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不足万亿,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

文/《财经》记者张威 编辑/袁满  

2020年08月11日 18:47  

本文1924字,约3分钟

业界分析,上半年信贷投放量比较大,央行明确要求,维持均衡的信贷投放节奏,使得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下半年信贷投放节奏会放缓,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回归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

8月11日下午晚些公布的上述数据低于一些机构的预期,此前市场普遍将上述数据预测为1.2万亿元左右。

低于市场预期的还有以下几个数据: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7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21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

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下半年整体信用要收缩。原因包含以下几点:首先,上半年信贷投放量比较大,央行明确要求,维持均衡的信贷投放节奏,使得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下半年信贷投放节奏会放缓。

其次,资本补充压力加大,上半年信贷投放量较大,消耗了较多的资本,而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银行控制利润增速,核心一级资本压力很大,约束了信贷投放。同时,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不排除部分银行LCR(流动性覆盖率)、NSFR(净稳定资金比例)跌至100%附近的情况下,会控制信贷投放。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开始收紧,债券利率上行,会约束企业发债意愿。上半年发债拿了很多钱的大型国有企业,对价格非常敏感,在价格上行的开启下,发债意愿下降。”上述资金交易员补充。

数据显示,上周(8月7日当周)多个利率上行。其中,隔夜Shibor上行27BP(1个BP等于1个基点)至2.06%,3个月期Shibor上行1BP至2.6%,6个月期Shibor上行5BP至2.76%,9个月期Shibor上行4BP至2.8%,1年期Shibor上行2BP至2.85%。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多个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引导使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带动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向《财经》记者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如果向常态化回归,市场流动性可能将由总体充裕转向边际收紧,流动性匮乏现象可能随时发生,资金价格也可能随之上升,由此导致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情况再现。

为更好地防范这些风险,周景彤提醒,一是要准确研判形势。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要密切跟踪、深入分析,前瞻性出台政策预案。二是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在金融市场上,紧盯流动性和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情况,针对疫情和经济大幅下滑的应急政策退出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市场主体留下足够的转换和缓冲时间。三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市场做好政策信息沟通,让市场对政策变化形成稳定预期,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市场的“羊群效应”和“踩踏效应”。

“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重点考虑三个变量,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水平,三是外部环境变化。”周景彤说,预计中国经济将保持稳步复苏态势,下半年经济有望达到潜在增长水平附近。由此,假定其他情况不变,货币政策应由“加大逆周期操作”的应急模式逐步向保证流动性合理增长的正常模式转变。

瑞银宏观此前指出,二季度经济的强劲反弹可能降低了政府短期内加码政策宽松的可能性。鉴于近期央行的政策基调一贯相对谨慎,年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很低。同时,考虑到央行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定向工具,年内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也有所下降,不过央行可能仍会在年内进行定向降准(规模相当于全面降准25个基点),同时,预计央行还会在年内下调MLF利率至多5-10个基点(此前预测为下调10-20个基点)。

周景彤建议,下半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应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但要把握好时间和节奏,不能转得过快。一是继续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助力“六稳六保”工作。二是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信贷投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易纲指出要守住风险底线,全力以赴推动三年攻坚战如期收官,加快补齐金融风险处置的制度短板,健全重大金融风险的应急处置机制,并且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已经出台的金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支持地方政府以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量力而行,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