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升级背后的美年之困

文 | 《财经》E法  刘畅 编辑 | 张有义  

2020年12月22日 18:23  

本文5195字,约7分钟

健康服务是一个真实而非常有想象力的领域,但是,攻城略地的资本运作背后,应该有业绩和专业的服务提升做支撑。

在医疗大健康主题火热的当下,体检市场原本充满了想象力和爆发力,大厂、机构争相布局。但是民营体检行业龙头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002044.SZ,下称“美年大健康”)近期却有些“虚火”。

自10月30日起,美年大健康5天时间内股价暴跌30%、市值蒸发近两百亿后,截至12月11日,公司仍未有好转迹象。

在10月30日股价跳水当天,美年大健康发布了其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与同期相比,公司营业收入减少了29.61%,归母净利润则下降了232.15%。在后疫情时代方兴未艾的“全民大健康”概念热潮中,这样的成绩引发遐想无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截至11月3日,阿里网络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53992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3794%。另有卖方五家机构席位总共抛售5.47亿元。

如此尴尬的业绩背后,美年大健康与中国体检行业还有未来吗?

截至《财经》E法发稿,美年大健康方面未回应相关问询。

在接受《财经》E法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体检行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诸如美年大健康等体检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体检的主业上,而非一味地资本扩张;同时,应当利用好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诸多真实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上寻找出路。

唯见规模涨,难见利润来

事实上,美年大健康股价低迷的核心原因,还是该公司尴尬的业绩表现:2017年美年大健康就爆出了8.66亿元的巨额亏损,而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大幅亏损5.17亿元;尽管从单季度来看,美年大健康在2020年第三季度已经实现盈利,但是在单季度实现营业额26亿元、与去年第三季度持平的背景下,第三季度净利润2.65亿元,却仅相当于去年第三季度净利润3.74亿元的70%,盈利能力仍然在“坚定”下滑中。

亏损的背后,可以延伸到美年大健康的发展战略。

有资深资本市场人士对《财经》E法表示,美年大健康的表现与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该公司发展之初即是通过大量并购其他小型体检机构的方式,实现了快速的体量扩张;但与此同时,在单店经营效率方面难免粗放式管理,最终体现为美年大健康的盈利能力落后于自身规模的增长。

部分逐年下滑的财务数据或可印证该点:《财经》E法查阅Wind发现,该公司2017年到2019年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68次、0.59次和0.48次,下滑趋势明显;2020年前三季度则仅为0.25次,资产利用效率进一步下滑。

从具体财务数据来看,美年大健康2019年营业额为85.27亿元,同比2018年的84.58亿元几乎无增加,但同年总资产已高达189.19亿元,相比2018年末的163.55亿元增长15%左右;同样在2019年,美年大健康的总负债也从2018年的90.59亿元增加到107.65亿元,净增加了17亿元以上。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没有足够重视单店经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单纯通过并购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也给美年大健康留下巨大隐患。2019年,由于此前收购而来的多家体检机构的业绩未达预期,美年大健康不得不为此计提10.35亿元商誉资产减值。

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已经计提了10亿元资产减值后,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末,该公司的商誉账面净值仍然高达43.27亿元,而同期该公司净资产不过76.94亿元,未分配利润更只有6.67亿元。这也成为隐藏在美年大健康财务数据中的重大隐患,未来上述商誉资产对应的子公司一旦盈利未达预期,单是商誉的资产减值就相当于该公司此前若干年累积全部利润的数倍。

不仅如此,美年大健康的财报数据中,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2019年在公司整体亏损7.14亿元的背景下,少数股东收益尚有1.53亿元、相比2018年并未减少,这也导致美年大健康当年的归母净利润进一步低至-8.66亿元。

这一现象延续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同期,美年大健康的少数股东权益则为8.5亿元,相当于合并口径下股东权益76.94亿元的11%。这意味着,尽管2020年上半年美年大健康的控股子公司总体未能实现盈利,但是净资产收益率仍明显高于其全资子公司。

经营着相同的连锁体检业务,美年大健康的控股子公司盈利状况,为什么会显著好于全资子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作出了哪些“贡献”,或者美年大健康对于控股子公司及其背后的少数股东有哪些利益倾斜?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市场忽视,但是对于分析美年大健康的经营策略和发展路径,以及判断该公司未来业绩走向,却至关重要。

11月1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下发了《江苏证监局关于对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0]107号),其中提到:公司2019年度发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累计总额为18510.66万元,截至2019年末余额为799.94万元,截至年报披露日,前述相关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的资金虽已全额偿还,但占用行为系禁止的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关联交易类型,违反《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第一条的规定。

简单来说,美年大健康的实际控制人俞熔,存在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这对于该公司而言,无疑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业务模式饱受争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年大健康在11月5日发布了《关于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超过1%的公告》,披露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53992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794%。受此消息影响,当日美年大健康股价以跌停报收。

尽管随后美年大健康实控人俞熔多次增持股份,但合计增持数量尚不足500万股,与阿里减持的数量相比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当然也无法挽救美年大健康股价的颓势。

在重要股东大笔减持的背后,是美年大健康饱受争议的主营业务模式。虽然近年来通过并购、布局三四线城市等手段顺利完成市场扩张,但以美年大健康为代表的民营体检机构仍需面对社会愈发强烈的疑惑:到底靠不靠谱?

