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为穷忙族?|《财经》读书会

文 | 臧博  

2020年08月02日 18:07  

本文5788字,约8分钟

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生产自动化等等新发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挤压着就业岗位,而新冠病毒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造成新的就业挑战,更加重了这种危机感——企业普遍调整人力配置,引入新的自动化生产手段。但就此问题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新技术应用并促进生产力发展,新就业岗位也会被创造出来

就业(失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受到经济学界重点关注,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在这一领域留下光辉著述。但这些著作一般从大处着眼,无助于提示普通职场人在日渐紧迫的就业压力面前如何自处,以及怎样自我提升以应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所以,本期书单从微观入手,从就业实践、心理、技术进步的挑战等角度出发,选入七本代表性著作,与读者共同探讨,在世界已不同于往日的情势下,应当如何看待“工作”。

伴随经济和技术发展,新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关于就业机会是否会越来越稀缺的疑虑,已在职场人中形成一种危机感。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生产自动化等等新发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挤压着就业岗位,而新冠病毒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造成新的挑战,更加重了这种危机感——企业普遍调整人力配置,引入新的自动化生产手段。但就此问题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新技术应用并促进生产力发展,新就业岗位也会被创造出来。

李开复先生近期为《经济学人》撰文指出,一些重大技术革新如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涌现,推动经济进入一场自动化驱动的升级再造;而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促使企业大规模引入机器人技术来降低商业运作中人与人的接触。但他也认为,这些新趋势并不必然带来悲观的结果,而是也有新机会孕育其间,因为在一些工作因自动化而改变或消亡的同时,新工作岗位也被创造出来,比如数据中心、智能软件等新数字化基础设施都需要人类员工来研发和部署。

在这场大变局中应当如何自处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因素才是“找工作”时的利器。《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揭示了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奥秘。作者马克·格兰诺维特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也是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嵌入理论和弱连带优势理论提出者。他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职业人样本调查,发现人际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进而揭示出一个人会如何度过他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与我们日常印象不同,作者指出,在大多数人求职过程中,其实是弱关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审视了美国大城市“内城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衰落趋势,而失业问题正是衰落的核心所在。作者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种族、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与城市政策。本书告诉我们,“失业”问题不仅对个人是重大变故,对整个社会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而工作消失和相伴生问题剧增,又激化了城市地区原本就非常紧张的种族处境,令种族分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知名畅销书《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也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就业(失业)问题。本书指出,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利形势,保持“坚强”并不够,应当培养出“反脆弱”的品格特性,因为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要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对个人来说,在一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有“反脆弱”思维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至关重要。

《零工经济》所描绘的职业场景及其应对方案,则因太具超前性而显得不切实际,但其中所提示的个人应对方法,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生存之道。作者认为,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时代,职场情景与传统社会将截然两分,未来的零工经济是一种技能经济,技能型劳动者会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大赢家。在零工经济中,人们不用费尽心机去找好工作,而只需要专注于找到好的工作内容,同时准确定位和切实提升自己的技能才是王道。

《财经》书单

1.《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2.《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

3.《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4.《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美)艾米·戈德斯坦

5.《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美)凯文·贝尔斯

6.《零工经济》,(美)黛安娜·马尔卡希

7.《饱食穷民》,(日)斋藤茂男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张文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马克·格兰诺维特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也是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嵌入理论和弱连带优势理论提出者。格兰诺维特认为,找工作是一个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关键问题。本书专注研究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奥秘,通过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做的职业调查,发现了人际网络在劳动力流动中的关键性作用,进而揭示一个人将如何度过他的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嵌入社会关系网络。 

格兰诺维特根据交往时间长短、感情强烈程度、亲密行为的有无以及互惠行为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 弱关系和无关系。他根据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主要是弱关系纽结而非强关系纽结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桥梁,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反倒是弱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找工作》中所应用到的分析材料源于作者30多年前的研究工作,但如作者所言,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尽管经历了技术创新的重大波动,但是关系网络在劳动力配置中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

《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著,成伯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

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种族、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与城市政策。《当工作消失时》的作者聚焦形成美国城市贫民区的复杂病理,利用大量调查数据和个人访问记录,审视了美国大城市“内城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衰落趋势,认为失业问题正是衰落的核心所在;全球化使蓝领工作机会消失殆尽,除此之外,单亲家庭、毒品与暴力犯罪也困扰着内城区。作者认为失业危机将影响到所有美国人,他也坚信自己的解决方案能让整个美国社会受益。

在20世纪美国许多城市中心聚居区首次出现了绝大多数成年人无所事事的状况;工作的消失,不仅对个人、家庭和居民点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内城区的失业虽然问题严重,但当人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贫困及其后果上时,这个问题经常遭到忽视或遮蔽。作者指出,居民点高失业率所带来的后果,远比居民点高贫困率带来的后果更具破坏性;根本而言,如今市中心聚居区的诸多问题——犯罪、家庭破裂、福利、社会组织水平低下等等——都是工作消失的后果。本书强调,工作的消失和相关问题剧增,还激化了城市地区原本就非常紧张的种族处境,令种族分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雨柯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12月

