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叠加汛情带来诸多挑战,下半年经济增长有哪些有利条件?

文/ 许宪春 唐雅 常子豪 编辑/王延春  

2020年08月06日 18:36  

本文9275字,约13分钟

下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疫情叠加汛情,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是二季度经济迅速恢复的态势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良好的韧性,为下半年的恢复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决策层迅速采取严格措施控制了疫情,并制订了一系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复工复产。

二季度,主要指标增速迅速回升、就业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新动能增强。尽管仍存在结构分化、外部风险增加等挑战,二季度经济恢复的势头以及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好转提供了保障。

下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疫情叠加汛情,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是二季度经济迅速恢复的态势反映出中国经济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良好的韧性,为下半年的恢复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新经济、新动能的持续高速增长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在下半年经济发展中继续提供动力;各项宏观政策还将持续发力,帮助经济发展突破困境。总体而言,下半年机遇大于挑战,经济有望继续好转。

二季度中国经济呈现恢复态势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一季度,多数经济指标出现下降。其中,GDP同比下降6.8%,为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增速较2019年同期下降13.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二季度中国经济迅速恢复正增长,展示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的强大韧性。

二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3.2%,扭转了一季度下降的局面,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回升的幅度十分显著。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2个百分点,收窄幅度非常明显。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恢复具有以下突出表现: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时由负转正,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最大,对经济增速回升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呈回升势头,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最大,对经济增速回升的贡献最大。分产业看,二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时实现由负转正,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3%、4.7%和1.9%,增速分别回升6.5、14.3和7.1个百分点(见图1)。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最大,由一季度对经济下降的影响最大,转为二季度对经济增速回升贡献最大,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第二产业强大的恢复能力。其中,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8%,增速回升25.3个百分点,对第二产业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当前较宽松的资金环境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加速带动了建筑业增加值增长。随着疫情防控限制逐渐放开,建筑业由于劳动力和原料短缺而处于的生产困境被破除,工程进度加快,增加值实现快速恢复。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工业也显示出强劲的恢复能力。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回升12.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中国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这样的产业链优势,有利于中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实现强劲恢复。

 

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呈回升势头,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呈现正增长。二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严重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幅度显著。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7%,均实现正增长,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升19和15.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18.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3个百分点。可见一季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调整企业所得税以及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等方面政策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帮助了企业生产实现迅速恢复。二季度,第三产业中除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仍处于负增长,其余行业增加值均呈现正增长,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更是表现强劲,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2%、4.1%、15.7%,均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0.2个百分点,恢复迅速,这是由于中国目前资金环境较宽松且疫情期间挤压的购房需求在二季度集中释放。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抑制一季度经济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二季度回升幅度相对较小,对于二季度经济增速回升的作用相对减少。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恢复具有以下突出表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速的下拉作用明显减少;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由向下拉动转为向上拉动。

在各地促消费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消费需求出现回升。二季度,消费需求降幅收窄,拉动GDP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上半年,住户调查中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2.3和3.2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较大的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和居住支出分别增长5.0%和3.1%,比一季度分别增加2.9和1.0个百分点,拉动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回升。这表明居民消费支出降幅收窄。上半年,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5.8%(见图3),比一季度降幅略有扩大,与政府消费相关的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均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压减一般性支出。这表明政府消费支出继续下降。二季度,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的表现共同决定了消费需求向下拉动GDP 2.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收窄2.1个百分点(赵同录,2020)。

投资需求由下降转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从三大投资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11.7%,降幅减少13.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降幅比一季度减少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增速回升9.6个百分点(见图4)。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收窄最多,对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起重要拉动作用。在财政政策主导和货币政策配合下,政府着力提升与“两新一重”相关的有效投资,这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政府加大土地供应,信贷对房地产投资支持增强的双重措施以及疫情期间积压的购房需求的释放保证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良好表现。

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变动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8.3%,增速比3月末回落6.6个百分点,因此,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变动增幅小于一季度,但仍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降幅比一季度明显收窄,决定了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降幅明显收窄;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变动保持较快增长表明支出法GDP中的存货变动保持较快增长。两者决定了投资需求由一季度的明显下降转为增长。上半年,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

 

 

