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大互联网治理事件

2021年01月01日 16:52  

本文7681字,约11分钟

2020年曲折坎坷,半年疫情愁煞人、苦煞人,但数字产业,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以及短视频、直播带货和游戏产业,却有井喷之势。岁末,反垄断政策强力来袭,头部互联网企业哀鸿遍野,如若坐了过山车一般。纵观这一年里的互联网治理问题,也是险象环生。“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直播带货“翻车”、过度“人脸”数据收集、社区团购疯狂补贴以及众多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等等问题,充分暴露了互联网治理上的漏洞和不足。经过《财经》E法小伙伴们的数据统计和认真比较,特甄选出“2020年十大互联网治理事件”。 

一、阿里巴巴遭反垄断调查

事件:2020年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根据举报,在前期核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对阿里巴巴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一周后的12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度出手,针对“双十一”前后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网购先提价后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问题,对包含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在内的三家企业进行了处罚。

在此之前的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南》虽是征求意见,但甫一公布,互联网巨头便产生巨大震荡。当天美团跌超10%,京东跌超8%,阿里跌超5%,第二天美团、阿里、京东均跌超9%,腾讯跌超7%。

点评:阿里巴巴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标杆。截至当前,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已经产生了万亿美元的GMV。

经中央定调,此次掀起的反垄断调查高潮从阿里巴巴开始,也意味着此项行动决心之坚定,或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二、蚂蚁集团上市搁浅并遭两次约谈

事件:2020年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香港证券交易所亦于当天晚间发布公告,暂缓蚂蚁集团港股上市。

此前10月26日,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股票香港上市发行价格定为每股80.00港元,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这意味着当时蚂蚁集团的总市值达2.1万亿元。马云在外滩峰会上曾表示:“这么大一次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在纽约以外定价,这是第一次。”

狂欢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1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12月26日,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进行了第二次约谈。第二天,有关部门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蚂蚁集团上市波折的出现,引发了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争论。在十年时间里,互联网金融市场中蚂蚁可谓一枝独秀。支付领域,支付宝已经占据着比传统支付“老大哥”银联更大的市场份额;网贷领域,花呗、借呗等产品已经快速改变着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投资理财领域,余额宝等产品也在挑战传统的理财产品。

点评: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及两次被约谈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提到,要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少数科技公司在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涉及广大公众利益,具备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特征。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三、快手辛巴假燕窝事件

事件:2020年10月25日,直播带货大V辛巴团队一名主播在直播时推介了一款燕窝产品。当天,网民张红在快手平台辛巴徒弟“时大漂亮”的直播间,购买了该款燕窝产品。但随后发现,所谓的“燕窝”不过是糖水,顿感上当受骗,遂将这些质疑拍成了视频,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

11月19日,知名打假人王海在微博发布了检测报告,直指这款即食燕窝产品“就是糖水”,成本不超过1块钱。

随后事件急剧恶化。辛巴上线直播,指责“张红的背后是专业的诈骗团队”“要饭的”,并公开了张红的电话、家庭住址。张红因此收到了无数谩骂、侮辱信息。网暴漩涡中的张红,终日不敢出门,还迫于压力辞掉了工作,又接而被诊断得了抑郁症。

12月23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在此次燕窝销售过程中,辛巴涉事直播公司存在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其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燕窝品牌方广州融昱贸易有限公司作为销售主体,在天猫“茗挚旗舰店”网店发布的内容,均存在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其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

当天,快手对涉事主播“时大漂亮”追加封停账号60天;对事发后在直播间存在不当言行的和翊公司负责人辛有志,封停其个人账号60天。

点评:2020年被称为直播带货元年,直播带货可谓风靡,有关短视频平台也找到了流量变现的重要渠道。但辛巴假燕窝事件的典型意义在于:直播带货的假货问题未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在短视频时代变得更加严重;与传统电商相比,直播带货背后的直播平台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警告,也说明,随着平台形式的复杂变化,平台责任的规范并没有完全跟上。

四、美团大数据杀熟

事件:2020年12月17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该文作者基于自己点外卖的经历发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用同一个配送地址,在同样的时间点单,会员比非会员的配送费更高。文章中称,本以为开通外卖会员会省钱,但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比非会员高1元-5元。

随后,美团回应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在实际下单时,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计算,不受影响。

“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的话题迅速登上当日微博热搜榜第五名,一周的时间里,该话题被5.7亿人次阅读,讨论达4.4万人次。

2020年4月10日,美团还曾遭遇“二选一”质疑。当时,广东省33家餐饮协会联名向美团发出一封交涉函,要求取消“独家合作限制”等条款,降低外卖服务佣金等。

12月28日,美团又遭反垄断诉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立案审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民事案件受理通知书显示,王某诉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产品即有美团APP)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取消了支付宝渠道,消费者无法在美团上用支付宝进行支付。

