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济南甩开了必须战胜的两座城市

作者|金文丰 编辑|姜艺涵  

2021年02月05日 12:05  

本文3698字,约5分钟

青岛甩开郑州、济南甩开合肥,是山东增速反弹的缩影,背后是高端制造、海洋经济等优势的综合释放。

2月1日前后,中国主要城市都“官宣”了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在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巨大考验,市场秩序突然生变,经济走势先抑后扬。尽管个别城市排位发生变化,成为“南北差距”代替“东西差距”新旋律的佐证,但终归没有太大的位次调整。

在重庆紧逼广州、杭州超越武汉的背后,齐鲁双雄都在低调中完成了十分“实惠”的小目标。青岛不仅成功逆袭无锡,还把与宁波的差距缩小到8亿元。济南也乘东莞的突然掉队而成功晋升一个位次,与前面的泉州也不过18亿元的差距。但这些城市空间距离较远,并没有面对面竞争的机会。

对于青岛来说,赶超无锡、逼近宁波,远没甩开郑州将近400亿元进而稳居北方第三城更有现实意义。而对于济南来说,将合肥这个近年来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压在身后,并且保持将近100亿的领先规模,这一战果更有内涵。

青岛甩开郑州、济南甩开合肥的背后,是山东发展模式的转变。此前,山东发展减速,广受诟病甚至被黑化为“下一个东北”。凭借优质制造业基础、地理位置等发展潜力,山东大概率会迎来新一轮加速跑。

压力重重的青岛和咄咄逼人的郑州

一年前的这一时刻,青岛正经历发展史上的至暗时刻。因为GDP遭遇“挤水”,2019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的排位中滑落到第14位。完成对青岛逆袭的是宁波和无锡,后者既不是计划单列市,也不是副省级城市,以往都很难列入青岛对标的视野,这一城市排位让青岛在2020年一直压力重重。

对于青岛来说,更为紧迫的则是郑州的咄咄逼人。青岛自从2000年之后赶超大连就一直稳居北方第三城,近年来,郑州才一路逼近,尤其在2019年GDP挤水之后,郑州和青岛的差距拉到了最小距离。2020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为2504.87亿元,郑州生产总值2469.8亿元,前者暂时完成了对无锡和宁波的逆袭,后者则是暂时完成了对无锡和宁波的赶超。两城2020年的GDP目标增幅目标都是6.5%。青岛想保住北方第三城位置,必须在GDP增幅上保持力压郑州。对比两座城市对全省资源的统筹和分配,青岛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半年数据出炉,郑州上半年GDP为 5459.6亿元,同比下降0.2%。青岛上半年5514.73亿元,增长0.1%。在绝对量上,郑州与青岛的差距为55亿元。但在资金总量上,郑州完成了对青岛的超越,截止到2020年5月末,郑州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4874亿元,在北方仅次于北京、天津,青岛为19532亿元,位居北方第五,在青岛前面除了北京、天津、郑州外,还有西安和济南。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曾经对媒体表示:郑州后发赶超的优势更为多元,也更为有利,潜在的动能更为强劲。未来两三年时间,郑州就会把青岛甩在后面,到2035年,郑州会成为北方地区仅次于北京的国际化大都市。

但拥有港口优势和制造业优势的青岛再次上演了“惹不起的下半年”,突然加速,生生把对郑州的领先优势从2019年的151亿扩大到了397亿,把险象环生的“北方第三城”争夺战降温到短时间内无悬念。

“首位度”济南对撞“网红脸”合肥

济南经济总量在2020年突破1万亿是大势所趋,更是齐鲁期待。一方面,在山东省内,济南被经济龙头青岛长时间碾压,甚至一度在经济总量上落后于烟台。在吞并了莱芜之后,才稳定住省内经济总量第二位的位置。在广东、江苏、浙江都拥有两个甚至三个过万亿城市的背景下,济南过万亿关乎山东作为经济总量第三大省的颜面。另一方面,环顾四周,北方的北京、天津和省内的青岛暂且不提,南京不仅早就过了万亿,即将入围经济总量前十,凭借过万亿的规模优势和中原十字路口的地理优势,郑州在角逐中心城市方面占尽优势。

