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没人知道疫情何时结束,上海防控仍要严防输入

文|《财经》记者 李皙寅 编辑|施智梁  

2020年04月08日 18:47  

本文2530字,约4分钟

面对美国知名专家的不断发问,张文宏分享了上海经验的关键:体系完善、响应快,避免了社区传播

4月以来,中国抗疫进入后半场,上海开始总结此前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努力加固城池。4月8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召开发布会,介绍《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

“中国上海如此超大规模城市,为何疫情病例会控制得这么少?”会议开始前,面对美国加州公共卫生专家的疑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给出了上海经验:早期诊断隔离、疾控迅速诊断,追踪以后所有密接者进行隔离,避免疫情蔓延。

“作为临床医生,我很自豪全方位参与了疫情救治工作。”张文宏认为,无论SARS、H1N1、H7N9,还是新冠肺炎,上海面对疫情时,每次都是有惊无险,这体现了城市管理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告诉《财经》记者,上海的“一网统管”发挥了巨大作用,超大型城市人口流动梳理得一清二楚,以技术为支撑的群防群控,为疫情防控打下基础。

目前,上海正在持续织密网络、巩固城墙,应对疫情挑战。同时,汲取抗疫经验,努力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永远会有更新的病,没有最毒、只有最新。”疫情发生后,张文宏时刻在脑中预想,如果武汉的挑战降临在上海会怎样。他认为,这类事件未来一定还会发生,只有借助高科技、信息化强化应对体系,让医疗团队平日练兵,才能有效应对风险。

上海的最新疫情数据如下:4月7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5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截至4月7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9例,治愈出院328例,死亡7例,在院治疗4例(均为危重症)。

张文宏点赞上海抗疫

发布会开始前,张文宏与美国亚洲协会远程连线,大洋彼岸的知名公共卫生专家反复追问:“为什么在中国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可以把发病人数控制得这么少呢?”

“所有国家疫情暴发不能控制,都和早期不能快速应对、不能迅速追踪定位隔离造成社区传播有关。”张文宏认为,上海从早期发现有症状的病人,到隔离、诊断、疾控介入、追踪,速度很快,体系很完善。加上疾控人员的流调、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避免了新冠肺炎的社区传播。

上海防控疫情基本分为两波,第一波武汉疫情暴发,上海防控;第二波是防止境外输入病例。

张文宏复盘并肯定了上海疫情防控体系,面对第一波的重大考验,上海的发热门诊成为防控的基本盘。病例会递交给所在医院感染病科,医院临床系统就会启动,甄别病症。如果是不认识的病,就会高度怀疑、进而厘清原因,随即启动第二个环节,也就是疾病控制,一锤定音的诊断。

他同时提醒,上海现在仍不能放松警惕。“疫情何时结束?这个问题无人能答。”张文宏表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本地病例,上海(的工作生活)已经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之后的防控输入性病例,更需要依靠强大的体系能力。

4月7日,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海市政府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具体来说,到2025年,上海拟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显著提升疫情监测、疾病救治、物资保障、科研攻关等能力,推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使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在人类历史上永远会有更新的病,没有最毒、只有最新。”疫情发生后,张文宏时刻在脑中预想,如果武汉的挑战降临在上海会怎样。他认为,类似事件未来一定还会再来,只有借助高科技、信息化强化应对体系,让医疗团队平日练兵,才能有效应对风险。

“所有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张文宏说,无论非典、甲流还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前在上海发生的传染病,上海这座城市总是能应对得很好,这取决于城市管理。不过从临床医生角度来看,每次传染病的发生是教训,也对完善和改进应对体系提供了更多借鉴。

上海未来将推传染病预报

“如果医疗体系和疾控不融合,那面对新预警时,反应体系可能就不完备,我们会遭受极大的挑战。”张文宏总结了此前经验。

地球是个村,传染病输入上海,往往只有一个飞机舱门的距离。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直言,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面临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挑战就更大。

对此,付晨坦言现有直报系统对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敏感性仍存不足的。对此,上海已经在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敏感度;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减轻临床医生填报工作量;建立“苗子事件”报告机制,通过早期处理防止“火苗”变“火灾”。

付晨透露,上海将结合天气和气候数据,开发出传染病综合指数,推出传染病预警预报。

上海正在全面强化疾控力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将加强建设各级疾控中心,提升人员、设备、实验室能力、检测检验平台等;鼓励医学院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值得留意的是,邬惊雷直言将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稳定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队伍,囊括配备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结构、薪酬体系等。

围绕处置疫情中的方方面面,上海市开始经验总结,并出台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是重中之重。

持续的能力提升,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集中统一是整个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必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

同时,上海还将推进指挥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依托全市“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多数据、全方位、广覆盖的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詹承豫告诉《财经》记者,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城市,实际上跟很多省的情况非常不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做不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