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神州吴晓滨:创新药惠及患者,还差进医院最后一公里

文 | 《财经》记者 辛颖 编辑 | 王小  

2021年03月04日 18:40  

本文3611字,约5分钟

一款创新药投入数十亿,忙活了八九年,不能让它进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大量患者仍然不能获益。

进医院,是药企要面对的第一道大关。想敲开更多医院的大门,要先进国家医保目录。

2021年3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实施。至此,最受关注的抗癌明星药PD-1有四款产品上了医保目录。这意味着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恒瑞医药、信达生物未来将正面抢占医院。

“医生知不知道这些药,需要企业加强宣传。”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曾对《财经》记者分析,“一个药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正用得上,需要医保局、商务部门、卫健委等共同努力。”

可企业面对的是,投入数年研发的新药可能卖不上好价钱,竞争的压力又大,如何打好这场硬仗,在中国做创新药还有出路吗?《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

医保支付:患者支付和医药创新的平衡

《财经》:百济神州的PD-1产品的医保支付价格,和你的心理预期相差大吗?

吴晓滨:这次降价幅度还是相当大的。不仅是PD-1,我们的另外两款通过谈判进医保目录的药品也如此。首个出海的中国原研新药BTK抑制剂,每一盒降价近5000元。另一款通过安进合作引入的RANKL抑制剂,也降价80%。

好在没有像业界此前担心的那样,一下降到白菜价,降到创新企业没办法生存,没办法持续发展。

整体来说,比最坏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当然比预判又稍微差一些。

《财经》:多低算白菜价?

吴晓滨:原来网上流传的报价年费用低于4万元,我觉得这就是参考仿制药的定价标准,这样的话,中国的创新企业可能就没有机会生存了。创新药在研发上投入巨大的成本,因此在定价上相比仿制药要相对高一些。

中国的创新企业,同时肩负着两大任务,一是中国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创新药惠及百姓,定价就不能太高。

同时,创新药企又肩负持续创新的重任,那就需要一定的利润支撑企业前进。要平衡好这两点,中国的创新企业比国外的创新企业其实更难。

中国药品研发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就会被其他人卡住脖子,不管别人价格定得多高,你只能接受。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被打破,尤其在PD-1的领域里,大家看得很清楚了。

虽然现在的价格比拼很激烈,但在这么多企业PD-1产品竞争进入医保目录的情况下,国家医保局还是采取了务实的态度,既保证老百姓能用上药,也没有把价格砍到让创新药企业无法持续发展的程度。

《财经》:创新药会面临医保的压力,以及无法进入目录的风险,你怎么看?

吴晓滨:这个事情在业界讨论非常激烈,就是说在中国做原研药是不是有出路?

不管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在创新药这条路走下去。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永远要看别人的眼色,何谈老百姓的用药保障。这就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事实,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必须成功。

另一个事实就是,想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做研发、做原研新药,不可能获得非常高的利润。企业需要更高的利润来维持运转,那么就两条路。

一是实现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那么你在研发投入的回报上,就会更好;第二,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近两年,中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进步非常大,很多公司都开始做全球新药(First-in-class)。

《财经》:那怎么才能提高研发效率?

吴晓滨:研发新药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事。其实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有一大优势,就是我们人口基数大,相应各病种的患者多,这样在临床试验时入组时间就能缩短,本身就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

另外,中国的新药研发者,真的是非常努力。

销售能力会成为制胜因素吗?

《财经》:此前降价进医保的很多药品,销售团队都被缩减了,百济神州有这方面的计划吗?

吴晓滨:不会的。现在还有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这类治疗方案,在可应用的患者中,PD-1的应用率应该还不足10%。现在价格降下来了,是很好的机会,应该让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这个药,让更多的患者知道获得这类治疗的可能性,这非常重要,所以商业团队不应该缩减。

未来PD-1将更加深入中小城市、县级市场。这么广阔的市场,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增加人力投入推广,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在现有的利润空间下,非常重要的是,如何突破传统的地面队伍,通过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线上模式共同进行市场推广。

去年疫情时期对线下活动的限制,反而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线上也可以举行学术会议、讲课、对患者教育管理,以及对医生进行的培训,这些都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解决。

《财经》:很多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如何落地医院也成了困难,这方面有应对方案吗?

