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何减少?创新发展试点扩围至28省份

文/《财经》记者 张明丽 编辑/王延春  

2020年08月24日 17:11  

本文5041字,约7分钟

时隔两年,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再度扩围,从17个地区扩大到28个省市区。此前的试点地区带动中国服务出口增速持续高于进口,扭转了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建设还需补上短板 

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及转型中的又一重要增长点。近日,商务部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情况。1月-6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22272.8亿元,同比下降14.7%。出口9127.9亿元,下降2.2%;进口13144.9亿元,下降21.7%,由于出口降幅小于进口,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至4017.1亿元。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进出口9744.3亿元,增长9.2%,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7%,提升9.6个百分点。

8月14日,商务部公布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涪陵区等21个市辖区)、海南、大连、厦门、青岛、深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合肥、济南、威海、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和河北雄安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8个省、市(区域)开展试点,期限为三年。

这已经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次扩围。2016年,中国推出首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包括上海、海南等15个地区;2018年,试点进入深化阶段,增加北京和雄安新区,试点地区达到17个。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表示,“新一轮试点从新举措的‘量’看,比上一轮试点多了80余项;从新举措的‘质’看,开放程度、政策力度和改革深度都比前两轮试点大得多。”

数据显示,近十年,服务贸易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更高于货物贸易的平均增速。世贸组织预测,未来全球服务贸易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马庆斌认为,服务贸易是各国抢占新制高点的新竞争领域。就中国而言,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及获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俊对《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服务贸易地位日渐攀升,服务贸易国际化是未来趋势。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制度改革比之制造业相对滞后,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探索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政策完善,同时也是配合其他自贸试验区共同推进中国服务业改革和开放的新举措。

 李俊表示,与前两次相比,3.0版《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服务业的改革措施更多、改革程度更深,从《方案》中不难发现,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沿。

据悉,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上旬在北京举办。本届服贸会主题为“全球服务,互惠共享”。这将促使中国服务业领域的企业与全球服务贸易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试点再扩围,聚焦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这次新增的试点地区中有一半在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比例较前两轮试点更高。冼国义表示,之所以这样布局,一方面,这是贯彻落实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步伐加快,具备制度创新的基础和条件。

“这些地方试点的经验对中西部地区更具借鉴意义,我们希望,这些试点地区能成为中西部服务贸易发展的龙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西部整体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提升。”冼国义表示,未来将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加大支持力度,会同这些试点地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数字贸易、运输、旅游、文化、中医药以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李俊认为,试点的区域倾向性服务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的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但成渝地区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样需要服务业发展作为新动能。此外,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沿海地带要发展,内陆地区也要发展,中西部地区需要与东部地区互动形成内循环,也要走向国际市场构建外循环。

与2016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及2018年《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相比,此次《方案》更加突出“全面”,与之配套的是,《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开放程度均有所拓展。

首先是时间,此次试点期限为3年,较之前两次增加1年;其次,将原有八个方面“进一步”试点任务改为八个“全面”,即全面完善管理体制、全面探索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探索提升便利水平、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探索健全促进体系、全面探索优化政策体系、全面探索完善监管模式、全面探索健全统计体系,通过全面深化试点,达成服务贸易深层次改革全面推进、高水平开放有序推进、全方位创新更加深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的目标。在数量上,试点任务围绕推动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122项具体举措。

李俊认为,服务贸易属于新生事物,地方政府需要时间来熟悉相关试点政策、做规划安排,此次时间拉长更有利于地方开展工作,也是基于疫情特殊时期下做出的调整。数量扩大则体现了服务贸易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地位愈发重要,需要推广到更多地区进行试点。

在改革方面,《方案》提出推动下放《船舶营业运输证》管理事权、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展会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前置许可事项,规范国土空间规划资质管理,扩大技术进出口经营者资格范围,简化外资旅行社审批流程等体制机制改革事项。同时,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开展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领域跨境使用试点、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开展外籍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便利化举措。

在开放方面,《方案》提出在中国境内经营无船承运,无须为中国企业法人;在条件具备的试点地区开展国内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允许台湾居民在试点地区参加注册城乡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允许台湾居民在试点地区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等开放便利举措。