这些年,美团的发展可谓神速,但问题也频频暴露。

行业内普遍认为,美团自从将重心从“烧钱抢市场”转向寻找盈利点之后,佣金便成为平台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也成了外卖商家的“噩梦”。行业竞争引发的“二选一”问题也让餐饮从业者对外卖平台产生非议。

而“大数据杀熟”事件,更让个人怀疑平台收割式的盈利模式,其触角不仅伸向了外卖商家,甚至连普通消费者都不放过。

点评:“大数据杀熟”早在2018年便当选为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在平台数据垄断的情况下,“大数据杀熟”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反垄断政策中,“大数据杀熟”和“二选一”被明确列出。不管美团是否真实存在“大数据杀熟”的具体行为,但这一倾向,理应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五、人脸识别第一案

事件:因不同意进动物园也要刷脸,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学博士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此案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

起诉书称,2019年,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支付了年卡卡费1360元。当年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在未与郭兵进行任何协商亦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他“园区年卡系统已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已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

郭兵认为,园区升级后的年卡系统进行人脸识别将收集他的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该类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2020年11月20日,杭州富阳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决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随后,野生动物世界上诉。12月29日,二审开庭但未当庭宣判。

点评: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当前互联网治理的重点,关于人脸信息的保护也成为2020年人们的关注的焦点。

《民法典》人格权编中以专章形式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的规范及要求。对于个人信息的范围,民法典以列举的方式,将“生物识别信息”明确纳入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中,除此之外,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也被纳入其中。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表示,个人信息被滥用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等规定,增加了“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由。同时,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将适时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解释出台。

1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处理包括人脸等个人生物特征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作出的专门规定。岳仲明强调,草案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

由上述内容可见,无论司法还是立法,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上述人脸识别案,也极具典型意义。

六、蛋壳公寓爆雷

事件:2020年初,蛋壳公寓因为“强制”房东免租但不给租户免租,导致其业主聚众维权事件发生。2020年8月,蛋壳公寓APP因侵犯用户权益被工信部通报。2020年9月,因为侵犯用户权益问题,APP遭到下架。

从2020年11月初开始,蛋壳公寓北京总部持续出现全体维权,租户、供应商、保洁、维修人员等纷纷向蛋壳索要欠款。作为国内第二大长租公寓平台,蛋壳公寓的爆雷经历由此开始。

蛋壳公寓爆雷与疫情冲击有很大关系,但互联网长租公寓平台主推的租金贷模式显然系罪魁祸首。蛋壳公寓现金流恶化是导致其爆雷的一个主因。有分析认为,另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对租金贷业务的监管收紧。蛋壳上市前有67.9%的租客都使用了租金贷,这一比例最高曾经超过了租客的九成。

点评:租金贷对于长租公寓平台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一次性收取一年的租金,资金流动性会比较大、好周转,还可以有更多资金去收更多的房子。

但根据住建部等六部门发布的新规:住房租赁企业租金收入中,住房租金贷款金额占比不得超过30%,超过比例的应当于2022年底前调整到位。这意味着,蛋壳公寓来自租金贷业务的现金流入将会大幅减少。

除了背后的互联网金融问题,“蛋壳公寓爆雷”事件说明,互联网业态下的长租公寓如何管理,考验着监管者,也考验着资本审慎态度。

七、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

事件:2020年4月底,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丰巢快递柜“超过12小时,每12小时收取5毛钱,3元封顶”。这一收费举措,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热烈关注。

5月10日,上海中环花苑业主委员会发布致丰巢公司的公开信,“硬核”指出丰巢快递柜收费的不合理之处。其中包括“已经投入使用的丰巢柜每天的利润率为240%甚至更多”,同时提出“免费时长延长到24小时”等诉求。

随后,国内多的小区停用丰巢快递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监管部门也陆续发声,回应快递柜收费相关话题。5月9日晚,丰巢发布致用户公开信再度回应,解释初衷并推出鼓励尽早取件的红包政策。

5月13日,中消协对丰巢快件箱超时收费问题回应称,智能快件箱服务具有公共属性,在合理保管期限内不应单独收服务费用,超期限可收费。

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外宣布,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对深圳市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股权等三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调查,并作出处罚决定。

点评:有专家认为,作为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快递柜服务企业,贸然粗暴收费,所引起舆论关注必然会影响快递柜发展。但让人更为担忧的问题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低价补贴不惜烧钱进场,待取得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之后,便“大肆收割”。此种冲动如果不能被遏制和监管,必然成为互联网的恶疾。

八、优胜教育崩盘

事件:2020年10月19日,优胜教育被曝崩盘。据多家媒体证实,10月18日,家长到优胜教育北京总部办理学费退费时,其总部已经人去楼空。

10月21日晚7点,优胜教育CEO陈昊身穿黑色上衣,出现在直播间,双眼浮肿,表情凝重。长达一小时的沟通会,他多次语带哽咽道歉,强调“不会跑路”“希望能多给一些时间解决问题”。