图3  2018-2020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月度累计名义增长率

从收入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恢复具有以下突出表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后,实际下降1.3%,实际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见图5)。分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增速分别为2.5%、-5.1%、4.2%和8.2%,分别比一季度加快或降幅收窄1.3、2.2、1.5和1.4个百分点,共同推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回升。为了降低疫情影响,社会保障政策力度加大,转移净收入比2019年同期大幅度提升,推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恢复。尽管疫情对个体经营户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但是经营净收入的恢复速度最快,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3.9个百分点(见图6),5月、6月,在成本压力缓解、价格变动等有利因素作用下,工业企业利润实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在大范围减税降费政策下,政府收入仅实现小幅改善,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3.6%,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7个百分点(见图7)。

 

图4  2018-2020上半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名义增长率

 

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一方面,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幅度低于GDP下降幅度0.3个百分点,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略有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方晓丹,2020)。可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恢复快于城镇居民,且增速高于城镇居民,这与农业生产和投资的迅速恢复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恢复的重要原因

党中央采取了严格有效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并积极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果断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通过逆周期调控,确保“六稳”和“六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了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一)疫情防控

最严格的防疫举措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为中国经济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具体而言,通过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从源头上控制病毒的扩散。通过严格的社区管控、暂停公众集会、呼吁民众减少出行流动等,尽可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通过联防联治,各地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疫情防控物资快速调度,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竣工,集中隔离、治疗,从根源上切断病毒传播。这些防控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播,为复工复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宏观调控

首先,上半年全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障了复工复产的迅速推进,对生产、就业和收入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发行地方专项债以及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一季度,专项债两次下达提前批额度合计1.29万亿元,节奏前移,充分发挥了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以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同比增长60%,提前两个月完成了计划发行任务。同时,在2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并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惠及面广,政策力度大,有效化解了疫情对企业生产的负面冲击,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保障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对后续经济恢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上半年坚持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利率稳步下降,支持疫情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激发投资需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对保主体、稳就业、增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货币政策旨在释放流动性。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OMO、MLF及LPR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多轮定向降准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历史较低水平,保证了宽松的资金环境,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激发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积极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确保对抗击疫情起重要作用的行业资金充足,保证市场主体能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经营。具体而言,2月,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资金,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要医用、生活物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人民银行出台降低融资担保费等政策,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些政策举措对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保主体,稳就业,增收入。

中国经济恢复面临的挑战

二季度中国经济呈现出迅速恢复态势,但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半年经济继续恢复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出现结构性分化,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依然疲软。随着国内产能逐渐恢复,第二产业增加值迅速反弹,在二季度达到4.7%的增速。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同比增长1.9%,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其中的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在二季度仍处于18.0%和8.0%的下降。由于疫情防控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居民外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还是相对较少,因此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仍难以迅速恢复,生产端的恢复出现结构性不平衡,近些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的趋势被打破。

二是需求端消费需求的恢复慢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导拉动作用尚未恢复。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了9.3%,恢复速度明显慢于投资。消费需求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趋势被打破。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人们线下文化娱乐活动和外出活动仍然受限,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恢复。上半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下降35.7%,人均衣着消费下降16.4%,降幅比一季度仅小幅收窄0.4和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消费具有延时性,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0.8%,实际下降3.9%,前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减少将对当期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收入的降低直接限制了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三是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部环境风险增多。一方面,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4.9%,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5.2%,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下降13%至32%,这都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将出现大幅萎缩,中国外需将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中美贸易关系不确定性较大,上半年,中美贸易总额下降6.6%。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国家生产逐步恢复,中国由于率先复工复产形成的优势减弱,这可能制约进出口在下半年的反弹速度。

四是国内仍存在局部小规模暴发的疫情,不确定因素较多。尽管全国新冠疫情整体得到控制,但此次疫情仍未结束,随着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外出活动增加,也带来了疫情局部小规模暴发的可能。舒兰疫情、北京新发地疫情以及乌鲁木齐突然暴发的小范围疫情都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不确定性,这意味着疫情防控的限制短期内不会完全解除,因此经济的恢复速度也将受到疫情防控的限制。

