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数控,孤城中生产3000台红外测温仪

文/《财经》记者 韩舒淋 刘以秦 编辑/谢丽容  

2020年06月10日 14:54  

本文4868字,约7分钟

武汉是国内红外测温设备重镇,为了生产,身处疫情中心武汉的华中数控找了所有能找的人,一声呼吁,八方应援

图/《财经》记者刘以秦

1月23日傍晚6时,武汉华中数控(300161.SZ)董事长陈吉红在朋友圈发出了一个求救信息,“万能的朋友圈,现有一事请求各位支持:我们生产人体红外测温仪的原材料已经没有了。采购的下一批原材料还缺美国ISSI的内存芯片SDRAM/IS42S16160D-6BLI/ISSI/256Mb/BGA 1000只,拜托各位帮我找找国内哪家公司是否有库存?谢谢。”

这条朋友圈发出去四天前,总部位于疫情中心武汉的华中数控,刚刚在1月19日举行了公司年度工作会议,原本公司接着将进入春节假期。

1月20日,在钟南山院士明确人传人之后,抗击疫情的形势陡然严峻。一边是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另一边,华中数控这类能够生产红外测温设备的企业,如何抗击疫情保证生产是另一条战线。华中数控恰好身处疫情中心武汉,面临更多困难。

那条求救信息迅速被接力转发,传播广泛,并得到反馈。当晚19时24分,陈吉红在该条朋友圈评论说,ISSI公司领导已直接与他们联系,搞定了1000颗芯片。

而这并不是当晚唯一搭上的线。陈吉红在当晚再次在朋友圈评论说,“刚才,有的朋友帮我找到了ISSI的股东、董事、CEO和销售负责人,代理商……我们非常非常感动!在灾难降临时,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天佑中华!天佑武汉!”

朋友圈求助ISSI公司的芯片,是身处疫情中心的华中数控需要解决的困难之一。仅一小时就解决了原料短缺问题,是华中数控在疫情最困难时期,获得各方援助努力恢复生产的一个缩影。

应急

华中数控以研发、生产中高档机床数控系统为主营业务,同时在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领域都有布局。涉足对人体的红外测温设备,可以追溯到2003年非典期间。

武汉是国内红外测温设备重镇,技术和产业渊源与华中科技大学密不可分。陈吉红对《财经》记者说,国内红外热像仪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大当时校内有一个红外热像室,黄铁侠教授任副组长。后来中国许多红外热像技术的人才、公司都师出此门。

2003年,非典暴发。华中数控基于此前这一领域的积累,开始进入人体测温领域。陈吉红介绍,当年进口设备售价高达80万元,而华中数控开发的产品只卖12万元,当年,发改委紧急立项支持华中数控“远距离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产业化项目,完成了“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HY2005B”产品研发,建成了两条产能达到年产2000台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的生产线,以满足非典防控紧急需求。

这两条始自非典期间的产线,在此后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在发挥作用。2009年甲流、2012年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疫情、2019年内蒙古鼠疫等多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华中数控的测温设备都奔赴了抗疫一线,共有2000多台设备部署在口岸、机场、车站、医院等场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两条产线再次应急启动,投入了战疫一线。

陈吉红说,1月19日下午,生产部门紧急动员开始红外测温设备的生产。由于在2019年9月国外有埃博拉疫情,因此公司此前还有大约200台左右的生产物料。从1月20日开始,生产就进入量产阶段。

要重启生产线,零部件缺一不可。但当时临近春节假期,上下游产业链公司都基本进入休假状态,而从1月21日开始,订单需求猛增,物资的供应很快就将成为瓶颈。

事实上, 在朋友圈求助前,陈吉红已向校友求助。他说,盘点物料时发现缺少可见光的探头,海康威视包括董事长陈宗年在内创始人团队三人都毕业于华中科大。因此,陈吉红当时通过校友会联系到海康威视,迅速解决了可见光探头的供应。

首批利用存量物料生产的缺口解决了。但随着疫情状况越发严峻,需求激增,新的缺口马上出现。1月26日,陈吉红再次发布朋友圈求助,这次他列出了所需物料的详细清单和数量,一共有11种零部件,多以进口芯片为主,并附上了华中数控副总裁、红外生产线负责人李社林的电话。这一求助信息迅速在电子行业里转发,李社林的电话当时几乎被打爆。

