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为何反弹?猪肉蔬菜推动食品价格涨13.2%,会继续涨吗?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2020年08月10日 18:46  

本文3683字,约5分钟

除汛期因素外,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全球疫情防控对供应链的冲击存在不确定性,也使得各方普遍认为短期物价扰动仍需继续关注

8月10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CPI同比涨幅反弹至2.7%。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85.7%,鲜菜价格上涨7.9%,水产品价格上涨4.7%。整体来看,今年1月—7月,全国CPI同比上涨3.7%。

这是物价同比涨幅连续第2个月保持扩大趋势(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2.7%的涨幅终值也超过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2.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进行解读时则指出,“7月C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涨幅略有扩大。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今年7月,猪肉、蔬菜、鸡蛋及水产品等食品类物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图为今年1月时,深圳湾某处渔民采收水产品。《财经》记者 焦建/摄

“2020 年初CPI同比涨幅走高至5%以上,主要是猪肉价格较快上涨拉动,同时叠加疫情对供给的影响,既有结构性特征,又有阶段性特点。”8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今年第二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除汛期因素,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全球疫情防控对供应链的冲击存在不确定性,也使得各方普遍认为短期物价扰动仍需继续关注。

猪肉继续领涨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从此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7月份CPI同比涨幅超市场预期的原因与社会各界普遍观感相对一致:食品价格是推动CPI同比涨幅扩大的最主要因素。猪肉及蔬菜价格上涨值得关注。

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0.2%,影响CPI上涨约3.07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1.1%,其中猪肉价格上涨85.7%,影响CPI上涨约2.32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7.9%,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水产品、粮食价格亦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鲜果、蛋类价格则出现了下降。其他七大类价格则出现了“三涨四降”的现象(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5.1%、1.6%和0.3%;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分别下降4.4%和0.7%,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5%和0.1%)。

对于反映近期形势的环比价格,董莉娟也在相关解读时指出原因:随着餐饮服务等逐步恢复,猪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而多地洪涝灾害对生猪调运产生了一定影响,供给仍然偏紧,猪肉价格上涨10.3%,涨幅比上月扩大6.7个百分点;受不利天气影响,鲜菜价格上涨6.3%,涨幅扩大3.5个百分点;由于蛋鸡存栏减少,夏季产蛋率有所下降,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上涨4.0%;鲜果大量上市,价格继续下降4.4%。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7月猪肉批发均价为48.05元/公斤,环比上涨13.9%,同比上升103.2%;蔬菜方面,本月蔬菜批发均价为3.42元/公斤,环比上涨7.2%,同比上涨9.1%。上述两项食品的环比、同比涨幅均较为明显。

对于猪肉价格上涨的态势及后期变化情况,《财经》近日亦有一系列相关报道指出:从暴发非洲猪瘟开始,中国生猪供给一直处于相对偏紧状态。进入2020年后,先是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多地饲料供应困难;从6月起,南方多省市又因强降雨天气持续导致洪水泛滥,生猪调运困难。

在一系列与生猪生产、进口、运输与消费直接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本轮“超级猪周期”具备了难以预期、波动频繁等一系列新特点,预计后市亦变得相对复杂。但业内普遍预期:随着生猪产能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逐渐恢复,下半年猪肉价格并没有持续大涨的基础,猪瘟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会进一步缓和。但价格大幅回落至20元/公斤时代的可能性并不太高。

蔬菜价格今年亦走出了一条与以往稍有不同的价格轨迹:上半年时,蔬菜价格受到疫情影响出现猛涨,部分品种在2、3月时甚至创下了近10年的最高价格纪录。在随后的几个间,随着蔬菜生产逐渐恢复,价格出现回落。

“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样的是,原本6月左右应迎来全年菜价的最低点,但今年却因多地降雨量偏大造成作物受损严重。6月下旬,南方水灾持续,北方的夏季蔬菜主产区又发生了冰雹等自然灾害,对生产再次造成阶段性不利影响。叶菜类的价格受影响尤为严重。”北方一位蔬菜经销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短期来看,‘菜篮子’价格会有点波动,但蔬菜毕竟生产期短且不太受限制,所以不会有长期的持续性影响。”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团队则提醒称:后期还要关注华北、黄淮一带的降雨,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恢复情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北菜南运”蔬菜运输成本的上涨。

走势需持续关注

对于7月CPI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有相关解读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的数据。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涨幅小幅反弹的趋势是否会延续。

市场人士的分析分为几类,部分认为下半年物价稳中趋降有利条件较多:首先,生猪供给稳步增加。全国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也为食品价格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对消费品价格传导较弱,翘尾因素也对CPI涨幅的影响呈逐季回落态势。

对于汛期可能给农产品生产、运输造成的一些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近日也表示:由于洪涝灾害是短期的气象因素,不会对物价有持续影响。

整体而言,“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随着各部门多举措保供稳价,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月以来物价涨幅稳步回落至3%以下,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第二季度以来,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回升,PPI环比涨幅转正、同比降幅收窄,也反映出需求回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8月6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在进行宏观展望时指出。

“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该报告认为。

除汛期因素,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攀升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全球疫情防控对供应链的冲击存在不确定性,也使得各方普遍认为短期物价扰动仍需继续关注。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则是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对居民实际生活的实际影响。据近期出版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一书分析:2019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9.2%,涨幅比上年扩大7.4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涨幅接近10%的一年(2012—2018年,全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年际存在波动,但是实际的涨跌幅度普遍低于5%)。

相较于2019年,该书也预测:2020年农产品及食物价格总体涨幅比2019年高位可能有所回落,但高位波动运行的态势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可能性较小。而这则主要是由国内农产品及食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决定的。

整体而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受资源约束和惯性影响,国内农业生产与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及结构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不对称。正因如此,食品消费价格对社会脆弱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9年,全国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比上年增加940元,名义增长14.6%。虽然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但是低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分摊到每月只有78元,应对食品消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硬约束难度可想而知。”该书也指出。

再具体到农村领域来看:今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3.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8%。

上述两个数字中,农村涨幅均超过城市。这一现象在过去也曾多次出现,部分源于CPI 是各类采样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国家统计局在采样商品价格时,对农村CPI与城市CPI设置了不同权重。

农村食品类商品权重设置更大意味着,消费价格上涨会给生活增加支出,尤其是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生活支出压力增加会变得更加明显。

近日亦有多位“三农”问题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提醒称:近两年虽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有一定帮助,但受制于原材料等因素影响,综合效应并不十分明显。食品价格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也值得关注。“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真正依靠种粮、种菜生活的农民已并不多见了,他们也需要像城里人一样买菜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