。

杨守彬和他的团队,则奋战在另一个战场上。他们紧急和公司投资的数十家企业沟通,商讨如何应对这次罕见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协助个别企业破解经营上的生死之局。

“我们投资的一家商旅企业,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国际国内航班停飞,已为客户无条件退了几十万张机票。仅春节一个假期,这家企业的业务退款已达6-7亿元。”2月12日晚,杨守彬对《财经》记者称。目前,他领衔的春光里产业资本,已累计投出12亿元,管理基金规模达30亿元。

根据他们团队近期的分析统计以及和被投企业的沟通,杨守彬认为,这场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有三个层面:如可能有90%的企业会因疫情而面临经营压力;约10%的企业会因为疫情带来业务的逆势增长;局部企业可能会面临生死危机等。

2月12日,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创投委”)发布了一份疫情对创投机构和其投资企业影响的调研报告。

中国创投委对近200家创投机构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近90%的调研对象认为此次疫情对创投行业影响很大或有一定影响。超过95%的调研对象表示此次疫情对已投项目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比23.35%;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比61.93%。此外,超过70%的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人认为疫情将对“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严重影响或较大影响。

从受疫情冲击行业来看,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主要有四大行业,包括消费产品和服务业,特别是线下消费零售餐饮和服务行业;物流与交通运输;文化及娱乐传媒,特别是影视行业;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行业。

“企业要想活下去,当前最关键的是要管理好现金流。如果现金流枯竭,企业很难摆脱倒闭的命运。”杨守彬认为:“管理现金流,需要从止血、造血、输血三方面着手。”

此前,国内餐饮业知名品牌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曾表示,公司经营告急,春节损失七八亿,员工工资每月支出超1.5亿,靠贷款资金撑不过3个月。很多中小企业亦表示,靠现有资金很难支撑3个月。

一项对于延期开工的调查结果则更显严峻。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牵头推出的《企业开工力调查·报告》显示,疫情导致企业延迟开工,约96%的企业难以承受两个月以上的延期。其中,约67.7%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最多能承受两周以内的延期,能够承受2周-1个月延期开工的企业约占五分之一,能够承受1个月以上延期开工的企业为7.1%,能够承受2个月以上延期的企业仅占1.7%。

关于止血和造血,杨守彬为其投资的企业提供了多项建议,比如砍掉资金流消耗过多的业务、和员工协商缓发薪酬和降低薪酬,相关差价公司用对应期权来补偿,以此让员工与公司共克时艰等。

对于输血,他认为目前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的扶持措施“远水难解近渴”,很多措施难以实际落地。他期待政府出台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如将缓交社保落到实处;并建议一些有能力的城市成立专项扶持基金,为中小企业输血;同时,他建议监管层督促银行建立绿色通道,比如网上信贷等快速贷款方式,让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能更快获得资金。

“疫情结束后,我们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他认为:“能够在经济寒冬和罕见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活下来的企业,肯定更具投资价值。”

“灾难并不必然催生伟大企业,但有的企业会因灾难而伟大。”杨守彬称。

以下为杨守彬的自述,《财经》记者进行了整理删减。

部分企业损失惨重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居家在线办公,2月10日是国家规定的名义开工日,据我们和被投企业沟通,约有80%的企业采用居家在线办公,尤其是一些员工数量比较多的公司,因为担心疫情传染等影响,都选择在线办公。只有极个别企业开始线下办公,比如和疫情密切相关的企业,其中我们投资的一家商旅企业,需要为客户退票,一直在忙于工作。

这家企业也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受到国内国际很多航班停运的影响,目前这家公司退票数量已经达到十几万张,直接业务损失达到6-7亿元。

根据我们团队近期的分析统计以及和被投企业的沟通,我认为,这场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从整体来看,这场疫情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广泛的。可能有90%的企业会因疫情而面临经营压力,剩下的10%的企业,会因为疫情带来业务上的逆势增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智能化数字化的企业,疫情令其线上业务迎来大爆发。

第二层面,对于春光里资本的被投企业而言,其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公司投资重点集中于互联网新经济产业。这次受影响特别大的企业主要是完全线下场景模式的企业,比如一些传统的消费类企业等,我们对这类企业投资相对较小。

第三层面,对于局部企业而言,疫情可能给其带来巨大危机,其面临的业务损失可能相当惨重。

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局部受影响比较大的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纯线下场景的企业,因为疫情带来业务的巨大停滞;第二类是国家禁止开业的,比如一些度假公寓,我们春光系企业中有一家度假公寓类公司,有几十万间房间无法出租出去,损失还是相当惨重的;第三类是现金流极不充足的,依靠现金流来运转的,比如餐饮类公司,在供应链上的一些企业,比如近期报道的北京奔驰要求天津的供应商复工等,还有需要大量资金进行采购的企业等。

为了帮助这些企业要渡过难关,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有一家线下餐饮企业,他们的直营店有四五十家都无法正常开业,我们建议其将业务更多的转移到线上,当然在现有疫情下,这一过程只是在引导和培养更多客户流量,但是这一转型,有望帮助企业再造流程,提升效率,为疫情过后的业务提升打好基础。

对于因不可抗力导致大量退票的商旅公司,我们建议其和航空公司商谈,毕竟机票最终没有被消费,需要航空公司和商旅公司一起共担机票退票的损失。同时,这家企业此前引进了供应链金融,也可以帮助其化解一部分风险。

对于国家规定不能开业的度假公寓,每天有几百万元的损失,全球十几万间公寓无法出租。这家公司可能会和出租者商谈能否减免部分房租。这家公司体量比较大,在业内还是有比较好的声誉的,利益链条上的各方都不希望其倒下。实际上,相对于此,那些规模更小的企业可能会更快倒闭。

