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除即发的“云金融”时代

刘伟光/文 袁满/编辑  

2020年03月02日 20:15  

本文8475字,约12分钟

“云金融”平台不是特指一朵物理的云,而是金融机构、云和智能技术的多层次连接和结合。“云金融”时代将驱动金融行业在云上构建数字化世界,以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开年就带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大大的意外,也必将带给社会更多深远的影响。纵观历史长河,一次重大灾难也会带来社会文明的裂变。

这次大规模疫情终将结束,也必然会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带来影响。比如个人和家庭思维方式的转变;数字化连接手段的渗透,企业抗击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社会营商环境的改变,行业和领域对于数字化能力和线上服务能力的提升,各种服务场景中流程的优化……

可以预见,疫情催生的高速发展行业如在线教育、云办公只是一个典型现象,真正蓬勃而生的将是全方位云经济时代。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动力,将来自云计算、智能技术、5G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互相结合、反应、发酵,这些将完全打破固有的思维惯性。在金融领域,我们已经看到,一个金融和云深度结合的全新“云金融”时代的将提前来临。

疫情带来的数字生存思考

今年的疫情传播及覆盖远远超过17年前那个“非典”的春天。利用更强大的实时在线技术,我们每天可以看到新冠疫情的动态分布,这与当年通过电视、短信和电话追踪疫情,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所有地区实时信息统计分析、疫情地图、AI赋能的图片分析诊断和超算基因测序、14天隔离期的智能社区监控、各地各种类型的“码”上生活,全都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撑。

云智能的力量在本次抗“疫”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更是立刻成为很多企业级一把手一声令下的大战略。

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仍然是命门和血脉,连接并为所有行业和普通人群提供资金资源。特殊时期,行业的暂时衰退、中小微企业的危机,都对数字金融服务有很高的渴求;同时很多个人和家庭对于健康险的新增需求,也推动了疫情期间远程保险服务的激增——这些现象可能不只是暂时的,或将成为金融行业快速演进的催化剂。

解读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措施,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推动金融机构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适当减免小微企业贷款利息,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等。

今天中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但是全国银行授信企业加在一起不到250万家,只占4000多万家注册企业的6%。银行如何用更丰富的数字化手段连接和服务这个庞大群体?

从政府指导来看,疫情将成为中小微金融服务一个新里程碑。但一定需要依靠突破性的技术手段,才能建立完整的服务链路。 

这对于金融业务线上化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那些以传统对公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压力;另一方面,长期耕耘零售业务、线上业务的金融机构,数据运营能力普遍比较强,风险分散,具备相对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其业务线上化和数据运营能力,将成为金融机构的数字免疫力。

2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疫情以来,各商业银行线上业务流量迅速攀升。除了原有业务的集纳,还帮助了新业务的开拓。而且许多银行迅速整和资源,开拓了各项增值服务,多家手机银行上线抗击疫情专属服务区,这些现象都充分证明线上金融业务将从互金时代直接跃迁到全面线上化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化应用。

保险业也面临与客户连接方式的改变,同时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保险企业的经营模式将向类零售业和互联网加速转型,随之而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实际运用大幅度提速,将提升承保、核保、理赔等核心流程的效率,也将带来风险管控的质变。不仅如此,基金、信托、金融交易,都将加速和互联网融合,提升数据运营能力,从而形成每个金融细分领域的“金融智能”。

对金融行业整体来说,疫情带来的最重要改变,就是构建组织管理实时在线能力,让远程办公和协同办公成为标配。也就是,在极端情况下,无缝切换到另外一个数字世界中去的能力。

云金融平台的定位和四大能力

疫情带给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将很快转化成社会进步的动能。经济环境的内外动因,将直接带来金融行业以及金融生态进化的加速,呼之欲出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云金融”时代。