在创新方面,《方案》部署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模式,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开展数字营商环境问题研究,组建国家数字贸易专家工作组等。同时提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便利外国人在华使用移动支付试点、促进国际精品赛事发展等业态模式创新举措。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冼国义表示,这些具体举措,有些在全部试点地区推进,有些考虑试点地区间发展基础、制度创新条件等的差异,设定在具备条件的部分试点地区先行探索,充分体现试点地区错位探索、多元发展的布局特点。

此前试点成效几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带动了全国服务贸易向高质量发展。据了解,此前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效初显。2019年,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超过75%,发展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试点的带动下,自2017年起中国服务出口增速持续高于进口,服务贸易逆差连续扩大的趋势得以扭转。2019年,服务出口高于进口增速9个百分点,逆差比2018年下降14.1%,中国服务出口排名从2018年的全球第5位升至第4位。

服务贸易结构亦得以优化。2019年,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比达34.7%,比2016年启动试点时提升7.3个百分点,数字化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50%。2020年1-6月,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744.3亿元,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3.7%。

试点地区成效更为明显。以北京为例,2015年5月,国务院同意在北京实施为期三年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以来,北京市新设服务业企业64万家,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在京落地,服务业开放成效日益显著。2019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行更精简负面清单;177项中,1/4的措施涉及金融,四成的内容全国先行。2019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约为2.95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的比重达83.5%,远高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3.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2.1亿美元,约为试点前2014年的1.57倍。

贵州省也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之一,2016年至2019年贵州省服务进出口累计达到528.95亿元,年均增长16.15%。先后引进苹果、华为、富士康、IBM、浪潮、中电科、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一批标志性的大公司落户贵州。

另一个试点地区成都在2019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00.06亿元,同比增长10.1%。而在创新试点中,成都市的“设立国际生物医药保险超市”案例上榜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补上服务贸易“短板”

截至2018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发展潜力可观。马庆斌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及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智造经济的战略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李俊表示,对外贸易作为一个整体,分开来看,中国货物贸易竞争力较强,顺差大;服务贸易与之相反,竞争力弱,逆差大。因此,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真正的短板在于服务贸易,如果服务贸易能与货物贸易并驾齐驱,中国可能会加速进入贸易强国阶段。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4442.01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433.92亿美元,同比下降2.1%,当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51.47%,比上年降低了2.99个百分点。李俊表示,尽管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规模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仍相差甚远。

“中国货物贸易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了,未来还应进一步考虑该如何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出口附加值、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率,这就需要在研发、设计、营销、知识产权等服务环节发力,向它们要增值、要利润。”李俊说。

据了解,当前中国面临着同类产品出口价格低、进口价格较高的局面。李俊认为,今后若想扭转该局面,关键在于提升制造业背后的服务增加值,这也需要服务贸易的发展壮大。

找准服务贸易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突破

李俊认为,首要的是稳住规模。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二服务贸易大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尤其要注意稳住外需、优化结构,进一步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数字贸易、高科技服务贸易占比。

其次,要在保住服务贸易大国地位的前提下扭转逆差局面,尽管追求顺差不是最终目的,但它确实是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今后应着重营造良好的国内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尤其应在推进服务业改革、服务贸易开放上加大笔墨,唯有如此,中国贸易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依然存在痛点和难点。具体来看,其一是开放程度不够。李俊表示,一方面对外开放需要“引进来”一批国外优质企业,让全球优质服务供应商在中国生产经营以推动国家服务产业整体升级。另一方面也需要“走出去”,开发培育中国服务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中国服务业优势。目前这两方面均有待提高。

其二是服务产业基础有待夯实。尽管中国的服务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有一定席位,但多为银行、电信、铁路工程类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实力稍显不足,跨国经营能力、竞争力及技术水平仍有待提升。

其三是服务贸易促进政策问题。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便利化等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此外,统计与考核亦存在短板。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服务贸易发展成效时,缺乏一个客观有效的统计指标。李俊认为,未来,要建立服务贸易企业直报系统,用作主抓地方服务贸易考核的业务导向作用,以区别于外汇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