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系统只是升级版流水线,本身并不主动作恶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文 涂伟/编辑  

2020年09月11日 11:58  

本文2498字,约4分钟

用算法系统管理外卖骑手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流水线。可如果把责任归咎为算法系统太严苛就大错特错了,就如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流水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本身不作恶,算法系统是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它只是被当作工具使用,工具怎么可能主动作恶呢?

《人物》的一篇公号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内》,将外卖员在平台算法系统管理、规制下的生存状态展现在公众面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情。我这样很少点外卖的人也不由得回忆,有数的几次叫外卖过往,是否曾对超时的骑手不宽容?

消费者个人的道德自省其实在这件事上并不重要,如果纠结于此就跑偏了。饿了么很快做出回应,发文称将推出新功能,用户可选择是否愿意多等外卖员5分钟。一天后,美团亦跟进回应,声言将更好地优化系统,留给骑手8分钟的弹性时间。

我以为这两大巨头所采取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骑手的生存状况,缓解汹汹舆论对其质疑,但是没有触及根本问题。已有不少网友指责饿了么的措施,是把“球”踢到消费者这方,让消费者出于道德压力而来承担更多的时间成本。这个方式确实逻辑上有问题,尽管平台的算法系统不断缩短送达时间是为了取悦消费者,但资方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骑手单位时间的送单率,在与同业的效率竞争中胜出,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骑手所处困境是由资方造成的,资方追求效率和利润和员工追求更好的薪酬和劳动保护,永远是一对矛盾。双方的利益诉求如何尽量达到平衡,和消费者又有多大的关系呢?就好比一家生产鞋子的工厂,说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人权益,将缩短每个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他们的薪水,由此带来成本上升,故而每双鞋提价5元。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消费者无法知道提价的这5元钱是真的用在工人身上还是成了企业主的利润。另外,当一家企业提价而别的企业同类产品并不提价时,这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必将处于劣势。

工人在车间流水线上做工和骑手行进在大街小巷送外卖,看起来工作形式差别甚大,但事殊而理同。用算法系统管理外卖骑手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流水线。人类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形态,也有一些工匠的小作坊。由于生产形态和技术的落后,对劳动者的管理很难做到精确。我们小时候学过《半夜鸡叫》,课文里半夜钻进鸡笼里学鸡叫的地主周扒皮,是农耕时代把类似“算法”的方式用在长工身上的典型(据说真实的历史与课本所写有差别)。但这样做太反常,很难形成固定的管理模式。工业革命后,机器被广泛地使用,有了生产流水线。工人聚集到车间,分布在一道道工序上。车间的机器和工人构成一个生产系统,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流水线的生产。流水线这种模式使工人在工作时很难有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他事实上已被捆绑在流水线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资方的办法无非是两条:一是延长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二是对流水线进行技术改造,缩短每道工序的时间从而提高单位时间产出率。一些工厂严格地规定工人午餐、上厕所的时间,就是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只是在工业化时代,对单个人走街串户的工作模式无法进行流水线那样的管理,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和算法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片《摩登时代》,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工人们如何困在系统内,被流水线系统严格地规训。电影开头是满荧幕的羊群,接着画面转向如同羊群一样涌进工厂上班的工人。在影片中,工人不再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是如同机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一颗颗螺丝钉。企业主不断加快流水线作业的速度,甚至发明自动喂食的机器,试图把工人的午餐时间节省下来用来工作,逐利的资本穷尽现有的技术手段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这个电影常常被用来控诉资本家的罪恶。但是也有人对此做另一方面的思考,资本当然是逐利的,追求效率和利润天经地义,否则人家为何投资呢?而对单个的工人来说,他面临的选择是:做流水线上辛苦劳作的工人还是失业在家?我想多数人选择前者——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次优选择。像英、美、法、德这些很早就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经过了一两百年的时光,其间有新闻媒体的深度报道也有艺术家以文艺形式的反映与批评,不断引起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但媒体和文艺作品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靠这种形式唤醒多数资本家的道德良心亦是不现实的。单个或少数工人在与资方的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劣势,“你嫌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可以走人呀,排队想进厂做工的人多着呢”。最终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还是因为工人形成了强大的自组织,抱团与资方博弈。劳资双方在冲突、斗争、妥协、让步中,一点点寻找利益的平衡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就是源于工人为了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

做“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是众多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重要方式,它门槛低,收入尚可,但需要劳动者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快递业和外卖业为保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想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不能因为有这样的贡献,就可以罔顾劳动者的权益了。要想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外卖骑手的工作状态、保护其权益。可如果把责任归咎为算法系统太严苛就大错特错了,就如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流水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本身不作恶,算法系统是互联网时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它只是被当作工具使用,工具怎么可能主动作恶呢?一个文明社会,利益多元,只有各方的利益达到基本的平衡状态,社会才可能长治久安。当某一方获得的利益太高,而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挤压,出现明显的不公平时,需要一种预警机制和纠偏机制。《人物》的这篇报道是及时的预警,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则不是媒体能做的。以往常见的模式是媒体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促使企业自行改进或触动公权力介入给企业施压。这样的解决路径有效果,但效果相当有限。譬如说,当公众对此事的关注不再时,系统还可以再进行“优化”,虽然还有5分钟或8分钟的弹性时间,但对在规定时间内提前送达的骑手进行奖励,这样的利益导向依然会促使骑手一味求快。

我认为只有困在算法系统内的主角——外卖骑手,能自我形成维权力量与资方进行博弈,才能推进问题得到更彻底的解决。这个道理不复杂,我想不必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