今天“云计算”的含义早已不是IaaS+PaaS+SaaS这些枯燥的IT名词,而是迭代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数字化能力。因此云金融不是单纯指金融机构系统搬到公有云,而是重在强调金融机构将利用云的能力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和客户建立基于全生产资源、全生产链路数字化的紧密连接和协同。同时将各种资源数字化,形成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优化、计算、分析、连接和运营。云金融大平台上的资源将被定义为:人和组织、物、数据、生态、资产、技术资源等。以银行为例,云金融平台上的银行,相当于一家经营范围扩大的数字化分行,其内涵将远远超越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即便单纯从IT角度分析,云计算,以其快速部署、弹性敏捷、简单运维、安全可靠的特性,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次疫情中,很多机构的自有数据中心都由于外部服务中断、运行人员隔离、突发紧急响应等问题而陷入困境,而以云战略布局的机构和企业,无一不从容应对挑战,云计算的优势被进一步凸显。例如:某金融机构大量外包人员无法复工入场,又急需进行应用开发,在云上进行快速开发测试环境搭建,仅2天时间就实现了“远程开发团队复工”,完成了疫情期间金融产品的快速投放。随着各种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的升级,那些今天被认为不可逾越的监管壁垒,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最终都将被新技术所解决。

云和智能的技术是支撑力和连接器,云、智能技术与金融行业结合所产生的新的化学反应,已毋庸置疑。

云金融模式不仅是指对现有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还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在线、组织在线、业务在线、产品在线、流程在线的内部协同能力;用云和智能的方式与金融生态对接,与中小微企业群体连接,实现生态在线、圈子在线的外部协同能力。云金融时代构建的是内部管理在线和业务在线的能力,同时生态连接的能力、外部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只有内外能力之上才能实现数字化抗风险能力同时扩展经营的深度。云金融时代的核心思想就是:连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云金融平台有四个核心特征:

第一:组织在线、管理在线能力。所有的金融机构本身也是一家企业,疫情中催化的云教育和线上教育领域已经证明了信息化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所有企业需要的都是实时在线、实时切换为数字化组织的能力:远程办公、线上视频会议即刻唤起;在线打卡、培训和考试随时进行。业务在线的重要前提就是组织数字化和在线化,基于云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与企业组织的高度融合将是云金融平台上的第一个重要能力集。在信息化时代搭建起来的、基于企业内网的办公系统,在疫情面前几乎毫无用处。信息化已无法与云的数字化能力、在线能力相提并论,它不仅体现在内外部快速拉起组织在线的能力,还考虑金融社交的安全性。比如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大量外包人员的管理,在疫情期间都出现了危机。因此,有扩展能力、安全的线上协同是完成内外沟通协同的充要条件。

第二:业务的线上化能力。今天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已经不完全等同于业务线上化,建立完全开放的金融生态联盟才是未来业务线上化的重要标志。金融机构业务能力模块化解耦,前置分布到各种外部的交易场景中,扩大交易场景和交易量,而不是只聚焦在金融机构自营的阵地。同时必须建立与外部场景生态方的长效连接和安全的数据交换,开放金融生态可能带来的业务爆炸,需要以业务和技术弹性伸缩能力为基础,而且和外部生态的合作,需要很多数据联合计算,同样依赖于新的智能技术实现。

第三:产业金融服务能力。疫情中抗风险能力最差的无外乎中小微企业,这个庞大的群体已经意识到数字能力的就绪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都已经在开始准备资产的数字化和业务的线上化,这会给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服务小微的业务带来利好变化,便于金融科技手段的大规模推广。在产业和银行之间架一座数字化的桥梁,让银行成为中小微企业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兼金融服务供应商。从2019年下半年我们看到更多依托于当地资源的地方性银行和农信,都已经开始尝试推动产业金融云的建设,从地方的智慧校园教育到智慧蔬菜市场,更多的尝试正在进行,通过银行给这些客户提供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建立和客户的长效连接,从而能够给客户提供360度的金融理财资管和融资贷款服务。可以想象2020年的春夏之交,随着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两个群体各自的变化,更多Fintech技术和云服务将被大量采用,产业金融必将大规模的发展。

第四:敏捷IT能力,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服务器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应用服务,能够最大化的提升企业的计算存储能力,技术资源的弹性伸缩,同时提高性价比。而金融机构在云计算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一直处在观望和局部尝试的阶段,但是今天云计算本身发生了变化,所有的金融科技(Fintech)技术都依赖于云的力量,所有的金融科技智能技术和云平台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疫情当中,某些银行希望能在公有云平台上尝试开发测试,也有银行要求在公有云上开启云桌面,这些今天看来暂时性的需求,最终将变成业务的常态。

从长期看。更多金融机构将与云和智能技术产生连接,即使不是核心系统上公有云,也会逐步将开发测试、容灾备份以及需要弹性能力的业务搬到云端,此外,云平台强大的网络能力也将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带来便利条件,因此金融机构和云智能的连接速度将大大提高。

