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年接收消费者诉求信息超百万件 挽回损失逾3亿元

2020年03月14日 14:43  

本文1474字,约2分钟

3月13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报告》显示,2019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综合信息采集服务平台共接收各类诉求信息92.74万件,挽回消费者损失3.06亿元。同时,全市消费者协会组织共接到消费者来诉来访14.38万件(次),受理消费者投诉7.1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0.47亿元。

据了解,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热线于2019年6月28日正式并入北京市政府服务热线管理中心12345热线平台,相关诉求统一由12345热线平台负责接听和转办,消费者拨打12345、12315两条热线均可反映诉求,有效提高了市民诉求办理的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

严查违法行为净市场

2019年全年,北京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查办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2.58万件,罚没款2.95亿元。

其中,为强化价格监管,2019年北京市重点开展了清理规范停车收费、清明殡葬用品、医疗服务、生活必需品、教育、保健市场等方面价格专项检查,全年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469件。

同时,以关系国计民生的农资、汽车配件、特种设备、日用消费品、车用油品和添加剂等产品为重点,北京市全年共查处质量违法案件3672件,罚没款2542.45万元。

根据消费者诉求及监管执法情况,针对问题易发领域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北京市还开展了23次专项整治治理行动。

例如,2019年北京市开展保健食品市场百日整治行动,行政指导、约谈323次,对6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在地方特色食品专项执法检查,北京市捣毁了“黑作坊”11处,刑事拘留16人,查抄“黑作坊”16个,刑事拘留27人;在严厉打击微商违法高价兜售医院内部制剂“明星小药”行为方面,北京市捣毁非法销售“明星小药”窝点12个,刑事拘留16人。

据统计,北京市年累计办结食品药品违法案件2.03万件,罚没款1.81亿元,联合或配合公安机关共查办食品药品涉刑案件117件,刑事拘留235人。

整治“预付式消费”等重点问题

近年来,“先存钱,再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模式蓬勃发展。但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等因素导致商家关门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针对“预付式消费”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北京市商务局开展全市“整治预付式消费问题”专项行动,向预收费经营者发放警示信1.6万份,518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据通报显示,北京市针对故意拖延退费、未按规定备案的企业立案170件,责令改正61户次,罚没款311万余元;破获预付式消费犯罪案件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将295户严重失信企业及541名主要人员列入“黑名单”,锁定登记,限制其变更、投资或担任高管,并在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向社会公示。

为进一步加大广告执法力度,北京市把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含保健食品)、房地产、化妆品、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农资等商品和服务类广告作为重点监管内容。2019年,北京市共查办广告案件2564件,罚没款4926.01万元。

在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面,北京市共查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1431件,罚没款3003.4万元。

此外,随着网购的日益火爆,北京市还建立起高风险网店排查处置机制,在各电商平台关闭高风险网店749家,暂停经营活动2022家。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