五是劳动力市场依然承压,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未来不确定性犹存。二季度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呈逐步回落走势,6月降到5.7%,但相比2019年上半年5.0%-5.3%的失业率,当前失业率整体仍处于高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偏弱,整体就业压力较大。其中,城镇外来农业人口失业率同比高0.7个百分点,农民工受疫情影响较大;16岁-24岁青年失业率近几个月持续上升,6月再次上升0.6个百分点;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6月份,全国20岁-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19.3%。可见,目前重点群体就业压力突出,而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又尚未从疫情中完全恢复,经营压力较大,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六是汛情形势依然严峻,不少地区仍面临较大防汛救灾压力。主汛期以来,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27个省区市5000多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500亿,未来降雨带可能逐渐北移,这可能引发新一轮洪涝灾害,对受灾地区的生产和投资活动造成新的冲击,对下半年中国经济恢复进程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有利条件

新冠疫情对一季度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是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在二季度实现“V”型反弹。尽管经济恢复中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却也呈现出发展的机遇,新经济、新动能的逆势增长不仅抑制了一季度经济的下降,对二季度经济的恢复也起到了重要支撑。同时,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在上半年初现成效,促进了二季度经济迅速恢复,下半年政策还将持续发力,效应会进一步显现。这些都是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

在二季度的经济恢复中,新经济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半年,预计新经济新动能还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从生产角度看,一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二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4.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长10.5%,5月增长8.9%,6月份增长10%,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新兴产品高速增长,6月份,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圆片、智能手表同比增长1至5倍;半导体分立器件、高性能化学纤维、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服务机器人等增长32.9%—81.9%。在各行业普遍遭受疫情的冲击下,新兴产品订单逆势增加(张卫华,2020)。二是新兴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二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7%,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比一季度回升2.5个百分点。1月-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4.6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7%和4.0%,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升5.9和6.1个百分点(杜希双,2020),而同期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可见新兴服务业增速较快且维持逆势增长的态势。因此,目前仍受到疫情限制的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可以积极把握新技术,开发无接触服务,顺应疫情防控特点,化“危”为“机”,逆转目前所处的被动局面。

从消费角度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保持快速增长,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疫情期间,由于防控要求,人们出行受限,线上消费、无人配送、在线教育等新模式迎来发展机遇;而随着经济逐步恢复,新动能仍保持高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2019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全国居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次数普遍增多,人均邮费支出增长10.8%(方晓丹,2020)。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6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36.8%,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9%(蔺涛,2020),电商平台正逐步渗透生产生活。1月—5月,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610.8亿GB,同比增长35.2%;规模以上线上教育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4%。同时,为适应居家办公学习需求,人均购买家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支出分别增长19.4%和79.6%(方晓丹,2020),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也逐渐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由此可见,中国内需潜力仍然巨大,且人们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应该把握疫情中所体现出的对在线娱乐、在线教育、智能家居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商品销售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线上服务质量,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推进消费需求尽快回升。

从投资角度看,新经济发展、新型消费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升级也亟需相关技术、基础设施的跟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的“一新”即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为新经济发展、新型消费需求驱动下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和软硬件支持,对中国进一步创新发展,抢占全球发展先机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也在积极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促进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贸易方式。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分别增长了28.7%和33.4%,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正在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净出口需求的限制,对外贸基本盘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李魁文,2020)。

(二)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下半年的政策安排作了进一步部署,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宏观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整,下半年,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质量兼顾。一方面,今年的赤字规模预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新增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另一方面,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接下达基层,直接发放给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用于惠企利民项目,减少截留挪用。以上两方面确保了下半年企业、居民直接受惠,为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进一步恢复。

二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利率将持续下行,资金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并且货币政策更加关注便利实体经济,一系列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陆续开发。

三是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便利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小微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将大幅增加,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且费率也将显著降低。这些政策在下半年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非常宽松、友好的环境,这对生产、就业和收入的恢复都将提供重要帮助。

四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助力企业纾困。前期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将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长至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提供了纾困渠道,对它们发展的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于生产的平衡恢复。同时,有助于下半年经营净收入的进一步改善。

五是实行组合化保障政策,稳定重点人群就业。一方面,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以及研究生扩招等手段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就业帮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同时,对于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群体,实行社保费缓缴,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另一方面,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鼓励“地摊经济”,拓展获取收入的渠道。同时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后,发展职业培训市场,提高劳动者技能。以上多种举措,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保障各群体收入的稳定。

(作者许宪春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唐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常子豪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编辑: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