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联涛:全球脱钩与重建纽带

文/沈联涛 编辑/袁满  

2020年10月14日 18:25  

本文2334字,约3分钟

重建纽带需要双方均有意愿才行得通。下任美国总统会选择与中国脱钩还是再建纽带,将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问题

断开全球贸易和信息自由流通,将使得各国应对国内不 平等现象的资源捉襟见肘,最终会让所有人付出更多代 价。图/ 法新

我们身处隔绝联系的时代。新冠病毒恰恰印证了全球联系的内在缺陷。伴随人员往来,这种病毒也得以广为传播,迫使人们不时推行社交隔离,以切断病毒传播链,从而能争取更多时间来遏制它。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发文评论这次全球疫情,慨叹美国既没能事先做好疫情应对准备,更未能遏制疫情传播。文章表示:“让我们失去生命的不是人员交往这些联系,而是舍弃了精诚合作的联系。”此话可谓一语中的!

全球化对普遍联系为功甚巨,它由单极秩序打造,在该单极强国看来,自由贸易不仅利于世界,更利于它自己。但世界秩序转向多极化,让美国失去了安全感,其他国家也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负伤的“头狼”最是危险,情感受伤的同时,也猛烈攻击其眼中的对手。中国被美国视为争雄者,便成了那个受攻击对象。国务卿蓬佩奥、总检察长巴尔、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和联邦调查局局长雷,分别发表四次讲话,阐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意图。不过,美国“四人帮”虽然大谈特谈遏制中国,能否说服各国追随呢?

擂响战鼓并以所谓“净网”行动令互联网分崩离析,听起来有助于国内政治博弈,但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和可能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等局面下,头脑理智的人不会有谁支持核军备竞赛。

全球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非常直白:自由贸易对所有贸易伙伴都是双赢,但每个国家必须自己处理其国境内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说到底还是国内政治。断开全球贸易和信息自由流通,只会让所有人付出更多代价,使各国应对国内不平等现象的资源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任何军备竞赛对所有人都是双输的局面,让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无法全部用于抗击疫情大流行、气候变暖和国内不平等。

历史是理解我们今天如何陷入当下困境的最佳指南。

关于美国政治和经济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相应的中国故事却远非妇孺皆知。中国在短短40年间,从贫穷国家跃迁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多数历史学家仍对这一变迁的世界意义倍感困惑,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王赓武教授,在其著作《中道今来》(2019)中,对中国历史作了清晰、易懂的纵览,并呈现出中国为寻求与外界重新联结而付出的努力。

王教授将全球历史浓缩在三个重要的权势中心:地中海、印度和中国。公元1500年,中国和印度占世界人口的48.6%,占世界GDP的49.2%。地中海各国(广义上包括整个西欧和西亚)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7.1%和GDP的22%。但是西方国家凭借海军力量、科学技术,扭转形势并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到1950年,中国和印度合计占世界GDP的16.3%,但人口则占35.9%。西欧和美国加上西方的附从国家,占全球人口的19.1%,却占世界GDP的56.8%。

正是对海权的忽视,导致印度在18世纪惨遭殖民,而中国在19世纪几乎被蚕食鲸吞。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而对中国产生最重要外国文化影响的则是印度佛教。丝绸之路繁盛于唐朝;到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帝国不仅让中国与欧洲产生联系,也起到沟通中国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作用。

公元1500年以后,西方商人通过东南亚到达中国,加速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包括通过马尼拉与拉丁美洲进行的跨太平洋贸易)。直到20世纪,中国才真正认识到,西方国家权势的关键秘诀就在于海权优势,以及能够以强力确保国际法得以实施。

王赓武教授在该书第二章中,娴熟地讲述了后王朝时代之中国故事,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努力理解现代化。而后日本人的侵略激发出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最终帮助共产党人统一国家,并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还生动且颇具洞见地讲述了毛主席、邓小平的故事,以及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书中没有出现西方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冗长而平庸的人物描写。

中国对西方的钦仰,从当时几个大国的汉语译名中可见一斑:英国译为英吉利,美国译为美利坚,法国译为法兰西,德国译为德意志。而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贸易、投资技术和人员交流,与西方重新建立联系。随着中国日渐深入参与到全球化之中,成为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和贸易伙伴,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内部稳定有序和外部环境安全。稳定的前提是政党足够强大,如王教授所言:“这个国家的领土能否保持完整,取决于保卫边疆的能力,甚至是抵抗唯一超级大国的能力。”

王教授更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哲学和政治史,以为中国在新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寻找理据。这本书真正的贡献在于解释了中国从“旧世界”到“新全球”参与者的转变。中国与南方国家,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互动,将在“新全球”发展的下一阶段起到关键作用。东盟人口达到6亿,GDP超过2.5万亿美元,文化多元,自然资源丰富,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区域——是沟通西亚、南亚、中国和东北亚之间全球贸易的咽喉要地。将南中国海巴尔干化将是无法承受之重,正是大国间的斗争使巴尔干在一个多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和近东最为动荡的区域。

在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之际,《中道今来》是一本绝佳的著作,有助于透过哲学和历史视野,理解当下局势的变迁。王教授行文别开生面,每出以同情之理解,必能引导我们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把握航向。不幸的是,重建纽带需要双方均有意愿才行得通。下任美国总统会选择与中国脱钩还是再建纽带,将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问题。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臧博;编辑: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