云金融的资源与生态整合

 “云金融”这个大平台承载的是内外协同管理和外部生态连接,建立起传统IT技术平台和云技术的链接,还要整合各种“云金融”平台定义的“资源”,从而开创独特的“云金融”时代,它需要的组织整合“资源”和资源“云化”分解如下:

 

1. 人与组织的云化

在“云金融”时代,人和组织也是一种资源。资源的高效组织与协同能力,是新一代“云”的核心生产力。人与人的直接沟通,构成了组织的协作,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单元。组织内人与人的沟通频度、深度、便捷性与效率,决定了组织内连接的强度,决定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组织之间的协作构成了生产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转。

特殊的时期,远程会议、远程办公、远程协作、远程开发运维就是一个组织内的在线连接方式。这些协作的能力,决定了组织的生产力水平。未来,沟通在线、组织在线、协同在线、业务在线的“四在线”将从疫情标准变成未来的基础能力。

通过无时无刻在线的能力,组织之间的协作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在什么地方不再重要,关键是可以随时远程组合、协同办公,组织和团队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被云化和数字化,组织与团队持续、高效地参与社会的运转。

2. 数据资源云化

数据作为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核心竞争力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数据资源”的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企业自身业务系统所产生的“记录”。在云金融时代,数据资源被更加广义地定义为金融机构可以整合运用的各种数据能力,包括:交易数据、客户洞察、IoT连接的数据、人工智能服务、多方数据安全能力等的集合。

疫情当中,浙江推广的管理创新——“健康码”,就是一个数据综合治理能力的典范。健康码实现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并与支付宝的用户端、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健康码系统是数字基础设施助力抗疫的一大体现,为精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双重支撑,并结合了疫情地图的位置数据、卫健委病例数据等,依托于阿里云提供的数据融合与计算能力,为居民清晰了解周边疫情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背后最核心的是个人数据与政府数据的安全无缝连接,以及对于数据联合计算和运营。

在数字化时代,各类数字化设备、连接、计算能力不断增强,数据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被称为“数据资产”,成为金融生产的“血液”,否则无法提供精准优势的金融服务。

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数据覆盖和颗粒度越来越小,数据资源已经非常充分,只是被分散在不同的资源渠道当中,互不信任、互不开放。如果通过云金融平台进行可信的多方数据融合与合作,运用数据和AI技术消除业务摩擦,数据将爆发出“几何级”的价值。数据作为资源的价值在于融合与碰撞,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方向就在于此,过去数据受限于各种管理壁垒、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因素,数据的联合运营并不通畅。

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在数据资源无法物理集中融合的现状下,安全的计算技术,能够在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完成联合建模与运算,得出计算的结果为多方所共享。构建于云上的资源连接与联合数据运营能力,在联合信贷、联合风控、混业经营等领域已经落地,具备很好的前景,有效解决了数据云化融合的难题。

在“云金融”时代的数字空间,需要融合的时候,能够敏捷地通过多方安全计算形成连接并持续产生价值,这就是云智能的未来形态。云连接+数据+智能的服务将会给金融机构一个“望远镜”看见趋势,一个“放大镜”看清细节,和一个“显微镜”看清内因和本质。

3. 实物资源云化

在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疗物资资源在云上统一进行库存评估、自助供应和弹性分配,实现资源透明的资产数字化。

一些互联网企业和志愿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将医疗资源的需求按照城市、医院、物资类别等维度呈现,利用数据抓取等手段,展示需求物资名称、数量、联系方式及运输方式等信息,并支持信息查询和统计,不断实时更新。在应急物资车辆上安装传感器,获取地理位置数据,全方位精准掌握车辆、人员、物资的实时状态,智能调控供应链。

这给“云金融”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启发。依托于物联网对物的场景和物本身的洞察能力,能够全面反映物理实体的自然属性和行为属性,有效解决金融机构对实体世界信息和联系掌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完全映射,系统地整合商业、服务、网络以及金融领域的资源,推动金融机构推出创新业务模式和创新产品,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实现金融服务的高度智能化。

比如,实物资源物联网化,将彻底打破传统金融的主观信用体系,通过物与物、人与物的交互,实现智能识别、感知、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实时掌握资源销售情况、运营情况,客观刻画出实物资源交易场景背后的风险特征。

