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了门、买不了菜,不会用智能机的老年人,需要我们拉一把

文 | 《财经》实习记者 彭永强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2月17日 14:02  

本文5135字,约7分钟

智能化服务要便利老年人,而不是让老年人去便利智能化,当老人遇到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难题时,要思考如何让老人享受到这些服务。

“我几年前买的智能手机,但平时就是打打电话和刷刷抖音,其他功能都不太会用。平时买菜一般都是用现金,有时也用微信支付,但里面的钱不多,我家里人也怕我不会操作被骗。微信我操作起来很麻烦,都是我儿子和孙女一点一点教我的。”一名家住哈尔滨的七十多岁老人向《财经》记者表示。

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疫情让“宅”经济兴起,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激增,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便捷智能化服务迅速兴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老年人却在数字经济洪流中显得被动和手足无措,他们使用着老年机,不会上网,似乎成了数字经济的“边缘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字技术已在老年群体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特别是,很多基本生活诉求正被迫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电费、水费网上缴纳,医院实行网上预约挂号,线下采用机器自助挂号形式;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人经常被要求注册网银,线下窗口排成长龙;到政府窗口办事的人会被要求先关注公众号、安装App和扫描二维码;疫情期间随处出示健康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且不便,遑论很多还在使用老年机的老人。智能手机的出现并没有成功地搭建起他们通往现代化社会的桥梁,反而将“数字驱逐”的阴影弥散到基本生活领域,让不熟悉二维码、APP老人的生活难上加难。

被数字化逼迫奔跑的老年人

前段时间,“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等事件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据湖北省武汉市某医院门诊办负责人介绍,医院每天会遇到30多位使用老人机或不用手机的老年患者,因无法出示健康码只能由医院前台护士引导,去社区开具健康证明。

《财经》记者走访一家北京医院发现,医院大厅内设置许多自助挂号机,医院咨询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想要挂号必须通过自助挂号机进行,核酸检测则必须通过自助机器或京医通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记者在医院大厅内并未见到人工挂号窗口。

《财经》记者发现,自助挂号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十分困难,虽然医院大厅内的自助挂号区域设置若干志愿者进行指导,但对于大排长龙、人满为患的自助挂号区来说根本不够用。许多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机器操作,操作起来也较为缓慢,致使排队的队伍停滞不前,许多年轻人也伸出援手,帮助在自助机器前一筹莫展的老年人。

记者也观察到,许多老年人看病由自己的子女陪同,但对于失独老人或因子女工作繁忙只能孤身前来的老年人来说,无人指导与陪同,自助机器无疑加重了他们的“看病难”。

除了医院,银行也是老年人经常要去的地方。北京某银行一工作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他每月都要接待大量老年人来银行办理存取款、购买理财产品和交水电费等业务。水电费一般情况下通过微信就可以缴纳,但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不得不前往银行缴纳。

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堂经理首先会引导老人前往自助机器办理业务,但部分老人更愿意去柜台办理,因为自助机器操作起来较为麻烦,部分老人也不愿意学新技术和接受新鲜事物。尽管银行工作人员会向老人解释,并出具对账单和业务凭证,仍有部分老人认为自助机器办理业务出具的电子存单“不可信”。

疫情期间,银行工作人员有时也会遇到使用非智能手机的老人,他们无法出示北京健康宝,因此不得不进行人工登记,填写纸质单。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互联网对于老年人来说,仍然属于新现象。很多老人原本认为“我不会没关系”,之所以现在引起关注,是因为基本生活,例如出门买菜、坐公交车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看病,这个时候就对他们产生了巨大压力。

数字经济时代老年群体举步维艰

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但60岁以上网民数量仅占10.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全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基本国情。但老人中的“网民”占比并不多。

有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这意味着尚有一半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手段,老年群体已然被狂飙突进的数字经济边缘化。

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看来,由于老年人不会使用移动互联的信息化应用,不能获得基于信息化的各种服务,因而日益被信息化社会隔离。

对于数字经济鸿沟产生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人口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对矛盾:

一是老年人传统生活方式的“静”与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动”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社会,由于生活节奏慢,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处于相对静止不变的状态。而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改造天翻地覆,老年人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传统生活方式获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同等的社会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信息技术被用于社会管理,更是让部分老年人难以适应。

