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六千家到29家!网贷行业大乱大治后留下了什么?

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袁满  

2020年08月14日 19:17  

本文4951字,约7分钟

五六千家网贷公司没有一家成为通关者。近两年来创始者牢狱之灾不断、投资人大片“失血”求助,与当初冠以互联网金融创新热浪鲜明对比,网贷公司几乎被认定为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但面对市场之殇,仅仅清场就足够吗

“我们没有虚假标的、没有自融和资金池,我自己也没有拿过除工资之外的钱。本月起我们开始出兑付方案,希望争取一个好的结果。“2019年11月,上海某网贷平台CEO陈宇通过微信回复《财经》记者。彼时,其所在网贷平台被曝出兑付危机。

今年5月,上述网贷平台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上海警方立案调查。警方通报称,已对该平台法定代表人、财务总监等12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财经》记者此前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陈宇,均无人回应。

陈宇最终没有为平台“争取”到一个好的结果。而与陈宇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网贷行业并不鲜见。

自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启动以来,网贷行业持续出清,行业巅峰时期盛景不再。8月14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网贷平台监管经历了很痛苦的阶段,现在走到根本性的转折,从最多时的五六千家到6月底只有29家在运营,专项整治工作可能年底就会基本结束,转入常规监管。

多名业内人士直言,网贷行业大乱大治背后,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起高楼,楼塌了”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包括陈宇在内的大部分网贷行业从业人士,都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发展的“剧本”不一,但结局几近相同:有人获刑、有人离开……

回溯P2P发展,火热时人人皆谈P2P,动辄至少20%以上的收益率更是吸引了众多普通用户。

“那个阶段平均每天就有4-5场活动,大家都在兴致昂扬地跑场子。台上,带着各种‘光环’的P2P平台创始人信心满满地要开创新时代、新模式;台下,普通投资人迷迷糊糊地相信了这个故事。”某P2P平台投资人向《财经》记者回忆称,当初以为这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年化收益率接近30%,得抓住这个风口。没曾想到,自己的300余万元最终全部“打水漂”,至今仍为了兑付款四处奔波。

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风险引发监管关注。2016年8月,原银监会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联合此后发布的网贷备案登记管理指引、资金存管指引、信息披露指引等文件,网贷行业逐步走上规划化发展道路,市场出清加速,部分平台开始以被动或主动的形式退出,部分平台则不遗余力,只为拿下备案。

按照2017年底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各地应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但现实情况是囿于整改验收工作量大、行业实际发展情况较为复杂等因素,网贷备案延期近一年,仍未有“通关者”出现。

与此同时,P2P暴雷余震不断,甚至在2018年出现行业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该年6月-8月,唐小僧、牛板金、投之家、钱爸爸、银豆网、草根投资等网贷平台相继暴雷。由于这些平台交易规模和投资者用户数量较大,市场悲观情绪一度到达顶点,挤兑势头随之加剧。那个阶段,几乎所有在营网贷平台都遭遇流动性危机。

彼时,陈宇告诉《财经》记者,“那一阵天天夜不能眠,生怕第二天早晨一睁眼,警方就来敲自己的家门。”据陈宇透露,当时其所在网贷平台从股东处筹集了一大笔资金应对投资人密集提现,同时设定了一条兑付线,若兑付金额超过兑付线,就发布平台清退公告。最终,陈宇所在平台“熬”了下来,但“元气”大伤。

2018年8月,全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办下发《关于开展P2P网络借贷机构合规检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以及108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网贷平台备案再迎实质性进展。按照《通知》,监管将合规检查总体分成三个步骤:机构自查、自律检查、行政核查。同时,合规检查应于2018年12月底前完成,机构自查、自律检查、行政核查的具体进度可由各地因地制宜,稳妥安排。

若依照上述路径,2019年6月被视作申请备案的关键节点。随后,4月坊间流传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下称《试点方案》),首次指出将挑选部分省市作为先行试点地区。

根据《试点方案》,各地争取在2019年下半年开展部分省市的试点备案工作,力争于2019年末完成少量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试点地区准备工作的启动时间不应晚于2019年6月末。在2020年完成全国范围内存量网贷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

《财经》记者此前从多名接近监管的行业人士处了解到,《试点方案》确实存在,但并未正式下发。与此同时,尽管当前不少地区合规检查已经结束,但部分地方监管,对进入首批备案试点仍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打算不参与试点。其担心,“放行”部分平台后,一旦其中出现不可控风险,监管很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谁能成功“上岸”?