更进一步,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以可信数据上链的方式形成可信数字资产,建立全链路各环节之间的可信连接。从传统IT思维是将硬件、中间件、软件纵向分层。区块链下的数字资产则应该是网状模式建立的协同,实现数字资产的确权、流转、拆分、兑换、融资。甚至现金这种实物资源也在疫情暴发的当下受到“排斥”, 数字货币的推出与使用或将加速到来。

4. 技术资源云化

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成了疫情当中的爆发增长业务,阿里钉钉团队用4小时,就在云上进行了2万台云资源的快速扩容,用户体验瞬时流畅如常。一家山东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疫情期间,仅用2天时间就在云上通过小程序快速搭建“爱心平价菜”服务,帮助菜农和用户建立连接,实现三赢的 “零接触式服务”。

这些原来看似无法实现的难题,在“云金融”时代,将是所有机构需要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改变原来需求响应慢、敏捷能力差的窘境。原来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监管限制,回避 “云+金融科技”的数字化平台具备更强的业务敏捷能力。毕竟,“新技术都来自于新世界”,绝大多数的新技术都通过云平台来支撑。

今天很多金融机构的IT系统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速度要求,以及面对风险的敏捷业务处理能力。

事实证明,混合IT环境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企业将在自有数据中心、公有云和边缘计算环境来管理工作负载。在混合IT时代,IT基础架构位于任何企业需要它的地方。权威预测,到2022年,超过50%的企业数据将在数据中心之外生产和处理业务数据,金融机构必然会重新审视自身的云战略,更加拥抱混合云的“双引擎”模式,逐步实现“无边界数据中心”以及“分布式云”部署。将金融IT能力构建在一个标准化、弹性化的“无边界云服务平台”上,可以灵活地实现业务跨数据中心、跨云环境的伸缩与灾备。

疫情期间,大批金融机构开始将开发、测试、互联网业务、云桌面、弹性资源在云上进行部署。随着疫情结束,云计算将成为常态。

5. 生态资源整合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小微企业主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开工难、订单难交付、刚性成本支出大、企业资金压力大等问题不可回避,尽管金融政策放宽,但大部分小微企业仍然很获得精准金融服务。

究其原因,主要是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背后的“数字化断裂”,互相看不清、看不懂。金融业认为“看不清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更难对中小微企业做到精准服务,更多是通过线下大量人工(客户经理做尽调)+ 高利率来对抗“看不清”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疫情逐渐恢复的过程,必然带来所有企业需求的快速扩张。

随着“云金融”时代产业金融3.0的到来,金融领域由最初单向金融服务逐步演变为“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结果”的阶段,呈现出产业与金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赢的新局面。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持久阶段,产业生态场景与金融机构开放平台对接,将加速爆发。这归根结底是资源需求的爆发,人与组织、企业、技术、数据、物品、资产等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疫情之后将是产业金融生态整合发展的阶段。

 

 “产业金融3.0”更加注重平行网络,强调开放性、生态参与、多方资源整合,在云上进行产业多方供需集成,实现基于四流融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产融模式。产融生态圈模式与“云金融”密不可分,并通过云上的敏捷、开放、资源整合来实现资产数字化、线上化快速供需对接。

产业金融本质上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其服务对象由单一企业转变为链群企业,服务主体由传统金融机构转变为包括金融企业、产业企业、产业云服务商共同构成的服务群,服务内容也由单一信贷转变为基于产业金融平台的综合性服务。

产融结合,必然需要将各类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需要通过组织资源数字化、数据资源在线化、生态资源数字化、资产数字化、科技数字化构成的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数据运营共享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进步,金融机构将通过产业金融平台链接各方商业主体,促进资本健康地流向小微企业,使得金融能真正通过数字化建立的毛细血管网络服务。

结束语

2020春天已至,在政策指导和需求推动下,云和金融将形成“云金融”平台效应,这不是特指一朵物理的云,而是金融、云与智能技术实现多层次连接和结合,充分利用所有被云化的“资源”整合和连接,发挥云的连接协同效应和规模放大效应,通过云的模式去提高整体收益,降低商业成本,然后提高单个节点或者资源的风险防范能力。

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各种生态产生连接,覆盖更多企业客户;驱动业务全部线上化,建立和所有客户的数字化触达和精准服务;此外,云计算也将带给金融机构更强大弹性计算、存储、网络的能力,塑造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云金融”时代将驱动金融行业在云上构建数字化世界,以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

(作者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