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资本更青睐什么样的医疗企业?

文 | 《财经》记者 向雪 编辑 | 王小 陆玲  

2021年02月03日 18:19  

本文4066字,约6分钟

面对数百家已上市的医疗企业,以及排队等待上市的医疗企业,2021年资本的侧重与偏好,将越来越远离疫情的干扰。有价值的药企,除研发实力,一定还要具有海外市场能力,不能只在中国销售。

早已想理财的李立青用一万元试水了医疗基金,一个月左右赚得纯收益一千元,尝到甜头的他将该基金推荐给好友,没曾想好友买完就开始一路下跌,到2020年底才开始慢慢回涨。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一批抗疫概念股疯涨,参与其中的人也像坐了过山车。

在上半年尝到甜头的人,下半年发现医疗行业主题基金收益并不好,收益率长期为负,震荡下行,即便是高度受追捧的疫苗股,热度也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

这是2020年医疗二级市场投资的一个缩影。

那么,2021年医疗二级市场会如何?多位接受采访者判断,总体上,机会有可能不如2020年多,但好公司仍然值得期待。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2015年2020年五年间,医疗行业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翻了一番,从5%提高到10%。”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合伙人易诺青曾对《财经》记者指出。

在2020年疫情之下,医疗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俗。兴业证券医药小组观察了重点覆盖的57家医药上市公司,预计2020全年业绩中,49家净利润处于增长,其中10家增速超过50%,增速30%-50%的有11家。有7家净利润同比下滑。

上市的医疗企业越来越多。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上市的医疗企业至少65家。火石创造数据显示,2019年度共有43家医疗企业上市挂牌。

近年来,港交所实施“18A”新规,证监会设立科创板并逐步试点注册制,这意味着上市通道更加顺畅,能够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IPO 持续红火。

然而,高特佳投资PIPE主管合伙人李秋实发现,股票供给越来越多,市场中的钱是有限的,钱会追逐有限的好公司,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他看来,中国市场越来越像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一方面很多公司一直在跌,直到变成无人问津的“仙股”;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公司发展态势一直很强势。一如美国市场,中位数不高,但那几个头部科技股涨了10年还未停止。

遵道资产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人吕学龙认为:医药行业已走出竞争无序、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进入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竞争点的新阶段,而这个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者收益递增,弱者收益递减;弱者主动或被动淘汰,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存在优势企业对资本和知识具有虹吸作用,会占据更加明确的生态位。

在吕学龙看来,第一,2020年实际上是一个被动的供给侧改革,一些小微企业自动或被动出局;第二,所有好公司都具有反脆弱和应激性特征,在经过疫情的刺激之后,当它恢复正常运行的时候,它的运营水平、盈利能力等应好于疫情之前。

经过疫情洗礼,仍保持活力的公司,或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将会走的更远。

判断优质标的,离不开产品、研发、行业、管理层、竞争格局等,也就是产品的市场潜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公司管理层能力、研发投入的持续性,行业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

市场竞争,意味着“是100个人抢一碗饭,还是2个人吃一碗饭”,吕学龙对《财经》记者分析。

医药的惠民性,使其具有特殊性,因而企业管理层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这不是一句虚话”,李秋实对《财经》记者分析,医药行业极易暴雷,其背后的原因大多与管理层的社会责任心不够有关。

A股首家重大违法退市公司是长生生物。其因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联合疫苗质量问题等曝光,并且涉入十余起销售贿赂案件,以获得疫苗的优先采购或更大的采购份额,包括向当地负责疫苗采购的相关人员提供好处费、推广费、回扣款等,于2019年11月27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摘牌。

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与生命相关,不能一昧趋利,而且其市场价格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管控。

李秋实分析,一家医疗企业,不顾社会责任,只看眼前利益,其阶段性可能很好,但总有一天会输的很惨。

估值高企

好的公司从来都不便宜,特别是在医疗行业。

截至2021年1月8日,近10年来,中证医药指数市盈率百分位处于历史高位,有96.38%的时间比现在便宜。

国内疫情已经控制得不错,经济在有条不紊地恢复,整个大的货币宏观环境也处于一个宽松的状态。海外更不用说,货币流动性十分充裕。“货币通过配置必然会留下一些优质资产,短期会导致核心资产估值水位的一个抬升,这是正常现象。”西南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杜向阳曾在一次直播中分析。

一些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很高。“完全就是贵,但它们的确定性高。在货币流动性的冲击下,资金就是会集中在一些少数确定性比较强的好公司上面。”李秋实说。

杜向阳分析,从经典的现金流折现模型(DCF)来看,行业龙头企业地位较强,竞争格局比较稳固,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那就意味着是一个优质的DCF模型。从资金配置角度来看,还是应该更多聚焦业绩延续性、行业景气度等,而不是等到板块估值的调低。

“好的东西贵,不能叫高估。一个行业赛道可能未来几年确定性都强,找不到任何负面的逻辑问题,业绩也很好,估值只是把几年之后的价格体现出来。” 李秋实分析。

吕学龙认为,眼前静态的估值高低并不那么重要,关键要动态的看企业未来的成长前景,未来的业绩增速能把估值迅速消化掉的优质公司将会为投资人带来丰厚回报。

当然,资本市场也存在高估的情况。明显高估的除了投机股,有些药企自身没有很强创新力和研发力,从国外引进几个药品,只定位在中国市场。如果这类企业估值几十亿美元,李秋实觉得就是估值高了。

2021的机会在哪儿?