多名网贷行业人士没有想到,本应得到一个“答案”的2019年6月底,竟然如此安静地过去了。“当地金融监管反馈我们的合规检查已经没问题,但因为《试点方案》的出现,大家都在等统一的监管规则下发,因此地方监管未把通过合规检查的平台名单上报。”彼时,陈宇向《财经》记者表示,备案迟迟无期,且在监管“三降”(降低待还余额、降低出借人数、降低借款人数)要求之下,平台生存愈发艰难。

另一方面,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于2019年7月初联合召开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将不少平台预估的备案路径推翻。

据《金融时报》报道,上述会议指出,由于机构数量多、存量规模大、产品和业务复杂,一些省市完成“三查”还需要一段时间。下一阶段要以转型发展和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通过主动清盘、停业退出或转型发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出清。

时间安排上,2019年第四季度,在合规检查、接入系统、数据核验等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将逐一对在线运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上述会议内容触动行业“敏感神经”之处在于,从此前“备案试点”到“监管试点”的口径变化。有接近地方监管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很难说之后是否还存在备案试点,监管态度已经很明朗,要不转型或退出,要不继续‘熬’。从现在的时间安排来看,需要‘熬’多久不确定性太大,想要继续‘熬’下去的平台,将会面临来自经营等方面的极大压力。”

在清退主基调下,国内多个省市宣布取缔辖内网贷机构。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内蒙古、陕西、吉林、黑龙江、江西等20余省市相继发布公告称,取缔辖内所有网贷机构。

在此背景下,不少最初坚持等待备案的平台开始谋求主动清盘或转型助贷,但二者均不意味着网贷平台能成功“上岸”。据《财经》记者了解,不少网贷平台在没有做好兑付方案时便匆忙发布清退公告,导致投资人大规模挤兑,最终平台被警方立案。

有接近地方监管的人士曾向《财经》记者透露,部分网贷平台在宣布退出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有的在后续开展兑付工作的过程中陷入危机,无法拿出资金或可处理的资产进行兑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投资人报案,并提供了平台涉嫌犯罪的相关线索,警方肯定得采取相关措施。

“转型助贷的网贷平台,虽然号称在做金融科技输出,但实际上所谓的金融科技有多少‘含金量’,在银行、巨头等争相挤入金融科技赛道的同时,这些从网贷转型而来的机构,未来究竟能有多少发展空间?”某银行金融科技部门负责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最重要的是,这些平台都还有一定程度的网贷业务存量需要“消化”,若“消化”不好,恐怕难言成功“上岸”。

大乱大治后的反思

从兴起、火热,再到如今一片冷清。多名金融行业人士直言,P2P行业大乱大治背后,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有的平台初衷是好的,但随着市场、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不可避免出现问题。但若回归到这种模式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的悖论,P2P平台声称服务银行未曾覆盖的借款人群,银行的风控明显优于P2P平台,前者都无法覆盖,后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实力?我确实看不明白。”某投资机构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一直拒绝对任何与P2P有关的项目进行投资。

多家网贷平台内部人士及部分地方金融办工作人员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在网贷合规检查中,市场上无论大小网贷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违规点。平台违规情况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大额标的消化、标的真实性、资金/资产期限错配、股权结构等问题上。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部分头部P2P平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存在利用虚假标的进行自融的情况。

“这几年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方面,金融行业还是牌照生意,原以为中国会有不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不同;另一方面,在现阶段监管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不欢迎草根创业者。对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业者来说,只有非常窄的方向可以选择,即利润低的持牌业务,而且只能选择金融服务,并非金融业务。”陈宇2019年8月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自己能顺利离开网贷行业,未来创业不会再碰与金融相关的业务。

如何对新业务模式进行有效监管,亦被不少行业人士所提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表示,互联网金融系统务必吸取这几年P2P发展沉重教训,绝不能违背金融的基本特征,必须持牌经营,必须有监管单位的日常监管,必须有运营模式要求和风险处置方式,不能“无照驾驶”,不能利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十的高息揽储、乱集资,不能无约束、无场景地放款融资,不能搞暴力催收等。

“2016年开始,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大幕开启。P2P行业作为整顿重点,方向是从信用中介转向信息中介,但事后看,整改时间表一拖再拖,终究无法按期完成。从信用中介转向信息中介,本质上是经营模式的银行化,而银行是最复杂的金融机构、接受最严格的监管,其经营复杂度和监管复杂度都不是P2P这类创业平台能够承载的。因此,把P2P变成银行是不可能的,备案也是不可能备案的。”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近日在《财经》杂志上撰文指出。

“回望过去,针对P2P的监管属于一种运动型治理模式,而这种常规模式的有效性显然有限。一方面,在P2P发展早期,其是否具有金融性质、是否应纳入金融监管视野,监管部门需及时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在明确监管部门之后,监管规则的设置也并未有效跟上。监管未曾想到在P2P检查、备案中会存在如此多的现实难题,比如涉及到央地监管、不同部门的协调等等,最终看似谁都在管,其实可能谁都没有管。”一名接近地方金融办的行业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行业人士认为,短期内看,网贷风险已掩盖住了行业自身的价值。“这个行业目前给监管更多的印象有点像‘坏孩子’,似乎是风险大于实际的功能,但如果从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来看,应该相信‘坏孩子’到之后很有可能就成为‘好孩子’,受到大家的认可。”网贷行业某资深观察人士向《财经》记者强调,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有效覆盖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且小额信贷管理成本较高,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太大意愿做此类业务,最终就得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等去做这件事。

(应受访者要求,陈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