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贷款超预期,专家建议把握货币边际节奏

文/《财经》记者 张威 编辑 袁满  

2020年10月14日 21:34  

本文1650字,约2分钟

贷款需求好转正在推动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向好走势。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

贷款需求好转正在推动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向好走势。

10月14日下午,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 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0.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9.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

“总体来看,社融和M2增速基本上是符合预期的。”一位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可以称之为亮点的是9月份的的贷款增加规模,此前市场预期1.7万亿,但是因为有季末贷款冲量影响,同时还有政策引导,所以并未出现太大偏差。

该银行资金分析师进一步分析,上半年贷款有一个供给驱动的特征,实际上从三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修复是在推进的,各项经济指标不断向好,投资和消费虽然还是负,但是未来有可能转正,经济的边际修复实际上是信贷投放的驱动因素,由之前疫情期间的供给驱动,逐渐转向了需求拉动的现象,简单理解就是需求带动了信贷投放的增长。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向《财经》记者表示,三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灵活适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精准发力,货币供应量总体充裕,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未发生加大波动,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有力地促进了疫情防控,很好地兼顾了促进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平衡。

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向《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告别了非常宽松的状态,变得越来越稳健。目前普遍认为社融增速可能在10月触顶。考虑到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好、持续性强,决策者又追求“珍惜政策空间”,防风险“走在市场曲线前面”,所以当前货币政策总量上边际收紧是合适的。但目前仍有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对民营企业的支持。虽然经历了宽松,但今年民营企业债券信用利差仍然偏高,与疫情前差异不大,与整体债券信用利差大幅收窄相背离,大部分新增债券融资不支持民企。二是利率与汇率的协调。我国从宽货币转向稳货币远远早于美国,带来汇率持续升值,显著影响了出口企业盈利。这两点问题可能暂时不影响我国经济复苏的方向,但会使实体经济复苏的天花板比预期的更低一点。

展望四季度,周景彤认为,中国经济还将向潜在增长水平靠近,但经济复苏的势头或将减弱,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方向较大。货币政策既要防范相关领域金融风险,更要把握好实施的方向,尤其在边际收紧时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和节奏,不能因退出力度过大而带来处置风险的风险。

上述资金交易员指出,四季度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现在的资金利率,无论是短暂的资金利率,还是一年期的同业存单利率以及十年期国债利率,基本都是符合央行的调控目标的,受政府债券发行缴税影响,部分资金利率稍微往上走了一点,随着这些因素消退以后,资金利率也会回落。然而,年内国债发行仍有超过1万亿需要落地,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化,在结构性存款压降背景下,银行对于中长期稳定资金的需求依然较大,这将对诸如同业存单价格特别是1年期品种形成支撑,使得同业存单价格具备一定刚性,难有明显下降空间。

盖新哲表示,在针对房企实施“三线四档”限制负债后,下一步会不会调控收紧居民房贷。“三线四档”实施后很多房企会选择降价促销。如果房企降价促销叠加居民房贷紧缩政策,容易导致房价虽然降了但销售反而更低迷,行业进入房价下跌和销售遇阻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实体经济复苏,甚至可能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

为此,盖新哲建议保持居民房贷合理增速,让居民房贷成本适度下调,实现居民低价低负担买房、房企“软着陆”去杠杆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