向各方求助寻求物资,是当时华中数控从上至下的常态。华中数控副总裁李社林告诉《财经》记者,春节前,华中数控的红外测温仪库存现货有约100台,很难满足突然暴发的防疫需求。公司所有的高管在各个渠道里发布物料的求助信息。福建冠捷科技公司的老板,临时跑回工厂,撬开仓库的门锁,加急将一批物料送来武汉;一家香港公司,同样也临时撬开仓库,将一批电子元器件送到武汉,前后只花了三天时间。“平时电子元器件的交付周期需要六周。”李社林说道。

武汉当地的公司也在努力援助。求助信息发出后,有业内朋友向李社林介绍了武汉一家电子配套商户有所需的连接件,但店主已经回安徽老家过年。情急之下,李社林在店主微信指引下找到商铺,撬开柜子拿到了连接件。该店主与李社林至今素未谋面,也没有索要货款。

测温设备的结构件需要用机床加工,而华中数控自身没有那么多人员和设备。东湖高新园区一家公司正好可以加工,而正值春节,工人都放假回家,于是这家公司的老板带着老板娘、儿子、儿媳和少数在武汉的员工自己上阵开数控机床,为华中数控加工结构件。

有的器件需要从海外进口。华中数控曾从海外订购一批探头,通过一个海外快运公司运输,在2月初抵达广州海关,但当天恰好是周六。为了让探头尽快运到武汉,华中数控通过工信部联系广东省防疫指挥部,然后通过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经信委直接联系快运公司,在周六去海关完成了报关手续,拿到货物。

当时武汉已经封城,交通阻隔,如何运到武汉又是一个问题。最终,华中数控一名当地员工购买了抵达郑州的高铁票,同时又联系武汉警方,在高铁过站武汉停车的几分钟,由武汉派出所派人取到了探头运到工厂。而这名员工到达郑州之后,又立刻买返程票返回了广州。

2月中旬后,武汉当地几乎只剩下顺丰的物流还在运转,并且只运输医疗防疫物资,而华中数控生产红外测温设备所需的零部件并不在此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中数控通过省证监局联系顺丰董秘沟通,顺丰专门下文,要求华中数控所需物料可以当作防疫物资接收。

人员是另一大困难。李社林在3月中旬接受采访时告诉《财经》记者,武汉工厂有约700名员工,留在武汉的约200名,到岗的约70名,“很多员工春节前回老家了,留在武汉的大部分员工也因为交通和社区封锁,无法到岗”。

作为一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华中数科有政府部门的复工保障政策,李社林提到,政府开具了50张复工许可证明,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情况各不相同。车辆通行需要交管部门开具的通行证,出入社区又需要符合属地管理政策,不是所有的社区都认可复工证明。

一边加紧复工,一边也需要重视疫情防控。李社林说,严禁员工工作时长超过10个小时,“基本到晚上7点就强制下班”,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微信上提醒员工,“早睡觉,不要一直玩手机。”疫情期间,公司给所有员工预定了盒饭,“如果大家反映口味不好,我们就会马上换盒饭供应商”。

每人每天两个口罩,一天三次消毒。生产车间也做了区隔,尽量避免多个员工在一个生产车间。

疫情期间,一些员工出来上班后,就回不去了。此前有7名员工都直接住在公司里,睡行军床,其他同事帮忙从家里带来了电热毯。公司里没有专门洗澡的地方,只能需要时简单冲洗一下。

升级

多方努力之下,华中数科总部基地的生产勉力维持,但毕竟身处疫情中心,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陈吉红回忆,到了2月7日、8日,几乎什么原料都没有了。2月9日,运转了20天的产线第一次休息了一天。

因此,华中数控也很早开始布局其他生产基地的应急生产。华中数控在佛山、重庆、深圳等地有机器人公司,当地产业链较完善,也不及武汉那样严格的封城措施。大年初一,华中数控紧急启动佛山、重庆生产基地来生产红外测温设备。