蓦然回首,陪山东济南比拼的只有安徽合肥了,但合肥近年来的发展得太吸睛了。私募大佬但斌2020年夏天在微博转发了一条“段子”——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2019年合肥GDP为9409.4亿元人民币,济南则为9443.40亿元,两者相差只有34亿元,对于志在奔向万亿的两座城市来说,差距微乎其微。

更可怕的在于,合肥越来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2020年11月,一份名单又成为焦点:从5月8日起的半年时间里,23家世界500强、60多家中国500强(含民营企业500强)等企业巨舰的负责人到访合肥。这样的合肥怎么能够不让济南瑟瑟发抖?

济南一直被业界认为是存在感比较差的省会城市之一,的确相对于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在省内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济南在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占比、对外的城市知名程度方面,远远落后于青岛。也正是基于此,在王文涛担任济南市委书记期间抛出了“提升省会首位度”的理念,此后省内资源向济南倾斜,并且吞并了莱芜。如果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三号经济强省的省会城市,如果还是华东经济总量最低的省会城市,将会引起业界哗然。

最终凭借山东经济在疫情之下的稳健,济南还是战胜了合肥,还把对合肥的经济总量优势从34亿元提升了到将近100亿元,这意味着在万亿的新起点,济南拥有更多腾挪空间。

曾经的“下一个东北”上演加速跑?

1982——1985年,山东牢牢占据全国各省GDP第一的位置,但之后陆续被广东和江苏所超越。此后,广东稳坐第一位,山东和江苏轮流来做第二。2010年之后,广东和江苏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山东的脚步略显迟缓,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南方省份,不仅GDP持续被压制在第三的位置,而且与江苏的GDP差距越来越大。近年来,后面的浙江不仅在GDP上缩小和山东的距离,而且在民营经济、资本活跃度、可支配收入等领域全面超越山东。

与此同时,山东本身也存在着人才外流、人口增长缓慢、新经济布局不利、优质企业外流等问题,营商环境也屡屡被拿来比对,甚至业界提出了“山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东北”的分析,让山东身处漩涡。

以青岛、济南的强势逆袭表现为动力,山东经济总量在过去一年也有上佳表现。2020年全年山东省生产总值73129.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山东省两会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山东与江苏一样被定义为均衡发展的表率,除了过万亿的青岛压制郑州、济南压制合肥,烟台也成为东莞之后下一个最有可能的万亿经济总量城市。

山东此前在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不够专一,时而想提升省会济南的首位度,时而又想依靠青岛优势做强。对于一半面积深入海里的山东来说,沿海优势才是独一无二的长板。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都拥有优质的海洋经济资源。

关于城市的竞争,没有太多的此消彼长,更多的是如何做优自己的优势。郑州和青岛优势都是物资流通,前者的优势在铁路,后者的优势在海运。

郑州与武汉、西安、厦门、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大连一起,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中,郑州与武汉一样,都是“米”字型高铁枢纽。

而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从物资流通来看,青岛和郑州都各有优势,而青岛胜在山东的制造业优质。依托制造业发达和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山东培养起来了不错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是青岛、济南的优势。青岛有众多知名企业,而郑州的知名品牌较少。截至2019年底,郑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48家,首次突破2000家,占全省高企总数的42.85%,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同期青岛已经达到了3829家。

但在区域资源协调统筹方面,青岛毫无优势可言。合肥、郑州都是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典范,济南也想举全省之力,只是省内话语权不强。但省会城市在集全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在产业承接方面,无论是青岛和济南都缺乏类似上海、深圳等强力的外来资源辐射。这方面,合肥最为优越,在承接部分来自江浙沪产业转移等等同时,也在提升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山东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更加雄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2020年,山东有14个县(市)、11个区,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和百强区。这无疑是山东加速跑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