吴晓滨:确实,这对创新药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对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来说,2015年-2020年是浓墨重彩的五年。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到明确知识产权重要性,以及药审改革及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等政策制定和落实,中国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初步形成,与全球创新产业链不断融合。

医保谈判药品在医院落地,是国家整体战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国家医保局对有专利的创新药给予政策倾斜,无论是进口药,还是国产药,都能够通过每年一次的谈判,获得快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机会,这也让很多一类新药能快速服务于患者。

从研发、上市到支付,这每一环的推进都是连贯的,这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体现,正在一步一步地完成。

现在,进医院是最后一公里了。

作为企业方,我们非常期待对一类新药进入医院能有支持政策出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在前端大家一棒接一棒的努力,到最后一公里,医院进不去,患者还是只能医院内开处方、院外购买,能享受到的福利就大幅缩水了。

对企业来说,每一款创新药,企业投了数十亿人民币,忙活了八九年,最后进了医保却又进不了医院,大量患者仍然享受不到创新药的费用报销。

《财经》:现在四款PD-1直接竞争医院,你有顾虑吗?

吴晓滨:我们的竞争优势还是非常明显。

首先我们的PD-1药物不同。我们看到了此前同类产品的缺陷,在产品设计上对Fcγ段进行了改造。经过改进,我们的PD-1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表现非常好,完全缓解率超过60%,大大超过了同类产品。同时,在多项实体瘤适应症上进行了全球布局,也在陆续获批。

从临床开发角度,我们很早就注重于全球布局,许多临床试验是在全球开展的。这就保证我们的产品从开始就具备国际品质和全球的临床数据,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研发投入较高的一个原因。

其实,我们并不希望单纯依靠营销手段来实现销量的扩大,我们发自内心希望,为需要的病人提供最合适的药,这样一家企业才能有长久的发展,否则就是一个短期的商业行为。

《财经》:不担心市场已经被销售能力更强的对手占据了吗?

吴晓滨:从长期来看,这种差距是可以弥补的,尤其是对于PD-1的竞争来说。我相信从长期竞争来看,优质的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接受,通过营销手段取得的成就是无法长久的。

《财经》:在降价进入医保后,如何保证利润空间?

吴晓滨:我们相信进入医保后,能用得起PD-1的患者会大幅增加。

更重要的是,PD-1未来可以和各种靶向药、化药联合使用,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使得原来一直没有被突破的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很多试验都已经证明这一点。

PD-1未来一定会成为肿瘤治疗里,不可缺少的一种基石性药物。

谈判场外每一分钟都是紧张的

《财经》:医保谈判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

吴晓滨:在谈判前,团队确实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前期我们和医学专家、临床医生探讨,产品在临床的优势和效益到底在哪里,也做了非常精确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包括产品能够给病人、社会、医保基金带来哪些收益,并且把详实的数据、信息同医保局进行充分的沟通。

所以在公司内部,无论是医学部、研发团队、市场、商业化大家形成了一盘棋。

谈判那一天,我只能是做好后勤保障,因为当时天气非常冷,专门准备了几辆别克车,能够为谈判同事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和远程办公的条件。

《财经》:谈判过程中有一次与场外电话沟通的机会,你们使用了吗?

吴晓滨:那天是有一次电话沟通的,电话沟通也就五、六分钟。因为前期已经把几个模型都在电脑中设定好了,电话那端一说价格,我们这边立刻就能反馈出所有数据,来帮助最终的决策。

其实,我们对报价策略、底线在谈判前都已经明确了,并不需要再征求我的意见。到最后定价的时候,就是再确认一下降价的决心。

虽然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当时在谈判场外等候,每一分钟我都挺紧张的。而且那天我们谈判的时间比较长,规定时间是30分钟左右,我们大概谈了一个多小时。

虽然谈判结果直接影响的是三款药,但这也关系到公司还有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关键。

上升一个层级来说,医保目录谈判的结果,是对整个市场释放的信号,是行业的风向标。在中国做创新药,到底有多大的前途,能不能持续,值不值得投入?

《财经》:有想过没进医保的后果吗?

吴晓滨:如果PD-1没能进医保目录,确实后续的工作会非常难,而且也会让整个行业对创新药市场的担忧更多。所以我说,在患者可负担性和企业持续的新药研发上,医保局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平衡点。