子公司在佛山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比较强,从初二开始做一些结构件的总装调试。此外,由于负责红外业务的高管恰好回广东中山老家过年,因此直接被派去佛山进行技术交底,用最短时间找到产业链上游做钣金、零部件加工,武汉总部集中做核心的电路板调试,调试完毕后将模组发给佛山的工厂来总装。佛山市当地政府也将其视为防疫物资的紧急生产基地,及时提供支持。

借助于当地较好的产业链基础,初一启动,10天后佛山、重庆的基地就开始逐步投入量产。此前,武汉总部产线产能是日产7台左右,而两个新的生产基地加入后,日产能迅速提高到了100台左右。

产能提升之外,技术也在升级。

在红外测温设备应急生产的同时,华中数控也启动了十多个研发项目。譬如红外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黑体,过去以采购为主,现在也在进行内部研发,以期降低安装、调试成本。

华中数控也及时借助外力。疫情期间,小米主动找到华中数控,介绍了其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算法,看是否有用武之地。试用之后,华中数控发现与产品搭配很好,其识别准确率高,适合实施人体测温,解决了高温背景下的测温误报问题。小米无偿向华中数控提供了这一算法,而华中数控也向小米捐赠了一台红外测温设备,并在4月初向小米致函感谢。

中国电信是另一家伸出技术援手的公司。华中数控自身研发的数控系统,可以将设备信息上传至云端来进行分析,而此次红外测温设备也进行了类似的技术探索。华中数控将测温设备的相关数据如使用时间、报警次数等上传,以后可以进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研。而设备本身部署在不同场景,上传数据可以利用4G卡通讯。为此,华中数控联系了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为华中数控提供了100张4G卡,在湖北省内免费试用,不限流量。

市场

此时回溯,疫情以来,2月10日前后是最紧张的。其后随着佛山、重庆基地产能上来就逐步好转。3月中旬以来,全国需求下降,形势就缓过来了。如今随着各地复工复学,区域库存重新开始呈现紧张的苗头。

生产人员缺口也在恢复。从4月下旬开始,华中数控新员工招工入职已经不存在问题。预计“五一”之后,将可以开始两班倒进行生产。华中数控主营的数控系统业务,也自3月中旬开始逐步步入正轨。

迄今为止,华中数控在本次疫情期间共生产了将近3000台红外测温设备,其中包括一小部分海外出口设备。华中数控还捐助了100余台设备,而捐出去的设备中,捐给成都的一台格外特殊。

2月16日,一家成都的机床行业业内公司总经理主动联系陈吉红,感动于华中数控身处疫区尽职尽责为控制疫情提供红外测试仪器,决定与另一家公司老总一同个人捐款,并很快各自汇来了5万元的捐款。

收到捐款后,华中数控团队非常感动,决定将爱心传递下去。陈吉红迅速通过四川省经信厅与成都指挥部联系,在16日晚找到了成都援鄂医疗队带队的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杨进,希望向成都医疗队捐赠一台人体测温红外热像仪。2月17日,这台设备就安装到了成都医疗队入住的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在成都医疗队撤回后,这台设备也一同回到了成都。

让陈吉红格外感慨的是,他当时曾联系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希望对捐款的两位业内公司老总善举进行公开报道,不过这两位企业家都坚决婉拒,表示这是基本的道义之举,不必宣传。

疫情对红外测温设备的需求,使华中数控业绩大增。华中数控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一季度将从上年同期亏损2493.85万元,到盈利868万-1368万元。

和口罩生产机、呼吸机类似,疫情期间,红外测温设备也在吸引新的玩家入局。过往,国内生产红外热像仪的公司主要包括高德红外、浙江大立科技、华中数控、金盾股份等公司,订单以军用为主。而如今疫情影响下,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也开始入局,并推出产品,市场变大的同时,竞争也更激烈。

随着疫情趋缓,红外测温设备市场还能火热多久?陈吉红预测,此次疫情可能会长期持续,需求不会迅速下滑;如果看得更远,红外测温设备可以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帮助国家建立防疫体系,进行流行病学调研,还将有用武之地。

(《财经》记者王凤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