之前,上千家长和优胜员工聚集优胜教育北京总部,要求退费及解决欠薪问题,陈昊当时未现身,仅以视频直播连线现场家长,短暂对话后很快挂断。

据媒体了解,单个家长退费金额普遍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上门维权的家长中,有人声称为孩子教育卖了房,“交了三四十万学费”。大量优胜教育的销售人员、教师也曝工资拖欠,有人被拖欠金额高达十余万元。

巅峰时期,优胜教育在全国拥有1100多家校区,疫情前全职员工1.2万余人,兼职员工近2万。

一面是在线教育行业不断传来的巨额融资消息,一面是老牌教育机构的日落西山,这一场巨人搏斗中,究竟谁是赢家?

几乎在同一时间,10月19日,“网信中国”发布三季度全国网信行政执法工作持续推进情况。其中“学而思网校”移动应用程序因存在低俗视频、教唆早恋等突出问题,遭北京网信办及属地教育主管部门约谈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点评:2020年的疫情使得在线教育火爆,但其中的问题频出。以优胜教育崩盘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也给在线教育市场以警醒,获客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回流周期长,内容趋向同质化的行业形势下,盲目扩张,寅吃卯粮的游戏已经难以为继。

九、社区团购“九不得”出台

事件:2020年,互联网巨头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涉足社区生鲜蔬菜团购领域。

6月,滴滴推出社区团购小程序“橙心优选”;7月,美团成立社区团购事业部“美团优选”,8月,拼多多试点多多买菜;12月,京东“京喜”进入社区团购市场。

社区团购大战就此一触而发。

11月3日,在滴滴的内部会议上,滴滴CEO程维表示“滴滴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名”;11月底,刘强东表示亲自下场带领京东“打好社区团购一仗”,并在12月11日宣布7亿美元战略投资兴盛优选;美团CEO王兴亦不只一次在公司中高层会议中传递“这场仗一定要打赢”的决心。

作为历来的互联网平台竞争利器,巨额补充同样被运用于社区团购大战。由此舆论指出的巨头们的“两宗罪”:巨额补贴抢夺本就生存不易的菜贩子的饭碗;先给甜头跑马圈地,再集体割消费者韭菜。

12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集阿里、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等6家企业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以“九不得”明晰监管底线,要求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主动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九不得”包括:

一是不得通过低价倾销、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方式滥用自主定价权。

二是不得违法达成、实施固定价格、限制商品生产或销售数量、分割市场等任何形式的垄断协议。

三是不得实施没有正当理由的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搭售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四是不得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排除、限制竞争。

五是不得实施商业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危害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六是不得利用数据优势“杀熟”,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是不得利用技术手段损害竞争秩序,妨碍其他市场主体正常经营。

八是不得非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九是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危害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点评: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九不得”无疑可以形成一种震慑作用,避免巨头们的降维碾压对社区末梢民生生态带来不可承受的冲击。

但也需要看到,数字时代自有其发展逻辑,并不能简单化的把社区团购的路径归结于“低价倾销—获得垄断地位—提价割韭菜”。面对这场数字化转型大潮的冲击与阵痛,简单的道德批判无济于事。

作为政府来说,应遵重数字时代的发展规律,从规范市场垄断行为,更新二次分配体系等角度,思考如何鼓励市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保障弱势人群就业权利。

十、明星健康宝照片泄露

事件:“2元70多位艺人健康宝照片”“1元1000多位艺人身份证号”……2020年12月,网络上出现了“健康宝照片”交易。代拍群中,有人大量售卖明星健康宝照片与查询方法。在“健康宝”小程序中,通过输入姓名加身份证号,无需再次人脸识别,即可查询到明星的健康宝照片。“健康宝”是北京市大数据中心依托北京市防疫相关数据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推出的小程序。

当时在“健康宝”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就可查询他人信息,无需人脸识别。因此,健康宝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引发公众关注,除了照片,被查询对象的核酸检测的结果也同样被暴露。

12月29日,对于“使用‘健康宝’代查他人健康状态功能,有时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建设处人士表示,查询他人功能已加密。

此前的2020年5月,杭州市卫健委拟升级健康码,通过集成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生活方式管理的相关数据,将用户的健康指标和健康码颜色相联系,建立个人健康指数排行榜。这一探索引发公众质疑,渐变色健康码集成电子病历、生活方式管理等设想,更引发了个人隐私被进一步掌控、甚至进行公开排序的担忧。因遭受舆论压力,杭州的这个计划被搁置。

点评: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健康码确实已经迈出了大数据治理的一大步,无疑对于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治理进行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但是也需要看到,健康码能如此大范围、高效率地运作,实质上是出于抗击疫情的需要,在超出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凭借公信力背书得以实现,所以对于健康码信息的处理应该尤为谨慎,这可能会影响到民众对于公共机构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