疫情之后,医药企业在2021年依然是投资者的心头好吗?

整体看,国内药企可以分两类,一类传统大药企,成立早、历史长、规模大、利润可观,多已上市;另一类是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规模较小,成立时间相对不长,多在亏损期,在投资机构的帮助下陆续有上市。

吕学龙从投资角度出发,目前回避仿(制药)创(新药)结合的公司。

国内的很多创新药公司不只做创新药,更多是在做高级“仿制”,例如Me-too、Fast follow等。随着全国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等,纳入越来越多的药品,压低售价,首当其冲的便是临床需求大的仿制药和类创新药。

“被纳入集采范围的药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业绩。就好比一个蓄水池,创新药带来收益加成效应会被仿制药集采减弱,相比不集采的情景下摊薄了一定的利润。”吕学龙分析。

做创新药风险大、投资高,部分创新药企只好盯着做Me-too,或拥挤在一个较为明确的赛道上,如在同一靶点上打转,但导致产能过剩,“这样的企业即便能上市,表现不一定好”。李秋实说。

资本看好创新的药品体系的未来,仿制药将越来越萎缩,无论是价格、市场规模,还是企业数量。创新药在未来市场将更有话语权,且符合带量采购等政策所倡导创新的大方向。

挑战也随之而来。下一代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新药企,除研发实力,一定还要具有海外市场能力,不能只在中国销售。现在国内销售额和利润率,与全球创新药还不在一个维度上,一个抗癌药PD-1在国际市场的定价可能是中国市场的几倍,其它的创新药未来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状况。

中国A股医药龙头恒瑞医药,2019年销售收入230亿元,相当于35亿美元,然而这还不到全球市场上一个重磅创新药一年的收入。比如,艾伯维“药王”阿达木单抗2013年就已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19年斩获191.69亿美元;默沙东K药2019年收获达110.84亿美元。

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企业愿意做,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在2021年1月12日,百济神州以22亿美元的价格将替雷利珠单抗的海外权益出售给诺华,是国内药物出售海外权益的最大交易金额。

如此高的交易额,本是一件好事,但在百济神州内部却很纠结。因为如果没有海外市场自营拓展的故事支撑,百济神州无法在同行业内获得更高的估值。鉴于现在的地缘政治与疫情等原因,自营又变得有些不现实,所以理性选择之下还是早些将其卖掉,“卖晚了就卖不上这么好的价钱了”。一位百济神州内部人士说。

国内能做到全球化的医药、医械企业少之又少。但“我在头部Biotech、早期药企中看到了跃跃欲试的雏形和苗子”。李秋实说。

就投资而言,医疗器械的逻辑与药品大体类似,带量采购等政策就在后面追着跑。2020年10月16日,国家组织集采冠脉支架的文件出台,两日后首个开盘日, Wind医疗器械指数(884677.WI)大跌2.53%。

2020年11月5日,冠脉支架集采结果显示,冠脉支架被“大杀价”,平均降幅超90%,中位价在700元左右,最低价低于500元。11月6日收盘,医疗器械概念普跌。

如此大的降价幅度让相关企业的毛利受到影响,哪怕用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恐难弥补其损失。李秋实认为,要保持长期稳定持续增长,需建立独特的创新体系,不断推陈出新。

相对药企而言,器械类企业的研发压力较小。

一位基金投融资总监对《财经》记者分析,器械类企业主要在于应用研发的难度,不是直面基础研究、前沿突破,更多的关注“工程”类的问题。不像新药,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问题,这二者的研发难度不在同一个量级。

技术层面,医疗器械亟待攻破的难点或在于制造业的部分属性。李秋实说,不同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其工艺的好坏存在很大差距,这直接影响到医生的使用。

上述基金投融资总监对中国一些器械企业挺失望的,“没有看到真正的重大突破,技术和成本都算,都没有。既没有达到辅助医生做医疗决策或实施手术的目的,也没有显著降低传统设备的成本,也没有特别优秀的工艺改良或改进方法”。

好的一面是,一些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营销等整个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竞争优势,无人撼动。

总体看,面对数百家已上市的医疗企业,以及排队等待上市的医疗企业,2021年的资本的侧重与偏好将越来越远离疫情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