生死系于现金流

企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很多企业可能在1-2月内资金不能周转,就可能休克。等到企业休克或者没有生命体征再去想办法补救,将无力回天。

现金流如同一个企业的血液,在当前疫情下,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依靠自身造血还是靠外部输血活下去?我认为,维持现金流,需要止血、造血和输血三步。在这方面,我们也为被投企业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止血即是截流,现金为王。不过止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合情合理合法地活下去,比如不能随意裁员,降低员工薪酬等。

至于止血的措施,一是企业可考虑是否能够砍掉现金流消耗比较大的业务;企业还可以协调上下游,将应付款项改为延期付款等。第三类是否能和员工商量薪酬缓发薪酬,降低薪酬,和员工协商,做出补偿方案,比如缓发的计划,如果为了保证现金流,降薪,用公司期权来补偿,对公司共克时艰的激励。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短期内降低经营的现金流成本。

就造血而言,每个企业不一样,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寻找创收条件,比如线下转到线上,开发线上服务,目前已经两三家企业业绩因此反而变好。

为了共克时艰,我们近期还发起成立了一个春光战“疫”共同体,让被投企业、春光系企业和春光里的合作单位之间有效对接资源与技术,互帮互助,在疫情期间也能促进业务增长。比如一些做线上业务的公司可以帮餐饮企业开发线上业务,做直播的公司可以帮助其他企业在直播平台做业务推广等。

输血的方式主要有政府和银行的扶持等。除了这些方式,还有一种方式,从融资的角度来做,向原股东和投资人继续融资。比如一些企业还处于烧钱的阶段,需要依靠融资支撑的公司,这些企业还没到真正产生效益的时候,可以考虑降低估值等来进行融资。同时还可以实行股转债,如果最终企业经营失败,可以将投资人的股权转为债权,公司经营者合力承担这部分债权。

建议成立疫情专项基金

目前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不过有些政策“远水难解近渴”。

政策的制定者,对企业实际痛点的需求了解不够,这可能导致制定政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普惠性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在政策的准确性上,目前的银行放贷本身有很多条框,对于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政府或者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详细的放贷条件。

政策的及时性也有待提高,很多企业急等资金周转,但是目前的贷款流程偏长。,很多企业

此外,政策的普惠性不够,往往一些和政府对接比较多的企业能更快得到贷款,而对接不多的企业则难以获得资金。

针对这些不足,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层参考。

一是设立快速申请贷款的端口,比如集中几家大的银行,针对疫情中的企业,形成一个约定贷款利率,建立在线的审批机制,满足哪些具体条件,企业可以获得贷款,这样整个贷款流程才能更快更及时。现在的状况是,政策对银行没有约束,依靠银行自觉,哪个银行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不做。

二是将社保的缓交和免交结合,并让政策真正落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社保缓交政策,实际上应该将缓交和免交结合,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让企业免交2-3个月社保,以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资金关。不要等到企业没有生命体征了,再进行挽救。

三是建立有能力的城市成立疫情专项基金,这部分资金来自政府的引导基金,有的城市有一两百亿元的基金,可以暂时拿出10-20亿元,用于特定扶持。政府可以遴选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定向的救助、投资。

未来三类投资机构能生存

这场疫情的影响显然是非常广泛的,无论对创投机构而言,还是对一般企业而言。不过,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一些机遇正在向我们走来。

事实上,创投企业寒冬在这场疫情之前早已到来,目前已经从“钱荒”转变到了“钱空”的状态。

根据我的判断,未来只有三类投资机构能生存,第一类是已经处于头部的投资机构,他们处于强者恒强阶段;第二类是狙击手型的投资机构,对企业投资瞄得特别准;第三类是生态链式的创投机构,这也是春光里在遵循的模式。

投资机构在国内大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生态链式的创投模式,在抵御寒冬的能力上也会更强一些,这一模式除了帮助投资人进行产业落地,赚取投资回报以外,还可以为其提供其他生态链上的服务。

跳出传统的投资机构来看,目前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公司是腾讯,腾讯依靠自身的生态链,在过去几年,投资了110多家独角兽公司,其中有70几家公司上市。它依靠生态赋能企业,获取了超额回报。还有阿里、小米等都在采用这一模式。我们虽然无法和这些行业巨头相比,但是我们认为,遵循生态链的模式,才能让自身有更好的发展。

至于未来的投资方向,短期的疫情不会对我们的投资逻辑带来重大影响。我们未来会继续重仓智能新经济,这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未来还需加大这个方向的投资力度。

根据我们的判断,未来的企业分为三类:一是人工智能企业,;二是智能+企业,如智能+消费,智能+文旅等,让智能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三是被智能淘汰的企业。

2003年的非典催生国内电子商务的崛起,这一轮疫情则有可能加速产业向移动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的升级。

从微观上看,这次疫情对未来的创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催生众多智能化平台、加速众包合伙人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趋势是反大公司化,被平台赋能的个体的合伙人会越来越多;同时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伙模式会增强,比如在这次疫情中,一些快递公司招募了很多餐饮公司的员工,帮助其理货等;还有一种模式是内部裂变式创业,一家几百人的公司裂变为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自负盈亏,这样的模式既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令企业将风险化解到各个事业部身上,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如果把疫情看做一场灾难的话,并不必然产生伟大企业,不过,我们也不能排除,可能有企业因为灾难而伟大。

在此次疫情结束后,我们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投资要判断波峰和波谷,疫情令一些企业跌到波谷,其估值更具潜力。同时,我们相信,能够在经济寒冬和罕见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活下来的企业,肯定更具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