曾有媒体采访到某中型民营体检机构医生,据其讲述:“对民营体检机构而言,现在获利的主要环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介入单位体检,再一个是团购套餐。多数民营机构开出的普通职工体检套餐一般在600元-700元不等,明显低于上海多数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的基础体检套餐价。”

不仅如此,美年大健康提供的体检服务质量也饱受争议。黑猫投诉上就有多位客户在美年大健康产品购买体检套餐后无法使用、退款,甚至与其他平台发生冲突;其中有用户反映称,在美年大健康微信官方商城购买了两个体检套餐共计1930元,后面因其他事情不能体检,需要退款,但“先后三次拨打美年大健康客服电话,每次都承诺48小时退款,过了一个星期还是未退款”。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专委会主任委员胡波也曾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体检机构管理混乱、职业操守缺失、盲目逐利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出现错诊、漏诊等违法违规行为。

业务模式饱受争议、连续大幅亏损、重要股东减持、实控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当前美年大健康面对的困境和尴尬,实际上是此前若干年盲目追求扩张速度种下的“苦果”。

行业问题重重,但不可或缺

尽管体检行业一直问题重重,但眼下各大机构仍给予民营体检机构足够的耐心。仍以行业龙头美年大健康为例,仅在“亏损5.4亿”的三季报发布后,就有开源证券、中泰证券、东吴证券等九家机构发布研报,认为该公司业绩改善有望,扭亏为盈不成问题。目前至少有59家基金持有美年大健康的股份。

基金热捧,无疑是看中了医疗体检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美年大健康2019年的年报数据显示,体检市场的70.8%都被公立医院占据,民营体检机构仅有21.5%的空间。

“三甲医院尽管检测水平较高,但受制于体制机制因素,用户等候时间较长、医师服务态度有待提升、科室间转诊机制较繁琐等问题无法立即解决,并不适应中产阶层日益提高的体检需求。”申万证券研究员李根对《财经》E法表示,“这就是民营体检机构发展的机会。”

但对天然缺乏公信力背书的的民营体检机构而言,在体量、资金和人才均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要想与公立“巨无霸”分一杯羹,就需要寻找到自身特点,克服先天不足。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家张宁对《财经》E法指出,公立医院作为中国医疗健康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体检健康服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民众对于公立医院的信任度是很高的;其次,由于公立医院以诊断治疗为主,所以它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是民营体检机构不能比拟的。”

张宁进一步指出,民营体检机构“实际上没有提供差异化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目前来看,他们与公立医院提供的体检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相当于与公立医院体检部门竞争。但如果想可持续发展,它应该拿出超出民众预期的高质量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

张宁认为,公立医院的主要定位仍是治病救人,其体检更多服务于后续的医疗健康服务过程;但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体检,这其实是个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主动管理愿望的体现。所以未来,民营体检机构的侧重点应当更偏向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比如对吸烟的人群如何提供个性化的戒烟服务和支持;或是帮助体重超重人群更好的管理体重,帮助他们采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从产业角度,张宁也给出几点意见:一是,健康管理相关行业和专业组织应发挥其引领和自律作用,发布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行业标准,引导健康管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二是,从国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管理上看,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体检相关健康服务,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体检健康服务业的不定期抽查和监管;三是,结合国家健康战略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能够“先行先试”;四是,要发挥民众作为体检健康管理服务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促进体检健康行业健康发展。

“如果(民营体检机构)是仅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价格战或优惠政策争取民众的认可,这种策略其实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这里,这样发展对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不利,应该回归体检作为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这样一个窗口期,优化和提升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张宁强调。

“纵使现存的民营体检机构有千般不足,但只要公立医院规模小、人多等体检问题一朝一夕不解决,民营体检市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李根表示。

体检行业无疑是存在真实市场需求,拥有有广阔想象空间的。但资本市场攻城掠地带来的市值提升是否有内生持续动力,是摆在美年大健康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潜心做好健康服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美年大健康亦已迈开步伐。该公司刚刚提出的数字化转型策略,或是民营体检机构试图踏出的一条新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杨国安表示,美年大健康很重要的特点是通过参股、控股将很多不同的、相关行业的公司进行打包,其中有些是高端的体检,有些是中端的体检。但体检医疗服务的特点是,它是低频的、入门的医疗服务,因为大多企业员工每年可能只做一次体检,“这也是中国体检行业的特点”。

“医疗行业本身拥有大量的数据,所以理论上来讲, 医疗行业是最容易进行数字化采集、转型,以及做智能化决策的一个行业。对于医疗行业,如何利用好这个数据金矿,挖掘出其中的价值,可以大幅提升服务体验、诊断的准确性空间。”杨国安表示。

谈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提升和变革时,美年大健康的实际控制人俞熔曾提到两个关注点:一是产品层面,如何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提高体检的准确性、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客户体验;二是管理层面,庞大组织提高效率,风险控制水平,保持组织高效的运转“也很重要”。

美年大健康CTO王祥志介绍称,美年大健康拥有包括用户体检数据、公司销售数据及医护团队管理数据等大量数据储备,“现在要做的是将这些底层数据变成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架设的偏数据化运营管理和数据化自我产生的业务价值。”

但不管数字化前景如何,回归主业,放弃一味资本扩张,做真业务和业务模式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