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毕生专注于研究不确定性、概率问题,他在本书中提出并定义了“反脆弱”的概念,并认为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从中获益。塔勒布向我们揭示了极其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背后,而在《反脆弱》中,他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让我们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脆弱的事物,在压力下会崩溃。但塔勒布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类事物,它们不仅能对抗压力,而且能从不可预测的和不受欢迎的刺激因素中获得成长并获利。塔勒布笔下的“反脆弱性”就是指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现代社会,人们过于重视预测未来,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固稳定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挑战。可是现代社会也充满不确定性,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整个秩序和系统就变得非常脆弱以致崩溃。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对个人来说,在一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拥有“反脆弱”思维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至关重要。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美)艾米·戈德斯坦著,徐臻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

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社会涌现出更为明显的思潮动荡,表征之一便是涌现出众多关于不同社会群体艰难奋斗的著作,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艾米·戈德斯坦所著之《简斯维尔》——聚焦当“工作”消失后,一个庞大社区里人们的众生相。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探讨了新工业时代的危机(去工业化进程让美国心脏地带的社会、经济陷入前所未见的变局),以及人们应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美国当下所面临的此类社会转型和结构性变化,在世界上并非孤例,且正在全球各地潜滋暗长,而《简斯维尔》这类设定在具体场景中的深度调查与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当前这个世界到底在发生着什么。

作者戈德斯坦曾任《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曾赢得普利策奖。此书讲述2008年通用汽车旗下装配厂简斯维尔关门之后,原本围绕该厂谋生的众多人物,被失业带来的恐慌与迷茫所席卷,工厂周边的人文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戈德斯坦花费数年时间,采访命运被简斯维尔牵扯的各色人等,呈现了一个经历“休克”后的城市,在重新振作的道路上所面对之挑战与悲欢。

《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美)凯文·贝尔斯著,曹金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凯文·贝尔斯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的创始人之一和前任会长,也是废奴组织“反奴隶制国际”理事和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全球计划顾问。他撰写过关于现代奴隶制的许多报告、专题论文和学术书籍。以《用后即弃的人》为底本改编的影片《奴隶制:全球调查》曾获两项艾美奖。

解决就业问题仍然是全世界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的核心议题,可还有很多人虽有“工作”却近乎奴隶。大多数人都认为,“奴隶”早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和修辞,但本书作者却指出,奴隶制并未消失,而是具有了全新的形态,在当今世界的灰暗之地,仍隐藏着2700万奴隶。作者实地考察泰国妓院、巴西木炭营、巴基斯坦砖窑、印度农场,以令人惊骇的个案研究呈现新奴隶制的残酷运作方式,并深入剖析了使这种新奴隶制得以生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联系。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地掩盖奴隶制。《用后即弃的人》为对抗新奴隶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是第一部为我们指明在全球经济下如何废除奴隶制的著作。

《零工经济》,(美)黛安娜·马尔卡希著,陈桂芳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1月

当经济下行时,失业问题相伴而生。在传统社会,这对很多人的生计来说将是巨大挑战,但在如今日益成熟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时代,情景将可能截然不同。社会和就业市场都在迅速变化,很多时候不可预测,这让今天的职场人很少能沿着预先确定的职业阶梯慢慢向上爬,职业规划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于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选项。作者指出,零工经济(Gig Economy)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工作形式,它意味着从“企业—员工”到“平台—个人”的转变,尽管对人们工作方式的影响刚刚开始,带来的影响则不可小觑。

作者认为,零工经济是一种技能经济,技能型劳动者会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大赢家。随着零工经济发展,人们完全可以期待自己成为价值和收入的真正主人,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因为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方式,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 零工经济中的工作并不总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一份工作;在零工经济中,人们可以不用费尽心机去找好工作,而只需要专注于找到好的工作内容。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作者所描绘的职业场景显然还偏于超前,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足为训,但书中预见的这种趋势似乎又隐约可见。

《饱食穷民》,(日)斋藤茂男著,王晓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斋藤茂男(1928—1999),日本著名记者。东京出生,毕业于庆应大学经济学部。1952年进入共同通信社,历任社会部记者、次长、编委,1988年退休。斋藤关心弱势群体,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被誉为全日本最符合新闻记者形象的人。

这是一本真实记录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作品。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充满变数,许多人心为物役,过度消费导致债台高筑;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让不少传统的工作岗位岌岌可危。尽管随着经济高度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却并未消失,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不再需要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一些人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状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本书讲述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探讨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作用下人的异化问题——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财经》读书会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