二是老年人对新应用接受相对“慢”和信息技术应用更新“快”之间的矛盾。在老年阶段,一般人们接受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都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强,同时由于目前的老年人绝大部分在青年时期没有接触过信息产品,很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还有些老年人对应用新技术有抵触情绪,对一些应用程序安全性存在疑问,因而导致大部分老年人对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应用程序接受较慢。

三是老年人数字产品拥有率“低”和信息技术应用门槛相对“高”之间的矛盾。老年人由于收入水平、节约习惯或是家庭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电脑和手机的拥有率明显低于年轻群体。同时,在使用相关应用程序和功能时往往还需要支付电信资费或其他一些费用,这实际上对老年人使用手机构成了一定的门槛,尤其对于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提高老年人的数字产品拥有率,并相应地降低其使用负担,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则难以奏效。

四是老年人需求的“简”与相关管理、服务供给的“繁”之间的矛盾。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一般都希望各种应用程序越简单、越直接越好,但现实中一些应用程序无论是出于管理目的还是服务目的,往往着眼于普通社会群体,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性,让老年人使用起来感觉不方便,进而导致其不敢用、不想用或是不能用。因此如何删繁就简,增加适老性是各类服务商、各类管理者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迈入数字时代新征程,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越过“数字陷阱”,才能让老年人更好跟上时代、享受数字生活。因此,如何让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可以感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便捷,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破解“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日益凸显的一道难题。

新条例成效几何?

面对或将长期存在的人口老龄化国情,国家与地方在帮助老年人群体融入数字化时代上,已经开始了探索和尝试。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实施方案》提出,经过两年的努力,不断完善智能化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传统服务措施,逐步建立老年群体面对“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

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2个单位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对此,林宝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施方案》中实际上已经明确了具体措施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关键在于落实。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可能因为惰性、也可能因为机械性执行有关规定导致“一刀切”,从而与《实施方案》的要求不符。同时,《实施方案》所列举的各类情形也无法穷尽所有场景,因此实施的关键是必须建立快速的问题识别机制和未落实相关措施的追责机制,确保一旦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能得到及时纠正。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实施方案》中,其实有许多提法非常关键,对于相关服务部门去做出一个双轨制的服务,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智能化服务要便利老年人,而不是让老年人去便利智能化,当老人遇到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难题时,要思考如何让老人享受到这些服务。

社会整体联动 填平数字鸿沟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疫情以来,中国60岁以上的银发群体加速拥抱数字生活,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高出整体29.7个百分点。老年群体消费金额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00后”,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然而,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数字鸿沟”,比如在网购中遇到困难时,50%的老年人会选择放弃。《报告》呼吁,日益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应建立数字适老化服务,不要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掉队。

北京市率先采取行动,北京市经信局会同市民政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园管理中心、西城区开展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便利化出行试点。试点方案针对公园、商超、医院等老年人日常出行涉及的高频场所,通过开发或升级现有智能健康宝自助登记查验系统终端,增加养老助残卡读取功能,老年人刷卡就能实现测量体温、来访登记、健康状态查询“三合一”。目前已在朝阳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口腔医院、顺天府超市府右街店、万寿公园、大观园等10处公共场所试点运行。

近日,《财经》记者发现,北京大兴机场出入口设置标牌“老年人、无手机、无微信、外籍旅客等无健康码旅客可前往爱心通道寻求工作人员协助,”这是机场方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做出的改变。

对于上述举措,林宝认为,这些措施无疑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有益尝试,可以增强老年人的数字应用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可能性,值得肯定。不同具体措施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条件不一定相同,但政策思路和导向值得借鉴和推广。

事实上,老年人数字经济鸿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措施都不足以实现治理目标,关键在于实现国家、企业、家庭、社会的整体联动,进行综合治理。

对此,林宝也向《财经》记者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从国家层面来说,提高老年人数字设备拥有率的关键在于改善其收入水平,使其具备相应的购买力。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影响着老年人的购买力,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收入保障机制。

在社会政策层面,要针对信息技术和数字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及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借助老年教育体系和专项培训项目,采用远程、面授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数字应用技能,消除数字应用障碍,使之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主动拥抱和融入数字社会生活。

在企业层面,在相关应用开发、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应当深入研究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使用习惯,增强产品及其推广手段、使用方式等方面的适老性。

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要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在数字应用方面的障碍,在相关应用选择、使用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帮助。

就老年人自身而言,也应当保持积极心态,勇于尝试和学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类应用,提升自身的数字应用能力,努力适应数字时代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